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劳动利益公平问题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研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权论文,员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公有国营,经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制,放权企业承包,现已进入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构造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产权改革的问题。从体制改革的起因,一直在体制改革中困惑,乃至在产权改革中更感棘手的问题,仍是公有、国有资产最终所有权虚置,企业经营缺位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经济利益协调模式的阶段和终极问题。无论是两权分离,还是条块分割、多种组合重建,乃至企业财产权的界定,都在理论上、法权上存在一些问题,都无法导求到理想的自然人及集团,以完全出自对自有资产一样的高度自觉性、专一的责任心和长久的积极性来谋略其资产的长期利益最大化,以驾驭和适应企业在外部市场急剧变化、激烈竞争,企业内部系统复杂化和长周期性的条件下,满足和达到注重战略、快捷决策、有计划按比例连续生产的运作要求。企业现代制度固然科学,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人直接了当地提出了产权私有化、私有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哪怕是理论上的。怎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消灭剥削?于是人们要去重视,乃至审视有关的经济理论,要去研讨新的理论和探索新的道路。

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地研究,提出了劳动力产权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或利润,应该是资本与劳动分享。在理论上,马克思曾有过重建社会个人所有制的“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生产条件中,劳动者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条件;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兹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美国凯尔索提出劳动股权(又叫职工股权)计划,并在美国实行十来年。许多行将破产的企业,竟都因此挽回了败局,乃至竟是维护和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美国政府也通过大量的立法来支持这种创举;我国也有理论工作者和学者主张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全部资本化,试点企业中推行泛股制。在股权中设置劳动力产权相关联的劳动股、技术股。有的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实行劳动入股。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在经济关系、生产方式范畴内,反映历史阶段共有规律的问题——如此才产生和发展于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和制度中;和具有巨大原动力的问题——矛盾的对立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调合和统一,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我觉得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应从明确定义及基本概念出发,继而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和科学合理性,研讨其实践及条件的制约性,探讨合法化和实际操作性等问题。

二、定义及基本概念

在此,我提出的基本概念的名称可表述为员工劳动受益股权。根据其内容特点可定义为:企业员工因劳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而获取企业利润的,以占有转化为生产资料份额形式的权利。这样来确定我们要讨论或要建立的权利名称和内涵,其意义在于可明确表示:

1、权利的主体。权利的主体是企业员工。 其一区别于非企业单位或其它形式,区别于企业外是否与企业有关联的人;其二区别于企业内是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的人,或者说在这里只注重其具有员工的身份,而忽视其是否具有产权及其多少的身份。并要强调指出,权利主体的范围不应受其用工形式的限制,无论是正式工、合同工或临时工一视同仁。

2、权利的责任和义务。 取得此权利所应尽的责任或行为方式是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付出劳动。按员工岗位职责,履行工作责任和劳动义务。

3、权利的客体。权利的客体是企业的利润。 这一权利的客体决定与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或补偿具有性质的不同。换句话说,无论劳动者是否已领取了多或少的工资等收入,只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利润,参与其间劳动的员工就有权获取或分享。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无论该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如何,是私有制、或公有制、或混合制、或股份制,企业员工都具有分享利润的权利。

4、权利的实现形式。权利的实现是占有企业生产资料的份额。 这就首先需要将利润在受益者之间划分,划分为资产受益者、劳动受益者和其它受益者。其次说明了劳动受益者所有的这部分利润的用途或去向,是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料,或说是转化为企业的积累,用于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这部分资产或产权归受益员工个人所有。它的运作应不同于季度奖、年终奖,一般不应转化为生活消费资料。它不影响原投资者是否回收其原投资。它的实现在于员工个人扩大企业资产所有权数额,并且据此数额同样享有再生产的资产收益权利。再受益则不应有形式上的区别。

从以上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借用其它名称,或在名称中借用其它的概念都不合适。借用其它名称和概念都会受到原资本、资产一元化理论框架的附义和束缚。在原一元化理论框架里或概念体系里,受益权是资本、资产的专利。劳动力产权也好,人力资本也好,似乎从观念上说,都先要获得资本或资产的资格和名义,方可获得分享利润的资格和权利。而劳动力、人力本来就应该直接具有分享利润的资格和权力。并且这两种受益权的性质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也不宜一个寄生或派生于另一个。

三、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合理性

在此以前,古今中外,利润都是非劳动占有。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资本占有,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公有(?)资本(?)占有。但却都反映出谁出资谁占有的形式。都是历史的、借助外在的,强制的结果。当今产生了劳动受益权,并且有巨大的力量。那未,它的客观本源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分析有关的经济理论,有关的历史和具体的条件,需要分析资本增殖或利润与各影响因素在各阶段不同条件下的关系,以反映出其客观本源或内在联系。

1、私有资本剥削理论。何为资本,按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简单的下个定义:带来或产生剩余价值过程的价值是资本。定义的表述是一回事,内容的实质则是另一回事。就象马克思借助货币流通的例子来说明资本的产生过程,而剩余价值并非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一样,定义有表象特征定义与实质定义之分。进而简单地说,产生剩余的价值即是资本,则是难经推敲的。按马克思主义学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运用,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被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资本只是借助了物化、借助了生产资料的形式,带来或产生了剩余价值的发生过程。应该说资本不仅仅是物,资本同时也是经济关系,是借物(资金、生产资料)掠夺劳动创造财富的占有制度及其法权。这才是资本的实质。资本主义这一表象及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之所在,既是资本主义制度进步之所在,也是其弊病及消极性之所在。就象世间的成物一样,内在的矛盾运动会使自身发展、进步,也在使自身衰老、解体、灭亡。弊病和缺陷会导致自身的衰老、解体和灭亡。优点和长处也会导致自身的衰老、解体和灭亡。资本主义制度虽能决定资本私有化,但却不能决定其生产方式永恒不变和一成不变。

(1)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步之所在。首先应该肯定,仅就剥削方式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借助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行剥削、占有社会财富,是人类以往历史的一个进步。它显然优于强权掠夺和甚至凭借人身占有,无论假以何方神圣和巧言令辞。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增长模式,就可领略其中的加速和膨胀。

利润=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额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年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周转资数

从这种种表达式里,可以看出资本增殖或提高利润有许多条途径。其制度机制,是经济效益累进驱动型的。要求珍惜和积累财富,转化为生产资料,比起那些穷凶极欲、奢侈无度地挥霍剥削制度要进步得多;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提高利润,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更重要的需要它竭力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从外部和内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资本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加速资本的利用和运转。资本主义几百年创造的生产力和财富(当然不是全人类占有)超过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总和,无疑得益于和借助于这些动力机制。

(2) 资本全部占有剩余价值的阶段性。我想勿需在这里赘述资本破坏、浪费等负面作用,这种作用在有关著作和教科书中已阐述得够充分了,或许有的过头了。至少资本运动导致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而促其自身灭亡的作用,在目前看来,显得并不象所预期的那么明显和强烈了。我想说的也许正好相反,就象资本是个历史的产物一样,剩余价值的资本全部占有也会只是一个历史产物。

资本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社会一起产生和共同发展的。在初级阶段里,资本能按它的需要买得到(其价值卖不出去就等于零,劳动者就无法生存的)特殊商品——劳动力。这是一种过剩的廉价的资源。他们既能供人驱使,也能供机器奴役(“生产资料把劳动者当作它自己生活过程中的酵母来消费他”)。在资本增殖初级阶段的种种模式表达式里,每一个增殖资本的因素变动,每一个进步,都是施虐于劳动者,是将劳动者价值吸干纳尽的因子。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昂首走在前头,笑咪咪,雄赳赳,专心于他的刮皮事业,是因为资本及物化形式在那个阶段上,能够将劳动力当作他简单的牲畜来使用。在资本增殖的那个阶段上,劳动者愈机械、愈简单纯化,甚至愈柔弱,价格愈便宜,而愈使资本惬意。或者概括地说,资本增殖的初级阶段,是个内部增殖的阶段,是在资本所有者完全控制中、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的阶段;资本对劳动成果的全部占有,不仅是因为资本的私人占有所决定的,而且还是因为是在那个阶段上,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完全从属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

由于资本内核的不断膨化运动,由于阶级斗争,国家政府的平衡力量,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集团的外部竞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企业也步入了现代化阶段。资本增殖的模式在因素和结构上发生了质的递变。

(3)现代企业资本增殖模式。现代企业的资本增殖模式或说是利润模式似乎应该是:利润=经营战略×规模效应×系统机制×技术进步×市场开发×生产高质高效低耗。这是一种分化分散的模式。投资主体分散组合,职能分散组合,功能分散组合的模式。或者说是资本增殖具有外部实现特点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初级阶段的利润模式仅是一个因子,甚至可能因其它因素的取向(正、负号),或变化、或停滞而损耗殆尽。这种可正可负、多因素相关联的集合结构,使得资本增殖乃至自身的生存,再也无法沿袭过去的那条老路,它再也不能依赖于或取向于劳动者的愚昧、贫困、奴化和机械了,而是要依赖员工的智能、能动、责任、集体协作行为,和事业热情。资本已顾不上和无意于与劳动者对立了,更不能单靠欺诈和榨取劳动者的体力了。而是需要劳资一心,同舟共济。正当资本的增殖和生存把一切都吸纳为一体时,资本自身也在蜕化它自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也在发生质的变化。资本自身的增殖和生存的要求已使其从垄断的一元化地位上开始滑落和崩析了。

在现代企业阶段上,资本所有者的营谋重点,已从生产转向经营,已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经营转向对产权的经营;由对人的管制、管理转向对人的开发,利用和监控了。于是建立了全员民主式的管理制度,构造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产生了终生雇佣制、职工股权制等。进而也客观必然地产生了员工劳动受益,开始分享原属资本独占的利益。这在先有理论及概念以前,就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员工劳动受益权,既是阶级矛盾的斗争结果,也是生产方式演进的一种客观现实的方式。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我认为不应用人力资本这个名称。劳动力或人力从来就不是资本,员工劳动受益权也不是资本。劳动者没有剥夺和侵占别人的东西,而只是索取本当属于自己的东西。

2、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理论。

(1)理论和实践的缺陷。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用最纯洁和最干净的语言来说,就只有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制度,用彻底的办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万恶之源。不存在资本,就没有剥削。从理论上说,计划配置社会和自然资源,有计划按比例生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涣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本无可非议。问题也许就在于,理论及推论正确的东西,尤其是社会科学,不一定现在或在现实中就能顺利实现。譬如说,计划统一配置资源、支配生产,是否就能实现计划的优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从以往历史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领悟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利润和社会财富的增长,需要参与其间的人和集团具有和履行众多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聚财功能,向生产资料转化功能,导向监控功能,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功能,长周期动作和不断发展功能,个体优化和整体协调功能。并要求这些功能自身有机结合和与人及集团的有机结合。现实的社会主义缺乏自然人及集团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紧密结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仍直接表现为劳动运用的形式上,缺乏聚财功能和积极向生产资料转化的功能,继而其后的派生和高级功能就难以发展和完善;计划受种种干扰和困惑难以体现优化的实质;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公有资本制,利润的公有资本占有损害了局部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更有甚者,曾几何时,是愈无产愈光荣。在缺乏导向监控功能的情况下,够得着的拿,用得上的虽不私有不妨用。在精神优越和迷信陶醉中,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尚未等返还给劳动者就部分或全部地流失了,形成的生产资料尚未产生效益就有些过时了。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优越性,由于出现断层而不能有效地实现,当然会不尽人意。若不是及时地、有效地改革,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2)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增长模式。概括地说,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缺陷,就是功能缺陷,断层缺陷。在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中,这种缺陷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社会主义的利润增长模式,应该,也必须在现实的企业利润模式中增加一个因子,增加一个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天然自成,社会主义既不能生产资料私有化,又要克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功能缺陷的因子。这个因子是,很可能只能是员工劳动受益股权。这个模式用功能关系体系来表示即为:

在这个功能关系系统里,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增长就装置了内部的、不断加速运转的动力机,可望导入良性循环机制。在生产资料社会共同占有的形式下,企业员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或者说保障企业员工劳动受益权利也是天经地义的。这对于促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增长和监护社会公有财富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减轻员工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屈辱和痛苦。无产阶级虽最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但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应是相互联结的。全人类的解放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紧迫和现实的问题是,要让无产阶级、企业员工先解放解放自己,实现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利润本来就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共同作用下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及其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下,恢复事物的本源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和易于妥善解决的。

四、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数量确定

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数量确定,也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为它的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客观条件的制约,既有来自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也有来自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化水平方面的。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上,员工劳动受益权就等于零。在此讨论的主要是后一个方面。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数量问题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是劳资分享的份额,第二个层次应是员工个人分配占有的数额。

1.劳资分享的份额。在这第一个层次里,影响员工劳动受益权份额的有许多因素。(1)员工劳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地位。 员工在其企业的地位,也是受其工作职责和过去作用影响的。这里所说的作用,主要是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一般说来,以体力劳动为主,生产资料简陋的,自愿组合的企业劳动群体里,员工劳动受益权份额愈大,反之愈小;在现代企业里,智能型、能动性较大的企业里,员工劳动受益权越大。尤其是高风险高利润的企业,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份额越大。(2)对利润提高的增量效应。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多种途径。员工劳动受益权应该是属于共同增长的这种途径。员工劳动受益权的份额应该是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长期增量为最大。这也是一个现实的实现条件。企业员工受益权的份额相对数,应该随着企业现代化进程,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量相对数和绝对数的增长而增长。这是一个多种增长和共同增长并存的模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此经济模式中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它会表现为资本占有财富的绝对增长和劳动占有财富的相对增长与绝对累进增长;它会表现为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财富的再度高速增长。(3 )劳资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在生产资料、资金等资源较紧张,而劳动力资源较过剩的市场条件下,将会从负面影响到员工劳动受益权的份额。在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也许劳动力实现其价值都成问题。劳动力资源也还有个层次问题。体力劳动资源过剩不一定高级脑力劳动资源过剩,普遍过剩下不一定所有行业或工种都过剩,这也是一个促进劳动者上水平、多样化的有利机制因素。(4)劳动装备程度。 劳动装备程度指的是劳动力所配备的生产资料或占用的资金的多少。它往往也是劳动受益权的反向因素。装备程度越高,所需资金份额越大,往往还会使劳动趋向简化,因而使劳动受益权份额相对趋小。

2.员工个人占有数额。在员工劳动受益权分享的确定以后,就有一个员工个人占有的分配数额问题。影响员工个人占有数额的因素包括有员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岗位职能的能动性或执行性。一般说来,劳动数量愈大、质量愈高,则占有数额越大,岗位职能能动性高的大于执于性职能岗位。对员工劳动受益权份额有影响的那些因素,也都会反映到员工个人占有数额上来。

五、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合法化和实际操作问题

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经济利益不同的人和集团之间,任何权利都必须表现为法律规范。根据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合理性和客观条件制约性来看,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法律规范应具有严肃强制性和灵活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对外开放,外资、合资,所有制多样复杂;企业生产力水平、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其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地位等,都不尽相同。则其法律规范更应是兼顾各种情况,具有如下的特性:

1.严格的强制性。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的严格强制性,主要表现为通过立法肯定它的存在,表现为法权形式,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一点从性质上说,区别于原有的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成的承包形式。具体区别表现在(1)名义、性质不同,(2)用途去向明确,(3)后期效应不同,(4)长期归属不同。法定权利的明确, 是不能由于主管部门的变迁,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其它变故而取消或侵权的。这也可以在企业(无论是公有或是私有)撤销、合并、破产时,或在劳动者脱离原工作单位时,保障劳动者依法已取得的正当权益。这才为员工劳动受益股权真正发挥效用奠定坚实基础。

2.灵活多样性。灵活多样性主要是指此项法权的实现形式。除了客观条件制约性的那些影响因素外,我们还应该承认,在承担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方面,出资方可能蒙受的经济损失更大、更直接;再者,在我国整体社会主义的现实阶段,还不可能杜绝资产资本化。所以实现员工劳动受益股权不能采取完全强制和一刀切的方式。

员工劳动受益股权本身就是一个代表客观发展趋势,勿需法权强制也在萌芽和发生的事物。但同时又是一个依不同情况和条件,发展范围和程度不尽相同的事物。我以为从整体原则上说,宜采用协议和协调的方式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设想,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以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不要跳过或用法令取消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阶段,而是用社会主义自主劳动形式去代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形式,以缩短和减轻财富分娩的痛苦。在灵活多样性的实现形式中,公有制与私有制有所不同,新企业与老企业有所不同,长期盈利企业与长期亏损企业也会有所不同;劳动受益权也不一定都采用股权受益的形式。

我国通过了《企业破产法》,政府准备了破产基金。破产对于国家、员工、个人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害。我以为员工劳动受益股权尤其可(值得)在濒临破产的企业中先试。对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分析,诊断确定其病症及原因,尤其是对那些因经营不善,机制残缺的企业,可通过员工劳动受益股权注入新的活力和原动力。破产基金在这种企业重构机体、改变机制的前提下,成为企业起死回生过程中的担保资金或贷款资金。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国家尚能做到的事,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政府只要认真去做,也一定能做到和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员工劳动受益股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原则,符合社会主义道路根本方向,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代表客观的、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切合社会各方根本长远利益的新生事物。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症结之一的基本出路。应该在整个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关注、研讨、扶植下,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为顺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崭新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铺设一条宽阔的成功之路。

标签:;  ;  ;  ;  ;  ;  ;  ;  ;  ;  ;  ;  ;  ;  ;  

职工劳动利益公平问题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