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思考与启示——台湾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台湾论文,课堂教学论文,两地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9闽台两地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取了台湾老师带来的两节课,特别是苏兰老师的课,感觉如一缕清新的风,其课堂上所折射出来的思想与理念,颇让人回味。
一、关于常态课与精品课的辩证关系
公开课应该如何定位?我想大多数教师首先会想到公开课必须是精品课,因为既然是公开展示,必然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谁不愿意把最好的呈现给大家呢?所以,不少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总是追求尽善尽美——教学氛围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衔接,甚至多媒体的运用等,无不闪亮精彩。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应甘于平庸,也不是指责教师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只是希望我们的教学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听台湾教师的语文课,范姜翠玉老师教《再生纸》,课堂上从结尾的中心句入手,纵贯古今,启发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学生一起当堂填写表格,教师的语言平实,中国文化的底蕴也就在课堂上弥散开来;而苏兰老师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位孩子,必定要落实每个孩子是否全部发言过,强调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看似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细节,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心得与收获,显得特别实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以生为本”是起码的标准。不作秀、不表演,常态课如果能让学生有所得,那就不失为一节精品课;而一节“看上去很美”的课,有的只是老师的虚假煽情,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甚至比不上一节常态课。
二、关于立足文本与延伸拓展的关系
曾几何时,听到“以本为本”的说法,即“以课本为根本”。公开课堂也总是听到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文本,把许多的句段咀嚼得细细的,将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细读传达给学生,课文也因此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借助教材适当延伸,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台湾的苏兰老师执教的是诗人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典范。课堂上,苏兰老师根据诗歌的原文,鼓励学生大胆挖掘生活的乐趣,结合自己的体验,编写出了类似的一首诗:“生活是天空/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学习,尝新/电影,音乐/写作,朗诵/阅读,设计/旅游,美食/与好友分享/寻常的日子/平凡的事物/睁大眼睛/以火点火/将心比心/生命多感动。”对于诗歌的原文,老师根本没有组织过一次完整的全班齐读,也就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声琅琅”,但学生从中领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和诗歌的写作,却是直接有效的,与我们所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却是吻合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这句话,虽简单却不易做到。
三、关于语文与做人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太多的教育内涵,特别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远。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着特别的意义。教师教的是语文,引导的却是做人,做人是远在做学问之上的终极目标。看看台湾教师的课堂,摘录几段苏兰老师的课堂语言:“别紧张,答案没有错的,只有好一点跟更好一点的区别!”“所有的表述自然就是美,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一件事。”“你们要当第一,不当苏兰第二,三位同学不一样,个性不同,老师喜欢,哪里不一样?”教师的语言中,充满的是鼓励,引导的是自信;“自然就是美”,多么朴素的真理,恰当的提醒,安抚学生的心灵;每个人都要当第一,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语言,课堂上可谓比比皆是。范姜翠玉老师的《再生纸》,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留说教的痕迹,不让人觉得牵强,也恰到好处。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老师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指点,必将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台湾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些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值得发扬、推广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也不妨借鉴宝岛台湾的教学优点,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赖一郎,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
陈向东,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