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第三医院 163712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患有精神分裂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干预项目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患有精神分裂病症的9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行为、音乐、文娱及健康教育等康复干预措施进行治疗。采用特定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阳性与隐形症状量表及病人观察量表等对患者通过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日常行为表现计社会功能进行评定和对比。结果显示:在给予患者实施三个月的康复干预项目管理后,各方面评分指标都有了相应的改善,其中精神健康状态、身体健康状态及社交能够分值有了明显的上升;而阳性与阴性症状与干预前对比有所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病人的个人卫生及社会能力评估发现,比干预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退缩、激动和抑郁等比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精神病例与社会兴趣表现则与干预前差异不明显,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干预项目措施能够很好的促进全面康复,有利于患者的精神及社会能力的改善,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康复干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全面康复;回归社会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医院住院部收治的98例患有精神分裂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目标,所有的患者经正规的检查确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在18~52岁之间,都是在自愿情况下签署的同意书;所有患者经检查均排除患有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的躯体疾病;都经过了急性期治疗后处于恢复阶段,病情稳定有了相应的文化程度,能够独立配合完成问卷调查。
1.2方法
通过对所有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后,在结合患者实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治疗,并对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进行对比、首先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以便于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促使其有自信心,让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改观。还要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进行开导、启发和劝解,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并回归社会;其次文娱治疗:给予患者安排适当的娱乐活动进行康复干预治疗,另外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第三健康宣教:制作精神卫生普及知识手册。
测量工具:采用医院特定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要对患者实施多维度评定,具体总结为四大点:精神健康状态、身体健康状态、社交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标准采用5级对每个项目评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每项都有具体的7级操作性评分标准,分数越高则疾病症状越明显。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估患者日常行为表现。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4分的5级评分法,总积极因素评估分值越高就表示患者的行为、生活自理状态越好。由研究组人员在研究前和研究后3个月各评定1次。
1.3 统计处理
采用软件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量表评分差异及治疗结束后的整体疗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在实施康复项目干预治疗后的身体健康状态、环境适应能力、精神健康状况及社交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3康复干预项目措施前后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分比较
通过对病人的各个方面评分对比发现,患者的抑郁、激动剂退缩评分明显比干预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干预后的社会能力与个人卫生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精神病理、社会兴趣干预前后对比差异不明显。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现如今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导致社会上频繁出现精神分类疾病患者,使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长。由于精神分裂症有着独特的危害性重、致残性高、长期性等特征,会给患者的生活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除了药物治疗手段外,精神康复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关键。在给予这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时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融入康复干预,不仅可以促进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病耻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会交际能力,让患者能够尽快的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素花,陈鸿,肖玉瑛.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54-2556
论文作者:刘志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社会论文; 评分论文; 差异论文; 精神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