山东省平度市明村镇马戈庄中学 266722
“分层递进教学”起源于个别化教学 ,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关于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人们进行过不断地探索。古代教学是个别进行的,如我国的私塾、国学,西方的平民学校等,这种教学虽可因材施教,但其效率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必须扩大对象,扩展规模,增添内容,个别教学显然已不适应。为此, 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了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按年龄分班进行集体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普及,在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过程中,同龄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问题也日趋明显。班级授课制在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即对全班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进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
针对班级教学的弊端,19世纪以来,人们进行了广泛的革新实践,有的主张彻底废除班级教学,回到个别教学的传统做法上去;有的主张冲破班级教学的框框,尝试进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教学、程序教学等个别化的教学。这些革新,确实有利于克服集体教学的某些弊端,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如缺乏统一要求而不能保证质量,进度太慢、指导面太窄而效率低。于是,又有人主张改良班级教学,在集体教学的模式下进行因材施教,如合作学习、掌握学习、分组教学等。随着各国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组织集体教学的策略问题,试图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在此基础上,我国许多学校开始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分层递进”教学法概述
“分层递进”教学法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评定,重新调整层次,优升劣降。“分层递进”教学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心理和生理差异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奋斗而晋升层次,它对不同水平或不同需求或不同定位的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划分小组层次,合理进行升降。在初中数学课堂“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足够的了解,新生的分层以学生入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其他学生主要应根据学生上一学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单元、期中考试成绩,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能力和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或测验后,要进行层次调整,即能达到自己所在层次目标的前两名学生可上升到上一个层次组进行学习,测试结果在本组后两名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降到下一个层次组,优升劣降。
2.制订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和评价分层。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侧重于知识面的饱和度讲解及练习,以教会学生解题的技能,教会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法则的能力,较重视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表达,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形成的心理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弊端。
3.课外作业练习的分层。教师在讲完一部分知识后,随机布置作业习题,各层次学生所做习题基本一致,但作业内容和要求则不同。设计上应体现甲层次学生拨尖提高,即除了完成书本上的基础题以外,可布置一些综合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注意侧重培养这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提倡一题多解;乙层次学生的作业体现巩固练习题,即除完成书本基础知识题以外,再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习题,侧重复习巩固知识,树立信心;丙层次组学生作业题侧重于简单模仿作业,完成书本上的基础习题,反复演练,或将难度较大的课后题拆分成几个小题,使他们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各层次是动态的变化。教师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使得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接近。同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有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一个层次,学习态度不好且退步的降至下一个层次,激励学生积极上进,逐步解体丙层组学生,从而达到甲乙层次组学生不断扩大的目的。
2.不公开划分学生的层次分组。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教师在划分各层次时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分层次实施教学,也只能是教师心里有数,是有目的进行的分层,但不能在公开的场合公布学生层次,因为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公布了学生的层次差别,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失去分层次教学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3.感受成功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法,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质,培养优等生,转化学困生,很好地处理全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情绪,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2.“分层递进”教学法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它不仅使学困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而且使优等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论文作者:官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学生论文; 层次论文; 教学法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班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