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培育视角下的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化探究
陈卓,许羿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摘 要: 为探究“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本文以《结构力学》为例,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实践的切入点和视角,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工科教学;人文素养;课程思政;结构力学
2018年人民网转载了学习时报的一篇文章“时代呼唤人文素养” 谈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单一学科已经不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唯一方式。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已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对解决某些根本性的问题而言,人文素养往往起到更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1]。
人文素养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它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即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中。培养人文素质就是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完善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工科学生普遍存在只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具有专业技术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哲学头脑和艺术气质;过强的功利色彩而社会责任感不足;甚至未能发展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等。而提高人文修养,其本质是造就一个自觉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的人,担当社会责任的人。一个有良好思想境界同时脚踏实地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呢?回答是人文教育。因此,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
如前文所述,“信息”或“符号”是传播行为和翻译活动共有的最基本要素,二者的共同本质是信息的处理和交流。因此,从传播学视角总结企业外宣翻译原则,需要围绕信息的传播效果展开探讨。具体地说,企业外宣翻译应实现信息守恒原则和信息效度原则的辩证统一。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是最主要、常见的施工材料。由其浇筑而成的梁板柱质量如何,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需对其进行检测,确保在建筑工程使用性能上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在建设工程中主体结构是其重中之重的部分,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危。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主体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相关监督行政部门要求的工程质量检测;②对施工质量有疑虑的,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③试件、试块及相关材料送检数量不足或不送检的结构构件,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④主要结构受火灾、化学侵蚀、冻融等灾害影响,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⑤结构用途变更、改建扩建等,需要进行实体结构检测。
二 人文素养培育视角下的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化设计
(一)结构力学中的民族情怀
需要强调的是,“返英雄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要重新回到“完美型”或者“缺陷型”英雄塑造的固有模式上去炒冷饭,而是要面对后现代文化的语境和消费社会的媒介传播现实,积极探索英雄叙事的真实性与大众认知的对接点;探索英雄空间中的英雄类型多样性与大众的英雄观念变迁之间的对接点;探索英雄形象的新构建与大众消费娱乐活动中的审美需求的对接点。在这三个对接点中,就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立足于服务大众、引领消费、提升审美、塑造民族精神而确立的新英雄观,由此而构建的主流英雄形象才是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生动体现。
(二)结构力学中的匠人精神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什么是工匠精神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我国建国后的不少超级工程就是结构力学课程讲授中的最好案例。
结构力学离不开结构工程,各种结构体系的具体案例就是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最好切入点。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几千年来的沧桑变迁, 是我国文明历史的见证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综合反映。比如,在讲解框架结构的时候,我国所特有的斗拱结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实际它就是一个结点,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现在我们对结点分类的时候,会涉及刚接点,铰结点,组合结点,这些结点的体现形式多为混凝土浇筑,螺栓铆接,焊接等,但是在没有这些技术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这样独一无二的斗拱结构用于梁柱体系的连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象征。
结构工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代表性案例,来加强未来工程师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生命至上”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例如,在讲到桁架结构时,魁北克大桥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结构力学中的社会责任
1968年,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跨越天堑连同祖国大江南北的公铁两用大桥是在当时的苏联撤走专家,国家遭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历史背景下,自主设计、自力更生建设而成的,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要求高,曾经面临了无数的难题,而大桥建设者迎难而上,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执着坚守,战胜了所有困难,创造了这一当时的工程奇迹。50年后的2018年,被公认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而成就这项超级工程的,是5万多人14年的坚守。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包括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这座“超级”跨海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称之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工程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勇挑重担、自主攻关,让中国标准走向了世界。大桥的建设者们凝神聚力、精益求精的态度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也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最好致敬。
魁北克大桥是一座铆接钢桁架悬臂梁桥,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市,迄今为止其549米长的悬臂梁主跨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长的记录。魁北克桥从规划至竣工花费了30年的时间,在建造过程中,分别于1907年和1916年发生过两次坍塌事故,共造成88名工人遇难。1922年,在新魁北克大桥竣工不久,加拿大的七大工程学院将建桥过程中倒塌的残骸全部买下,并决定把这些钢材打造成一枚枚戒指,发给每年从工程系毕业的学生。戒指被设计成被扭曲的钢条形状,用来纪念这起事故和在事故中被夺去的生命,也作为对每个未来工程师的一种警示。
(四)结构力学中的哲学理念
虚功原理是结构力学用于求解结构位移计算的基本原理,其表述为外力所做虚功总和等于内力所做虚功总和。利用这一原理,结构中各种因素下,各种结构类型中产生的位移都可以用其推出计算公式。而本质上,虚功原理反应的就是能量守恒,即一种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3]。能量守恒的基本思想,最初是由笛卡儿在1644年出版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几位物理学家都通过各自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这一普遍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使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原理获得了自然科学的证据。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超静定结构是结构力学中结构类型的一大类别,其几何性质,主要体现在几何不变,但有多余约束的特点上。正是因为这些多余约束的存在,使得超静定结构相比静定结构,受力更为均匀,有更强的防护能力,抵抗突然破坏,而且刚度、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这正反映出庄子的语句意义深刻的哲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多余约束就像工科学生应该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这些似乎“无用”的知识,而实际上,健康的心灵和人格正是靠这些“无用”的东西陶冶出来的[3]。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就是一个古典音乐迷,而且在国画和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样的文化艺术情节伴随了他一生,并为他在科学工作上获得的伟大成就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艺术与科学》研讨会发言中说到:文艺是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音乐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至于反过来,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那是明显的——如电影、电视等。总之,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三 结语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两者的统一便是“美”。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应该仅仅依靠人文学科的课堂教育,而是应该潜移默化的贯穿在各个工科学科中,这也同时对工科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高思想高度,才能有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车凤.时代呼唤人文素养[N].学习时报,2018-05-25.
[2] 文良起. 基于人文素养培育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 教育现代化 , 2018, 5(45):368-369.
[3] 宋秋红,袁军亭,张俊,王景丹.《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05):64-65.
[4] 戴世强, 张文, 冯秀芳. 古今力学思想与方法[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格式: 陈卓,等.人文素养培育视角下的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化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77):300-30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7.095
基金项目: 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结构力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编号:18308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特色力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控制(编号:163071)。
作者简介: 陈卓,女,河北邯郸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许羿,男,浙江衢州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