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建设草业,推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建议论文,草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4年,钱学森同志提出创立我国草产业的建议。17年过去了,作为草业的分支产业,我国草坪产业,花卉产业每年以10%以上的速率递增,1999年全年总产值已经达到109亿元规模,预计2000年将达到120亿元水平。与此同时,绿色饲料产业蓬勃发展。华南地区柱花草产业初步形成规模,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冬闲田生产一年生黑麦草已经普及发展,西南地区光叶紫花苕子生产正在实现产业化,黄淮海区青刈黑麦产业化生产已经拉开序幕,东北、华北、西北紫花苜蓿生产建设在逐步展开。一批年产值为千万元级、甚至亿元级的草业企业已经或正在形成。草业产业化正在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员,作为明亮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着积极作用。
最初草业的概念限于草原地区以草本植物为基础的生产产业。随着实践深入,其内涵正在逐步拓展。今天的草产业已经成为常规农作物之外,一切草本植物(包括灌木、半灌木)生产行业的通称。草产业内部结构迅速分化,已经产生出绿色饲料业、庭院绿化业、草本花卉业、草业保健品业、风景草地业、草种子业、草业肥料与农药业、草业机械业、草业信息业、草业科教业的十大分支产业。各分支产业内部结构仍在进一步分化之中,如绿色饲料产业已经结合我国特点,形成了以利用冬闲地、夏闲地为特征的一年生、越年生草,以利用中低产田为特征的多年生草为基本生产内容的农区草业,以及以天然草原利用与改良为特征的牧区草业,等等。
1984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396kg, 标志着基本实现温饱水平。之后农业生产逐步进入调整结构新阶段。在此情况下,草业生产几乎是从无到有,超常发展,一枝独秀,足见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强大生命力。总结多年实践,草产业具有的功能如下。
第一,具有积极社会功能。我国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推进的本质是社会需求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方面表现为需求结构发展变化。食物方面由以粮食需求为主向粮食、蔬菜、水果、动物产品多元化需求发展,生活方面由食品需求为主向兼顾食品、衣着、城乡生活环境需求综合方向发展,等等。草产业中花卉产业、草坪产业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而产生发展的。着眼于中长期发展,我国动物业生产需求不断增长,我国饲料资源现阶段存在精饲料缺、蛋白质饲料缺、优质粗饲料缺、总量不足问题,未来发展将基本依靠自力更生,走精饲料、绿色饲料、秸秆饲料三结合道路。由于我国绿色饲料产业起步低,而在实现未来饲料资源供求平衡中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必将迅速发展崛起,同时带动其它草业分支产业联动发展。近年来一大批绿色饲料产业企业建设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具有强大经济功能。1999年国内市场上每吨苜蓿产品价格为1100—1400元,其中苜蓿草块价格甚至高于这一水平。青刈黑麦产品价格为900~1000元/t。在国内主要农产品大幅度降价形势下,草产品价格能够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已有批量苜蓿草块产品由加拿大进口事实本身说明,我国绿色饲料市场近期内依然是卖方市场。预计近期国内绿色饲料市场容量为200万t,中长期发展在1亿t左右。这相当于1000亿元产值,加上其它草产业分支产业产值,以及在绿色饲料产业基础上的养殖业及其加工业增值,草业社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另一方面,目前国际上绿色饲料市场集中分布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年进口量在200万t以上。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加拿大。未来发展中,我国完全可能依靠地理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贸易平衡原则形成绿色饲料出口创汇产业。其它草产业分支产业如花卉产业、草业保健品业、风景草地产业等及其分支产业间、草业与其它产业间相互组合而成的新型产业均具有发展形成出口创汇产业潜力。上述情况是保证我国草产业必将异军突起的基本动力。
第三,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研究表明,草地植被水土保持能力高于农田40~100倍,大面积草地上的湿度比裸地高20%,夏季温度低3 ~5℃,冬季温度高6~6.5℃, 50m[2]的草地可以平衡一个人每天对O[,2]的需要,一般草地每平方米每天可释放200~1000个负离子, 还可以吸附尘埃,分解有毒气体,减缓噪音污染,降低风速。草地生产可减少化学品污染,草地植物可以固定气态氮,恢复与保持土壤肥力,等等。以上基本性质对于解决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调节气候,控制环境污染,进行农产品清洁生产,保持土壤肥力,完善耕作制度意义重大。从宏观战略分析,草业、特别是农区草业的兴起,将从根本上减轻天然草原目前承受的巨大压力,由此缓减草原退化态势,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持续发展,并最终对全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根本来看,社会功能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经济功能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生态功能则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草业同时在三方面符合时代要求,是其近十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应当指出,今天的草业是在生产体系不完备,技术支持不足,政策指导相对较少情况下自发发展的结果。存在一系列结构性与技术性问题,亟待解决。着眼于国家农业结构变革大局,积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做好如下工作:
1.突破传统观念,将草业引入农业系统,建立新型植物业。我国现行植物业是一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体系,经济作物占一定比重,通称“二元结构”。随着生产发展,草业生产在客观上正在成为植物业生产重要内容。绿色饲料作为草产业的主体隶属于植物业饲料单元,花卉业、草坪业、草业保健品业、风景草地业等隶属于经济作物单元。它们作为全新内容纳入植物业体系,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将草业正式引入农业生产体系,建立新型植物业粮-饲-经“三元”结构体系。
2.拓宽“农作地”范围,扩大植物业生产场所。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植物业就是种植业,农作地就是耕地。众所周知,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近年来又面临后备耕地资源告罄,耕地总面积逐年减少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秉持传统种植业观念不变,则我国未来增加饲料生产及其它经济作物的潜力将十分有限,以致无法完成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客观上我国传统农作地范围内还有400万ha冬闲地,500万ha夏闲地,我国耕地面积之外还有2.87亿ha草山草坡。近期内可供开发,发展草业的面积在7000万ha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一方面,客观情况要求我国传统植物业必须开辟新场所,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基本情况又为草业建设展示出广阔发展前景。我国植物业理应抓住时机,将各类草业用地同时纳入“农作地”范畴,统筹规划,全面安排。
3.完善草业作物生产体系,丰富植物业生产内容。该战略问题是与农作地范畴扩大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草业作物分散分布于绿肥作物,水土保持作物,叶菜类作物,牧草,加工牧草,观赏园艺,城市绿化,中草药等诸多领域。这使我国草业生产局面混乱,发展盲目性大。未来发展中必须明确目标,将分散的各类草业作物统一起来,组织科学研究,统一进行管理,形成完整体系,保证健康发展。
4.正确确立草业学科位置,健全植物业学科体系。由于草业建设历史短,我国现行农学专业学科体系中,没有建立草业科学体系。“饲料生产学”等课程从50年代仿效前苏联,仅仅在畜牧专业断断续续开课讲授,至于农学专业,则除去台湾省中兴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开设饲料作物课程外,60余所高等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则从未设立类似课程。由此产生三个结果。第一,农学专业领域仅在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领域进行工作,对于社会生产中存在的草业产品的巨大需求茫然无知。长期积累,导致我国植物业面临数以成千万吨到亿吨计的草业产品缺口,制约养殖业及整个农业系统的发展;第二,草业生产长期设置于畜牧专业,由于学科特性,使研究基础薄弱,人力、资金、场所难以保证,学科建设随意性大,体系不完整。以致时至今日,草业研究与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发展需要;第三,草业生产长期排斥在种植业范畴之外,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产业化建设迟迟难以起步,造成北方天然草原长期遭受蚕食伤害,草原“三化”局面无法遏制,荒漠化愈益严重。
学科建设取决于社会需要。我国未来发展对草业提出的巨大要求,从根本上要求将草业纳入我国植物业学科体系,建立、健全技术研究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草业建设高潮的早日到来。
5.加强草业管理机构建设,完善草业系统管理。草业作为一项涉及产值数千亿元,面积多达几亿公顷,横跨国家东西南北各地,集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为一身,包括生产、加工、利用、市场管理、法规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科研、教学诸多内容的生产行业,其迅速健康发展,必须要求强有力的行政机构组织领导。建议国家在原有机构基础上,加强力量,设立专门机构,委派专门人员,建立专门财政支持,全国上下形成完整管理体系,推动全国草业建设高潮的到来。
草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制定科学规划十分重要。建议专门立项,组织农学、草原、生态、经济、动物营养领域的专家,组成调研小组,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与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草业建设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