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趋势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我国受西方近代图书馆学思想影响,传统的藏书楼逐步转为图书馆。以京师大 学堂图书馆为代表,一批具有近代新型图书馆功能的大学图书馆逐步形成。近代图书馆的业 务机构设置一般按职能设置,管理则是用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加中国式高校一管到底的僵化 方式。这是致使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快的管理方面的根本原因。
解放以前,我国图书馆的机构主要依据图书馆职能、文献类型设置。解放后,从1956年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到198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 书馆工作条例》都对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作了具体规定。多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都 是基本按规定框架,根据各馆实际情况扩充或压缩设置本馆业务机构。需要说明的是,《条 例》中规定的研究辅导部(组),到目前为止,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立。而技术部的概念在80年 代 前,只是从事装订和复制一类简单技术工种的部门的代称。情报服务部在大型高校图书馆里 也只是手工二、三次文献的代查、代译,定题、跟踪等传统情报资料服务。当时高校图书馆 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适应了图书馆主要以纸质文献载体为馆藏,以借借还还为主要服务 手段的功能要求,深深地打着传统图书馆的烙印。一些图书馆工作者,从高校图书馆深化 文献情报服务功能出发,从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出发,都感到我国高校图书馆的 机构设置需要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发生了一些探索性变化:
到1998年,有300多所中、小型馆发展成为大、中 型馆,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也朝着划分多 样 化、功能扩张、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198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 工作规程》已经不再对高校图书馆应设机构一一罗列,只是进一步强调了从实际出发,以利 于科学管理和便利读者的机构设置原则。在这种背景下,有的高校馆按文献类型分,设立了 图书部、期刊部,有的按文献学科类别分,设立了社科部,有的还把任务较重的重点部门进 一步细分,如设图书阅览部、期刊阅览部、古籍部、文献研究所、教材中心等。这些在传统 机构上的分合,打破了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真正从本质上折射出转型期高校图书馆 管理模式深刻变化的是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在近十多年的转型期里,各高校图书馆都重 视计算机的应用,注意新型文献载体的建设,在机构设置上有的是采取调整原有机构工作职 责,给老机构赋予新使命;有的将现代技术应用挂靠在情报部、信息部,更多的是成立了技 术部、自动化部、计算机应用室。随着一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和国外系统 的引进,计算机应用热不断升温,国际联机检索终端、电子出版物检索、多媒体阅览室等一 系列全新的服务项目的出现,系统部、查新部、文献技术服务部、电子部、网络部、现代技 术 服务部、自动化研究开发部便应运而生,到90年代中期,全国普通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立了 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管理、服务部门,这是转型期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 的主要变化和特征。
90年代初,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全国有几十所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高校实行了真正意义 上的合并。合办馆的新情况,给图书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在业务管理 上出现了“集中内务技术,分布公共服务”的新模式,体现在机构设置上一是内务技术机构 大型化,出现了年文献购置经费达成千上百万元的采访中心(浙江大学、扬州大学),为多校 区多分馆图书馆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网络服务保证、总馆信息化中心管理控制、高层服 务辐射功能的系统维护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二是分布公共服务细分化,如在电子出版物服 务上,细分为电子部、查新部。可以预言,高校图书馆在合并办学中形成的这种机构设 置的“两极分化”现象,将成为世纪之交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 时,机构设置走向的主旋律。
伴随21世纪的到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以如下几个事件为标志:(1)1999年,中国 高等教育界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和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2)世纪之交,新一轮高校 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将全面铺开。(3)1999年初,CALIS的正式启动。(4)1998年10月“21世纪 大 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5)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重 点高校图书馆数据化、研究型、开放式目标模式的确定。
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施 行,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5月20日,第三次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规定在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措施的落实 中。图书馆作为补充课堂教学不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第二课堂,必须也必然在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回顾过去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缺憾,主要原因是思想上认 识不足、组织机构上没有落实。多年来,一直有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呼吁,建议在高校图书馆 建立读者教育机构,把入馆教育、文检课教育、读书辅导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统一于一个部门 ,统一规划、专门部署、精心组织,真正履行好教育职能,这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 必须十分重视的。
高校体制改革对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和事业推进将起重要作用,继续实行“共建、调整 、合作、合并”的方针将会出现更多像浙江大学、扬州大学这样的新学校;鼓励和支持社会 力量办学,也会更多地出现像浙江金华严济慈图书馆那样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合而为 一的图书馆。这种体制上变化带来的图书馆机构设置的调整,将会比上述转型期的“两极分 化 ”更深刻。
“九五”期间,CALIS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对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的主要影 响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公共检索部门的设立和强化;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部门的设立 和强化;③协作采购、联机编目的实施带来的采访编目部门功能的相对弱化;④一批重点高 校(CALIS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等)为实施自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和若干重点学科 专题公用数据库需要而设立的“数据建设部”等机构将应运而生。
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国际学术讨论会,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机 构重组作了大量理论上的探索和舆论上的准备。专家们从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和目标角 度 推论未来大学图书馆的机制;从数字化图书馆的要求出发,探讨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和组织机 构;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电子信息的存储和管理等方面,论证未来图书 馆组织形式和结构的灵活性、开放性特征。不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三种图书馆新形态的 认识,还是服务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管理系统的“三系统”组织机构元素论,都从根本上 对传统图书馆组织机构设置提出彻底地变革。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革,实际上正是 新世纪图书馆生命力之所在。一批重点高校图书馆对本馆在21世纪作了研究型、数字化、开 放式的定位,使许多理论性探索具体化,更有现实意义。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 模式和机构设置,在重视按功能区分方面,还会保留原型期的一些特征。综上所述,21世纪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的趋势可预测如下:
(1)文献保障系统模式:包括资源建设部、数据建设部等,前者功能重在各类文献资源的采 集,是传统图书馆采访功能的扩充;后者作用重在馆藏以纸质载体、文字记载为主的文献资 源的数字化,是实现现代图书馆功能的必需。
(2)常规服务模式:包括书刊流通、阅览机构、电子出版物流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印刷型文 献的按学科细分产生的流通阅览一体化机构。在今后不长的几年内,我国高校图书馆传统的 藏、阅、流型式和与之相配套的机构设置模式将不复存在,书刊合一不言而喻,藏、阅、流 一体化将习以为常,取而代之的是按文献载体性质和文献学科性质设立服务机构。如设立( 书刊)流通阅览部、电子文献服务部,大型馆则可能进一步分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专门 学科(书刊)流通阅览部门;分设光盘文献阅览、视听文献学习、欣赏等部门。
(3)专门服务模式:包括情报(信息)综合、咨询部;网上图书馆服务部;文献技术服务部, 一些学者论述的21世纪图书馆业务机构的重组,乃至大学图书馆业务机构的专门委员会、项 目管理、矩阵式结构、质量控制小组、工作组等形式的尝试,以及与计算机中心合并的趋势 ,主要是针对图书馆这种专门服务部门的兴起而提出来的,21世纪高校图书馆专门服务机构 设置的变化就是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的体现。
(4)读者教育模式:读者教育机构的设立关系到下世纪初高校图书馆地位和作用的重塑。设 立读者教育部、辅导部一类的机构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挥其教育职能的体制保障。
(5)技术支持模式:自动化(研究开发)部、现代化技术服务目前已经在一些高校图书馆初具 规模,它是21世纪图书馆现代化的技术保障,是开展一系列专门服务的技术基础。
(6)系统化、网络化模式:网络(系统)部的设立,使图书馆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地理环境制约 ,使网上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