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方法探究
侯欢欢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摘 要: 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受水旱灾害及衍生危害的侵袭,又加之战时敌寇阻扰破坏,根据地农业亟需发展。边区政府为改变农业生产的消极状况,保障抗战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不断加强水利建设,积极探索水利建设的方式方法,将群众动员、水利贷款、生产互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军民抗灾及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于生产的恢复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后,面临水旱灾害严重侵袭、水利设施与建设破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局面,亟需发展水利建设来保障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利益、保障抗战生产。又加之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为了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水利建设被提上重要地位。各抗日根据地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新方法,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根据地水利建设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 群众动员重塑水利观念
1.1 宣传教育
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及水利建设方式都是“各扫门前自家雪”, 群众作为孤零零的个体存在,在这种模式成长下的群众个人意识比较重,宿命思想严重。对于生产的耕作,不重视开渠、打井等方法的运用,不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对于水旱灾害,是“靠天由命”的态度等待救济,或任由疾苦;对于堤防的修筑大家抱有漠不关心甚至仇视的心理,认为堤防是一种负担。如1938年,动员群众修堤的过程中,有的说:“顾命还顾不过来,哪有心思去打堤”,还有的说:“庄稼都种不了了,打堤有什么用”,有些青壮年认为打堤目标太大,更容易被鬼子抓去。要打破传统的群众水利观念,需要政治动员与思想动员相结合。首先要打破群众对于生产和水利的认知,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增加生产的意义,了解修渠、打井等水利设施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打破“靠天由命”依赖救济的思想,说明要生产就有办法,只有肯干生活就会好,同时指出共产党和民主政府是会替穷人想办法的,来启发他的积极性,巩固其信心;把群众利益与抗战利益相结合,动员群众克服困难,修筑堤防,防水旱灾害,增加生产。宣传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谈话、黑板报、水利诗歌、文学作品、群众力量、奖励表扬模范等方式。
1.2 生产奖励
在抢救灾荒,提倡开渠、掘井实行灌溉中,山东省在《山东省站工会关于救济旱灾预防粮荒的指示》中,这样动员与奖励:“开渠濬河,引水灌田,调查地点,经过宣传动员克日着手进行,部队机关随时帮助;奖励掘井,举办贷款由各地区银行减低利率切实执行”。冀中新的治河机构在动员民工方面实行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合理办法,对民工伙食给予部分或全部补助。或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提高群众水利建设积极性,如1943—1944年,太行抗日根据地受灾各县,利用边区政府下拨的235万元水利贷款、10万公斤贷小米,兴办开渠修滩等以工代赈工程。
由图7可知,随着硅藻土用量的增加,72%vol红枣白兰地的透过率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当硅藻土用量为0.6 mL/100 mL时,透过率为99.972%,此时澄清效果最佳。由于硅藻土澄清剂中含有微量的金属离子,可能会与酒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由图8可知,最大吸收波长未发生移动,硅藻土未引起72%vol红枣白兰地色泽的改变。
1.3 榜样引领
在生产建设、水利建设方面,军队积极参与,给群众以鼓舞和帮助,并带动生产与建设积极性。反对懒汉,号召妇女参加生产。开展竞赛,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开展英雄劳模活动,重视劳动模范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以榜样来引领。这些都对于群众动员,带动生产和水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晋绥边区1944年发布《晋绥边区1944年劳动英雄及模范工作者的条件》,水利劳动英雄条件是:兴办水利下辛苦,多变旱地成水地;热心水利组织与兴办各种水利事业。太岳区1944年,出现大批劳动英雄,在水利上,土敏冯水源试验单轮自动水车,一天能浇11亩水地。太岳行署水利组段强鸣等,又在安泽试验双轮自动水车,一个车每天浇地亩数较单轮水车大一倍,两个都是利用水力做动力。这两种水车制成之后,对于沁河沿岸水利发展,有莫大的推动作用。
2 水利贷款提供生产保障
1943年9月12日,又发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太行区下年度生产贷款的决定》,贷款主要以太行区下年度开小渠、打井、造水车、小规模修滩为主,各专区按分配贷款数妥为计划,适当使用。1943年12月8日,太北区第五专属发布《第五专属关于水利贷款分配的指示》,在指示中,水利贷款为90万元,除拨付漳南修渠委员会20万元外,各县应分配之贷款数:涉县, 25万元;磁林, 15万元;林北,20万元;安阳, 10万元。贷款主要包括今冬及明春开渠、修滩、打井、修水车等事。并指出要经过勘察,计算成效,确有保证者,再行贷款;明确指出水利生产应以群众力量为主,贷款仅系补助,要纠正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的观点;修滩开渠,应照顾灾荒劳动力,县府统一调剂。这些水利贷款条例与指示既是一脉相承,以建设水利、保障群众利益、保障抗战生产为出发点,又是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制定与实施。
扭转冲击工具顺时针冲击时冲击锤启动状态如图3a所示。此时工具内部液流分为3部分:第1部分直接通过节流喷嘴到达钻头;第2部分从导流盖分流至下启动腔;第3部分通过分流器到达上冲击腔,将要促使上冲击腔打开。在冲击锤向下冲击面运动过程中,锤推动启动器顺时针转动,当下启动腔与卸荷通道联通时,下启动腔内中相对较高的压力得到卸载,利于接下来逆时针冲击动作的快速换向。
Vfb主要与介质层中的可动离子[17]、固定表面电荷[18]、Si-SiO2界面处的快界面态[19]以及SiO2中的陷阱电荷[17]有关。由于Al掺杂的HfO2栅介质材料采用ALD方法制备且经过450 ℃及以上的PDA处理,Vfb主要与高k介质层中的固定电荷有关[17,19]。因此,Vfb可以近似表示为
1941年9月10日,公布《晋冀鲁豫边区生产建设公债条例》,为加强建设事业筹措经费发行晋冀鲁豫边区生产建设公债,其中一项用途便为水利建设之用。1942年 3月12日,又颁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农业贷款办法》,在《贷款办法》中,对于农业贷款的内容、用途、贷款期限、贷款契约、贷款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有效保证和推进了晋冀鲁豫根据地水利贷款事业的开展,也给了其它抗日根据地以借鉴,在整个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中起了推动作用。
由表1,1942—1945年(1月至6月)经济放款、水利放款、特种放款的对比来看,水利放款远远高于经济放款,与特种放款数一般相差不大,从中可看出政府对于水利贷款的支持与重视;表2中,冀南银行把水利放款作为一项专项罗列,其比重也不低;表3中,水利原放款也作为专项罗列,与农业、商业放款作比较,以及表4中水利贷款所占比重都可看出非常时期对于水利贷款的重视。
水利贷款是提高人民群众水利建设积极性的又一项举措,在抗战八年中,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水利贷款方面投入力度较大,既有关于贷款分配的决定,又规定贷款的用途和分配方案,以促使水利贷款有效分配、有力促进水利建设。
表1 太行区历年来财政经济统计资料(摘录)
说明:经济放款包括低利、救济;水利放款包括修渠、修滩、打井等;特种放款系不属于其它各科目者。
表2 1940年至1945年6月太行区冀南银行 各种放款百分比较表
附注:1945年1月至6月救济放款之数仅占万分之四,未列入。
表3 1942年至1945年放款原分配数统计比较表(万元)
表4 1944年太行区春耕贷款统计表
(3) 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Z对基坑围护桩变形的影响规律为: 随着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围护桩最大位移逐渐减小,当开挖至基坑底部进行加载时围护桩产生的位移最小; 斜拱加载引起的围护桩水平位移增量最大值和最大值出现的深度,随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基坑应尽早施工并开挖至坑底,以减少斜拱桩基施工产生的大水平推力对深基坑围护桩变形的影响。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也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支持,并且规定:“生产事业资金不足时,得向政府或银行请求贷款。”抗战期间,边区政府贷款总额达7.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23503万元,水利贷款1206万元,修滩贷款88.5万元。除此以外,晋察冀边区银行还单独放款157亿余元,并规定年利息最多不超过7厘,实际贷款中比这还要低,对赤贫者的贷款还予以免利。而且,对于不能全还或无力还贷款者,可以缓期或转期,乃至能还多少还多少。1942年,为鼓励民众打井,冀南政府提出:一个土井贷粮80斤,一个砖井贷粮200斤。1945年,冀晋区又以16250大石水利贷粮,5600万元水利放款,帮助解决了兴修水利的困难。
3 生产互助提高水利建设效率
边区的劳动互助合作,主要有包工、拨工和劳动互助社三种形式。包工,是贫苦农民及其他闲余劳动力自愿组成包工组或包工队,出去包活,如开渠、修滩、耕地、收割等。拨工是最为普遍的劳动互助形式:一类是小型拨工组,又称变工或换工,即个体农民在进行生产的时候,互相调剂人力、畜力和工具。另一类是大型拨工组,突击抢收抢种、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多采用这种形式。另外,修渠、开荒、修滩、捕蝗、抗旱等生产活动中,劳动互助则向更高形式的劳动互助社发展。
1943年11月,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中提出:“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地组织起来”。1941年10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了《晋冀鲁豫边区合作社条例》,规定生产合作社社员经营种植、饲养、农田水利、牲畜、造林、纺织、酿造及各种工具日用品之制造等事业者。开展生产合作,则是为了“推动整理滩地、梯田、开渠工作,扩大农工业生产与提高生产技术”。生产合作为劳动合作、农田水利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技术上提高生产效率。
据1944年底太行区首届群英会统计,全区有互助组23000多个;1945年太岳区首届群英会统计全区有互助组9600多个。由于互助生产,太岳区1942年秋到1943年春开荒15.5万亩,开渠1150里,旱田变水田10万亩,累计多打粮食4000多石;太行区1944年互助开荒33万亩,仅此一项就增产细粮2400万斤。黎城大寺、上遥建起三条大渠,每年灌溉区可增产98万斤细粮。另外,太行区的互助合作社,在山沟里打坝淤地,在荒地上播种造林,既防止洪水冲刷,也增加了土地面积。又如徐水二区杨庄组织挖井队,十个人一天能挖两个井,包工挖井一个井二斗米,贫苦、孤寡抗属,由合作社贷粮,并减低挖价一升米,截至1945年7月,挖三十眼。龙华五区龙家铺的拨工队,在防旱备荒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了治旱的模范村,在防旱备荒中各地拨工组,从早熟作物播种到耕种特种作物都贯彻了主动的积极的治旱精神,丝毫没有等待侥幸心理,因之克服了旱灾的威胁,得到伟大的成绩,使拨工组也更活跃起来,证明了“人定胜天”的真理。边区政府组织农民互助、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为抗战提供了物资基础。
通过群众动员、水利贷款、生产互助的方式,提高了群众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从宣传教育、生产奖励、榜样引领等方面积极动员群众;并且发放水利贷款,给予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财力与物力上的支持;采取全民性生产互助,提高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一系列水利建设方式的探索与运用有效的推进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水利建设的开展,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形成军民团结建设水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资料研究会.冀中抗日政权工作七项五年总结[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44-245.
[2] 彭德怀.一九四五年冀晋区生产会议总结报告[Z].1945.
[3] 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总论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20.
[4] 山东省战工会关于救济旱灾预防粮荒的指示[Z].1942-07-18.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341.
[6]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6.
[7]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志(第35卷)民政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255.
[8] 刘欣.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174.
[9]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M].第7辑.北京: 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362.
[10]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合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一[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1]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太行区下年度生产贷款的决定[Z].1943-9-12.
[12]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合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3]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合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三[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14]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126.
[15]苑书耸.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与救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83-84.
[16]温锐.晋察冀边区:战时政治对农村社区的影响[Z].
[17]冯崇义,古德曼.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M].北京:当代出版社,1998:129.
[18]毛泽东.组织起来(1943-11-2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
[19]关于合作贷款的指示[Z].1940-1-23.
[20]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财政金融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742.
[21]长治市农业合作史编辑室编.长治市农业合作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16-22.
[22]张松斌.史志探论文汇[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141.
[23]晋察冀边区一九四五年上半年组织劳动力的概况[Z].1945-7.
[24]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52.
[25]贾林放.太行区1944年生产建设的一般情况[Z].1945-5-30.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101
作者简介: 侯欢欢(1988-),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