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琼 四川省简阳市华西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641400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讲究高效,向40分钟要效益。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摒弃运用了若干年的传统教法,尝试新的教学法。我曾经茫然过,也抵触过。总是怕新的尝试失败,既对不起学生和家长,也影响自己的前程。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又怕错过了学习上进的机会,也怕错过这个教学改革的契机,让自己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再后来就去试着接受,也开始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也做了一些改进,下面,我就高效课堂中初中语文老师的角色转换,谈谈我的意见。
一、从讲台霸主到学生的合作者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就一直在讲台上讲啊写啊,学生就在下面听啊抄啊。老师讲得生动点的还好,要是遇到个讲话没抑扬顿挫、语气没高低起伏的,那学生们就只能在下面梦周公了。老师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哑了,学生们就是不买账。听话的学生就照老师讲的死记硬背,不听话的干脆就懒得理你,你讲你的,他玩他的,不睡觉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现在,实行高效课堂更考老师的技巧,老师必须在课前做足功课,精心设计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老师在交代完学习任务后,要到学生中去,看看他们学习有什么困难,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效果,同时要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成果。如我在教学《口技》一课时,以往的传统教法,就是讲什么是口技——读课文——讲翻译——讲写法——做练习;如今我这样设计:学生吹口哨、学鸟叫、学动物叫引入课文——自读课文,汇报课文大概写的什么内容——根据注解疏通文章——师生共同订正——合作探究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巩固训练。
二、从讲师到组织者、引导者
高效课堂,主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阶段,老师应该明确任务,可以根据文体用多种方法读课文,篇幅长的可以自由读,篇幅短的可以齐读,反复读,读出感情。总之,让学生自己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我在教学《陋室铭》时,在简单介绍课文背景后,先让学生齐读,老师听音,知道读错了也不急着纠正,而是读完以后让学生自己找哪里读错了,然后指出该怎么改,老师负责组织即可。然后,组织学生自由读,根据注解多读两遍,完了就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课文大概写的什么内容。学生在汇报的时候,自然有学生会指出他哪儿有问题了,实在没学生能指出了,老师才引导,找出正确答案。关于写法,品味语言就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了。《陋室铭》中,在学生疏通文章之后,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经过讨论,学生发现了作者爱用比喻,有的还发现很多句子都是四个字,而且像对联一样,让他们把特点都说充分了,老师轻轻一引,“骈句”的句式他便掌握了。第二个问题,学生讨论得出:屋子本身很简陋,说不陋绝对是其他方面很突出、优秀,老师再提一下杨子云的亭子,孔子的陋室,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找到了课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这样课文的重点就抓住了,而老师并没有讲多少,但随时得掌握动态,适时组织、引导。
三、从作裁判到发展学生一起作裁判
从前,我们多半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学生做了老师批改,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成天都埋在作业堆里奋战,最后还改得不够仔细,学生拿到作业,反馈的信息也不多。我最头疼的是改作文,最初我会看到学生的作文哪儿都不顺眼,除了改错字外,看到不通顺的句子也要改正,往往改一次作文会用两周的时间。这样做的结果是累死我了,颈椎病都累出来了,学生拿着本子也不知道该做什么,看一眼,收起来完事。后来,我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考核的压力也大了。加上参与课堂改革,课前准备量也增加了。不得已,我不得不用走马观花的改法,看一眼,打个分数,简单写两句评语,因为看得不仔细,所以,评语也无关痛痒。
最近,我用了一种新的改作文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具体作法是:老师粗略看一下作文,将每篇作文打个等级,再将同一等级的同学交换,人手一本作文,然后老师将评判标准做成课件放屏幕上让学生照着下评语,这样既省事又详细,还让学生在改别人作文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次我们写的游记,我让学生面对作文做下面的评判:1.圈出本文的错别字共有__个。2.画出文中的病句,共__句。3.本文的书写属于ABCD哪一等?4.本文的游踪或游览顺序是属于哪一种?5.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6.你对本文的总体印象如何?学生们按这样的标准像答题一样作完以后,评语就比较详细了。老师再收上来翻一翻,发现每个小裁判都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比老师一个当裁判好了很多。学生得到自己作文本后,都非常震憾,优点缺点都看得非常清楚。对改和被改的同学来说都得到了锻炼。效果非常不错。
教学改革的浪潮也铺天盖地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把握住改革的契机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成功转换自己的角色,让教与学有机结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实现“高效”。
论文作者:杨凤琼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高效论文; 课堂论文; 评语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12月总第19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