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论文_刘振威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论文_刘振威

广州寰宇都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1生态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生态环境问题并不容易乐观,大量的水土流失、城市风沙严重、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大量的砍伐、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城市内涝及噪音污染等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其所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导致这些生态问题存在的因素较多,但不外乎人口、工业化及经济等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较大,实现人口控制具有较大的难度,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之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从而存在着过度开发、毁林造田等行为,使生态系统超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同时我国工业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多以加工业为主,不仅投入资本较大,而且所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内,部分企业更是为了片面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影响,从而加剧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2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主要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把历史、现在、未来三者结合起来。既注重原城市本来的生态系统,不能因为现在的城市建设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还要考虑到现在整个城市生态的完整性,不能一点带面,过分突出城市个性,而忽视了整体城市规划需求。(2)科学性。生态城市规划不是单纯地进行绿化设计,认识通过对城市整体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设计生态城市。科学性还表现在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注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受,满足人们的生理、精神需求。(3)生态性。生态城市环境以保护自然环境、平衡生态为主。在规划过程中通过衡量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合理利用生态中的土地、植被、气候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城市绿化覆盖率,水环境、噪声环境的标准等。(4)经济性。现代城市的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还包括质量的增长。只有城市基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经济性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和高效率的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的方法都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办法。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生态规划的科学编制

城市的构建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生态规划的科学编制对于城市发展的环境改善而言是一种极为有效也极为重要的基本方法。由于生态环境是评价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城市建设规划制定方案时,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完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构建。除了要注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以外,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关的建设内容也应该纳入规划设计的考虑范围内。笼统的说,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必须要兼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只有在三者协调共处的前提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3.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3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

每个城市的功能区都有详细的划分,并产生于空间结构,为了使环境满足于生态系统,让生物的生产和文化都能够满足三大基础的功能,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4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原有生态系统之上的,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城市实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能够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利用原始生态系统的恢复系统和可再生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生态性的最大化,还能节省开发资源,降低资源使用。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还包括尽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比如山、水等自然景观,是长期动植物活动的平衡空间,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它对城市整个生态服务功能都有控制作用,因此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5社会生态规划

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同时,也要体现在社会性、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4结语

国际上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等情况,提出一系列“低碳”、“生态”等概念,促使了各种新政策和新实践的探索。为了城市建设也会以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新形式下,我国也需要以生态为向导,拓宽城市规划的视野和范围,在规划中融入生态概念,降低能源消耗、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设计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J].李洋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36)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相关问题研究[J].薛猛.现代国企研究.2016(22)

论文作者:刘振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研究论文_刘振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