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回顾、反思与展望
刘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 我国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课程是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沟通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文化特质的重要中介,只有深层观念转变,课程改革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课程改革与文化这种密切联系,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重要内容。我国课程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加强课程文化的研究,是我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 课程文化 研究反思 研究展望
教育改革重点在于课程改革,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1]“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在文化选择中培养和造就一代适现代化社会的文化新人,[2]课程改革是一种文化重构,课程文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与深入推进,课程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回顾与梳理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发展脉络,总结我国课程文化研究经验,对于我国课程文化理论繁荣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回顾
本文以“课程文化”为关键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共收集筛选1999-2018年课程文化研究期刊论文388篇,硕博论文55篇。所收集文献虽非全部,但较能代表我国课程文化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以这四百余篇论文为研究对象。
1.1 1999-2001年:课程文化研究探索阶段
(1)探索阶段研究背景。我国第一篇课程文化研究论文发表于1999年,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改革重心落在教育体系的恢复、调整与重建,课程文化作为教育的微观层面,受到的关注整体相对微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一股文化热潮,校园文化成为当时关注焦点,课程文化发展迎来契机。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素质教育,开始出现专门的课程文化研究。素质教育意味着理想学校文化的建设,其中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开始受到重视。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AHP法,提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并理清彼此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确定评价标准,如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
(2)探索阶段研究主要内容。第一,课程文化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末处于世纪之交,教育研究者倾向回顾旧世纪教育改革,展望新世纪教育发展。大多数研究者就新世纪课程文化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提出现代课程文化应摒弃社会本位或者个人本位,而植根于人与文化相互选择、动态重构的天人合一。[3]还有研究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就一元课程文化价值观进行反思。[4]第二,课程文化与素质教育。1999年我国提出开展素质教育,有研究者就文化素质提出“文化素质化”,即历史文化成果以课程文化为中介,内化、积淀为个体身心结构的文化素质。[5]还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要求课程文化的革新。[6]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构建新的学校文化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课程文化居于学校文化核心地位,是教育体系的软件部分必须要进行创新。
1.2 2001-2014年:课程文化研究发展阶段
第一,课程文化基本问题。课程文化基本问题是课程改革初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课程文化内涵、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及课程文化转型与建构研究。其一,课程文化内涵研究。有人认为课程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或课程活动形态。[9]还有人认为课程文化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以及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10]还有人提出课程文化是一种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课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11]已有的课程文化内涵研究研究基本从课程和文化的角度定义课程文化。其二,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研究最多的是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工具论的课程文化是社会文化传承的工具,传统的课程成为一种“文化代码”。[12]本体论的课程文化观是课程文化具有文化特质,课程文化是具有主体性的文化。新课改倡导的课程理念是人文性与主体性,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导向文化主体性。其三,课程文化转型与建构研究。以往的课程文化不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原有课程文化的转型,建构新的课程文化。有学者提出注重课程文化人文性研究建构新课程文化模式。[13]有学者提出在社会背景而不是课程框架内进行课程设计与规划,构建新型课程文化。[14]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与更新,更是学校课程文化和结构全面革新,实现课程文化良性变迁是确保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走向成功的关键。[8]因此,课程文化变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课程文化研究在课程改革推进、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
第一,我国课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仔细分辨可知很多课程文化研究的理论观点都是对国外学者如弗莱雷、布迪厄和阿普尔等人课程文化的译介、移植和转化,缺乏课程文化本土化、原创性研究。虽然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但是有关文化自觉的研究限制于文化创新,缺乏挖掘传统课程文化精髓的研究;第二,我国课程改革坚持至上而下,采用先试点后实验,总结经验再推广的课程改革路径,导致课程文化研究贯穿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和借鉴优秀课程文化经验的方式,缺乏深入教学现场,从教育实践本身出发选择课程文化研究课题和方向的研究。
1.3.1 深化阶段研究背景
1.2.1 发展阶段研究背景
1)这次暴雨天气是南下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暖湿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造成的;低空急流为暴雨输送水汽和能量,切变线为对流的发展提供低层辐合上升条件。
第一,课程文化与文化自觉。这一阶段课程文化研究内容延续了上一阶段研究内容,即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研究,集中于学科课程文化自信及本土课程文化发展研究。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创新是课程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15]还有学者指出课程文化自觉能够处理好东西方与中国传统课程文化的关系,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16]课程文化自觉是世界范围内重视本国文化和我国课程改革移植国外教育理论与本国教育实践不相适应提出,课程文化自觉首先要创新课程文化,发掘本土文化的精髓,转化为有益的课程文化成果。
1.3 2014-2018年:课程文化研究深化阶段
1.2.2 发展阶段研究主要内容
一是气候变化对森林防火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生态恢复,降雨量增多,植被生长茂盛,冬季杂草枯萎,林缘空地到处是干枯的杂草,存在较大火灾隐患,给森林防火带来压力。二是大量农田、旱地抛荒后,农民复垦用火随意性大,大大增加森林火灾发生率。三是林区地形复杂,发生森林火情难以预见。
2014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多次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学校课程是社会、国家、民族文化的缩影,社会关于文化的讨论必将影响教育领域,达成“文化自信”必将通过课程落实。2016年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文化基础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方面,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自信”和“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文化的研究新内容,为课程文化研究增添了一抹艳丽色彩。
这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其二,课程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我国学生核心素养首要方面就是基础文化,课程文化理所应当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文化研究重在如何创新课程文化培育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有学者提出以课程文化自觉为向度进行课程创新以培育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17]还有学者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四条校本化实施路径,其中课程文化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精神土壤。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是通过课程,课程文化是精神土壤,构建良好的课程文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第二,课程文化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全方位进行,课程文化研究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学科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要素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文化。其一,学科课程文化研究。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使得学科课程文化研究兴起,学科课程文化研究从技术性课程理解转向主体性、文化性课程理解。其二,学校课程文化要素研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使得学校文化中的校长课程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校本文化、学校文化研究繁荣。关注学校文化是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与学校有关的课程文化成为研究焦点。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成为研究重点,其中发现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冲突及原因并找到协调途径是研究重点。其三,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文化研究。现有课程文化研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有所覆盖,但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文化研究旨在建设有特色的课程文化。
1.3.2 深化阶段研究内容
2 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反思
2.1 研究思维线性
统一战线在构建共同体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统一战线对构建共同体的贡献,在横向上体现在统一战线五个主要领域之中,在纵向上体现在统一战线的具体形态之中,在层次上体现在共同体的演进之中。中国统一战线构建的共同体是拥有领导核心、紧密团结、包容开放、稳定高效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大公约数,以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为基本方针,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为基本理念,致力实现利益均衡、有序稳定、认同增进的同心圆式共同体。统一战线对共同体思想的运用及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2 研究对象单一
首先,现有的课程文化研究较为关注教师文化,缺乏对学生文化的关注。学生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不是一片空白的走进课堂的,学生既有的文化对课程文化有没有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了多大程度上的影响及如何影响,这些都是课程文化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但是现有学生文化的研究仍然缺乏。其次,课程文化研究较为关注主流文化,缺乏对少数民族、农村等非主流文化关注。现有课程文化研究主要是主流文化研究,关于非主流文化研究少之又少,非主流课程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农村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非主流文化某种程度上被主流课程文化所遮掩。
2.3 研究体系不完善
我国关于课程文化研究20世纪末才逐渐兴起,研究历史短,且课程文化的概念舶来,很多研究者观点来源于国外学者观点;许多研究源于政策导向和课程改革实践需要,研究内容虽然丰富但研究主题呈零散不集中特点,大多数学者是选取课程文化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研究,没有建立系统理论研究框架。其次,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鲜有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最后,课程文化研究较侧重于理论研究,近年来实证研究有所重视但还较为缺乏,较多研究采用理论推演的方式,极少部分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法理与道德究竟孰重孰轻?这里“我”做了深刻的思考——“我知道作家是靠感情亲近世界,而法官确实靠准绳去衡量世界,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我却想:一个好端端的人一辈子活活摽在一个丧失理智的疯子身上,这就符合道德、符合人性吗?”
3 我国课程文化研究展望
3.1 转换研究思路
首先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创造适合本国的课程文化理论。我国传统教育有着十分丰厚的课程文化资源,研究者应该树立文化自觉的理念,挖掘传统课程文化中符合我国社会时代潮流的课程文化资源,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文化理论,立足于本国的现代化的课程文化实践土壤,借鉴融合古今中外的优秀课程文化理论,构建和创造适合本国的课程文化理论;其次,课程文化研究应从实践本身出发选取研究课题和方向。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课程文化研究者应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选取研究课题、找到研究方向。
3.2 扩大研究对象
课程文化研究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农村等非主流课程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课程文化主体多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都是文化主体,关照课程文化全部主体才是其真实面貌。我国课程文化主体发展不平衡,因此更要加强对非主流课程文化的关照,如此才能够丰富课程文化研究内容,也能够促进主流课程文化与非主流课程文化相互补充和借鉴,促进我国课程文化发展与繁荣。此外,课程文化研究还要关注学生文化,教师是课程文化主体,学生也是课程文化的主体,共同关注教师和学生文化才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成功。
3.3 完善研究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文化研究框架。课程文化研究是一个交叉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间必定会融合创新,也会衍生出更多研究领域,确立研究框架能为课程文化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引和规范。其次,理论研究系统化、科学化。未来的研究要继续加强对课程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关于课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课程文化的概念及范畴、课程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都是重要研究课题,理论研究需要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再次,增强课程文化的实践有效性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
参考文献
[1]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5] 谢登斌.跨世纪课程现代化与课程文化新思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8-41.
[3] 季羡林.对21世纪人文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J].文史哲,1998(1):8-17.
[4]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2):25-28.
[6] 王红.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1):15-18.
[7]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 王平.课程文化变迁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4):55-58.
[9]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4):5-8.
[10]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 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104.
[1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3] 李耀五.试述课程改革中课程文化的内涵与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
[14] 代建军.论课程文化的重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139-143.
[15] 张晓东.课程文化自觉:实现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16-18.
[16] 张铭凯,靳玉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创新动因、本质与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6(5):71-75.
[17] 秦晓华.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转向——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18(2):1-5.
Review,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Curriculum Culture Research in China
LIU Tingt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0)
Abstract Our country's curriculum reform has entered the deep-water area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The curriculum is the culture of ideology and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to communicat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past,present and future.Only when the deep-seated concept changes ca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hieve substantial progress.Based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reform and culture,curriculum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iculum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ulture in China started late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 the suc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Keywords curriculum culture;research reflection;research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z.2019.06.001
标签:课程文化论文; 研究反思论文; 研究展望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