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军事文艺评论——全军军事文艺评论座谈会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论文,军事论文,座谈会论文,摘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兆海: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军事文艺如何面向新世纪,在新的世纪里创出辉煌,这是我们这茬人所无从回避的问题。今年(2000年)8月,总政治部在京召开了军事文艺创作座谈会,就是意在对新世纪的军事文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部署。袁守芳副主任到会讲了话。他在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对军事文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其中就有一个方面是专讲军事文艺批评问题的。他指出:军事文艺批评是繁荣军事文艺创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创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评论的促进。积极的、负责任的文艺批评可以为文艺创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接着强调,文艺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搞得好不好,关系到军事文艺创作能否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和发展。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军事文艺评论座谈会,是8月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的延伸。把你们这些在京的文艺批评家请来,一是要专题分析研究我们的军事文艺创作的总体形势、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着力点;二是要专题研究军事文艺评论自身的发展状况,讨论如何继续发挥中老年评论家的作用,发现和培养评论人才,使评论队伍后继有人,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三是作为军队文艺批评家,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做好;当前我们军队文艺批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克服;怎样能够有组织、有计划、有声有色地开展军队的文艺批评;四是研究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军事文艺评论在写作方法、写作风格、写作样式上出现新的面貌,使之更加适应今天读者的口味,从而在引导和提升他们的欣赏情趣和扩大军事文艺影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五是怎样建设好稳定的军事文艺批评阵地。大家可以就这些问题广泛而深入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旨在繁荣整个军事文艺。
陈先义(《解放军报》文化生活宣传部副主任):这个座谈会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下面,就王副部长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军事文艺评论在整个军事文艺发展进程中,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成绩斐然。这是客观的、不容忽视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它发展进步中,自身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加以克服。1、军事文艺评论队伍严重地青黄不接;2、军队文艺评论队伍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应酬的评论多,褒扬的评论多,客观指导性评论少,有理论功力的评论少,开诚布公、一针见血的评论更是稀罕;3、对文坛上的一些重要的作品、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的批评,军事文学评论家常常缺席,长期以往,既不利于这支队伍的锻炼提高,也会使军事文学评论家变得无法与地方评论界对话;4、军事文艺评论薄弱,常常是文学评论作者兼写艺术评论。而近几年来,军事艺术发展迅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使军事艺术评论跟上军事艺术创作发展的需要,把文学评论与艺术评论结合起来,活跃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等的评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文艺主管部门和文艺评论家的共同努力。
韩瑞亭(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创作与批评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一个轮子转得不灵、一只翅膀飞得不够顺,肯定会影响到另一个轮子、另一只翅膀。与80年代军事文学比较起来,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军事文学处于徘徊期。80年代我们激动于这个作品有突破、那个作品有突破,现在回过头去看,它们更多的是属于思想上的突破、观念上的更新。到了眼前,文学似乎没有这个任务了,或者说不再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就随之减弱。再是文学在人们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不能笼统地说目前我们的文学水平降低了,在很大程度上是读者的关注点发生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文学就其深度和宽度而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世界文学的潮流几乎同步。转观军事文学,进展却不是很大,有些方面似乎还出现了后退的迹象。比如,反映军队内部的生活矛盾,80年代的作品还有尖锐之作,到了目前却很少见了。文学不触及生活矛盾,文学就会浮到生活的表层。《抉择》大胆触及现实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我们的军事文学为什么就不能有这样的成就?没有哪位领导不允许军事文学写矛盾,而是相反,在提倡,关键是怎样挖掘和表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军事文学也有着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军事文学作家受到利益的驱动,几乎没有不触及影视的,因为,影视创作的收入要比文学创作高出好几倍。高回报吸引了军事文学作家们,文学创作成了这些作家的“业余套种”。如果一个作家长期从事电视剧创作,他的文学功力一定会受到影响。文学进入影视,提高了影视的品位,但伤害了文学自身。目前就是这种风气,这对军事文学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张东(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插话: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是影视救了文学。
韩瑞亭:联系和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文学创作的这种状态,呼唤军事文学评论为之提供思想支援,与之共思考、同焦灼,可恰在此时,我们的军事文学评论沉默不语。
说到军事文学评论,真正有一支队伍是80年代以后的事。这支队伍一直存在。目前有个新老交替的问题。创作处在换代期,评论也处在换代期。但我有个感觉,军事文学评论在新老交替中的“交接棒”没有交接好:老的评论家已经减速了,新的还没有加速,交接不够理想。现在到了切实狠抓军事文学评论的时候了。这对军事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围绕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或一个热点作家,进行深入的研讨,以促进军事文学创作。通过这种方法,把军事文学评论的队伍带起来。多年以来,军事文学的评论单兵作战多,没有形成合力,这种状况也应该得到切实的改观。
张志忠(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从事文学批评与从事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一位作家在进入创作时,可以不了解中外文学史,可以不了解世界文学潮流、创作规律,就凭自己的感觉创作。评论家不行,他下笔之初就必须有很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准备,他不仅要熟识文学史,熟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以及文学思潮,还要熟悉作家所写入作品的社会生活,不然,他就无从下笔。一个作家的偏颇可能造就一个作家的风格,但评论家的偏颇只能造就一个评论家的偏见;作家可以因为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成就自己,评论家不行,它要求他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这些都决定了出作家相对容易些,而出批评家却很困难。军艺文学系培养了不少作家,但评论家似乎还没有出一个。再是,评论家是很苦的一个职业,他可能要读几十万、几百万字的书才能写出二三千字的文章,这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也是不划算的。创作有很多的评奖机会,作家有很多参加条件十分优厚的各色笔会的机会,而评论家很难获得这样的邀请,这也导致评论队伍留不住人才,老的评论家还不断地流失。不奢望专为评论设立奖项,但就目前现有的奖也把评论挤到了很不恰当的位置。“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单篇评论文章不予评奖,而短篇小说却可以,这是为什么?这个奖项中的长篇小说奖奖金1万元,而评论集子只给6000元,这个价格又是怎样算出来的?这不是个价格问题,而是文学评论的地位问题。一方面是成长的困难,另一方面是不受重视,这注定了军事文学评论现实境况。要改变军事文学不如人意的现实,要从具体的工作做起,而且要长期不懈地做出努力。
丁临一(武警部队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目前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滞后了,这与军队专业作家队伍的现状很有些关系。全军各大单位都编有专业创作室,这在世界军事集团中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分人不是自由撰稿人,给你这么好的条件和待遇,应该为部队的军事文学创作不说贡献全部力量也应该贡献主要力量。可是,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在干什么?他们的主要精力用在什么地方?似乎只要进了创作室就获得了终身保险,写与不写都是作家,长期不出作品仍然是作家。军队作家可以搞电视剧,但主要的精力应该是军事题材的作品创作。这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事情。要解决军事文学创作滞后的问题,应该整顿军队专业创作队伍,使这支队伍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朝气。
军事文学评论队伍建设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刚才大家说得很多了,我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提出一点,就是评论家之间的碰撞也很缺乏,对军事文学批评本体的建设重视不够。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应该开,评论家的作品研讨会也应该开。而后者几乎是空白。军事文学评论家本来就不多,理应得到更多的善待。他们的批评活动各有千秋,各有个性,各有特色。比如张志忠的评论,视野开阔,持论公允,但往往评论到自己的学生的作品时,有时就有失客视公正;比如朱向前的评论,很有文采,很有气象,但说到最后往往围着自己的理论转;比如周政保的评论,坚持的是人民性的立场,注重的是现实客观性的价值标准,但有的地方也流露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些都缺乏系统的总结,这对评论家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应该组织些研讨,打破一团和气的状况,开展面对面的批评,这对军事文学批评队伍的建设会有益处。
再是文学评论家也要深入生活。现在,部队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大量现代化装备进入军营,改变了军营传统的面貌。装备的更新必然带来战略战术手段的更新、观念的更新。如果我们不熟悉部队,就会在从事评论时做出误判。军队的文艺主管部门应该适时地组织评论家深入生活,使我们的军事文学评论更加准确,跟上时代的发展。
周政保(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研究员):我同意临一评论家也要深入生活的观点。现在不仅我们有些评论家不熟悉生活,就连我们有些作家也不熟悉生活,基层部队发生了些什么变化,他根本不知道,这是很不应该的。熟悉了生活,才能对作品有切身的感受,要学习生活。从事评论的同志还要学习高科技知识。高科技不一定是一项专门的技术,而首先是一种思想。它与人是什么关系?这很重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时代,我们怎么办?要拿出有力的回应。在这一点上,批评家要比作家做得更自觉。
我们都觉得军事文学批评不景气,那么怎样做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我认为其中一个方面是要自觉地关注不仅是军事文学、同时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关注整个中国的艺术批评和世界的艺术批评,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从事军事文艺批评时获得一个参照,一个可靠的参照,不致于乱说。我们要有整体的发言意识,对地方的艺术也要有批评,取得发言权,卷入进去,这对于提高军事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提高军事文学批评队伍的整体水评是很有意义的,决不能自设藩篱,自拉自唱,你唱得山响,却无人欣赏。
黄国柱(解放军报社出版部主任):面对军事文学评论队伍的现状,我想得更多的是导致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我以为,这是市场经济使然。文学评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市场。评论家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下去,并取得娇人的成绩?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并采取积极主动的迎接姿态,军事文学就不仅是评论队伍、还会连带创作队伍都进一步地萎缩下去。从目前的情形看,军事文学,包括军事文学评论的市场潜力远未开发出来。比如,借助电视媒体从事评论,就很有前途。前段时间,我应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栏的邀请,做了一期节目,做完之后,我对文学评论家的身份很有信心,看的还是你有没有真才实学,有没有真知灼见,有了,就有市场,同样会有生活得很不错的空间。文学评论可以尝试多种样式,紧盯市场著书立说,是路径之一种。但前提是眼中要有读者,曲高和寡是不行的。最近市场上有一本叫《美人赠我蒙汗药》的书,你不能说它不是纯文化书,谈的都是很专业的文学、文化问题,却很是畅销,这应该能给我们军事文学评论家以启示。
刘立云(《解放军文艺》主编):我来自文学一线。1997年《昆仑》停刊时,我产生过这样一个想法:以后的《解放军文艺》会好办得多,全军唯一的军事文艺刊物,肯定会有百川纳海、百鸟朝凤的盛景。这几年办下来,期望的这个局面不但没有出现,反而越办越难办。办笔会能把想请的作家请到就不错,到会上写不写就难说了。80年代是军事文学最具活力的年代,其写作主力大多是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营造了军事文学光辉灿烂的时光。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到90年代该有创造的活力了,地方文坛就是这个年代出生的作家活跃着,可军旅情形不是如此,只出来个把作家,这时与地方的文学发展拉开了差距。这部分作家大多是从新闻转而走上创作的道路,眼界、视野都大受局限,总是个人遭遇的描写,很狭窄,没有产生出有力度、有影响的作品。而评论的情形就更加不如人意,90年代进入军事文学评论队伍的几乎没有其人。而且,这时的评论更多的是依附在作品里面。创作景气评论就繁荣,创作停滞评论就萎缩,评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的生存能力。我以为,评论除了对作品评论以外,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声音,起到引导的作用,不仅代言,还要立言;不仅要说出已有的东西,还应该指出没有和该有的东西,可惜,我们的评论让我们的期待落空了,没有起到给予作家以启示的积极作用。面对这样的评论现状,一切有责任感的评论家都应该拿出真实的思考,而不是沉默无语。
陆文虎(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大家谈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相信对军事文学发展繁荣,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说到军事文学评论,在坐的是中坚力量。这些年来,你们写出了许多积极的、有影响的好文章,不少同志出有专集,很有成绩,你们在军事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做的鼓与呼的工作,不会被埋没。认真地检视军事文艺评论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的明显不足。总起来说,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三方面的不足。一是队伍太小,近年没有出现新人,老人不断离去,军事文艺评论队伍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没有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壮大;二是组织工作没有跟上,奖项的设立、人才的培训、对评论家的研究等方面,都显得薄弱;三是对军事文艺基础理论缺乏建设。在军事文艺应该具备的美学品格、美学风范以及对世界军事文艺的发展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这都影响到我们军事文艺的发展和深化。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鼓劲,也是一次发动。作为全军文艺的主管部门,对大家所提的意见我们会好好地整理,并拿出切实的措施来,以促进军事文艺评论和创作的共同繁荣。
(根据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