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向论文,需求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需求导向型经济和供给导向型经济是相对应的不同经济发展类型。供给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受供给的支配和制约。需求导向型经济,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受需求的支配和制约。简单地讲,供给导向型经济就是由供给推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发展式经济,需求导向型经济就是由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拉动发展式经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总量平衡,为保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进而保证经济正常增长和发展,必须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大致的平衡,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它们进行调控。调控方式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调控社会总供给,通过调控社会总供给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平衡,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另一种是调控社会总需求,通过调控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平衡,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前者为供给导向型经济,后者为需求导向型经济。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质财富不丰富、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一般宜采取调控社会总供给的办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物质财富比较丰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宜采取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办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内的整个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都是受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控制的,而生产又被认为是全部经济活动的物质起点,一般都是采取调控社会总供给的办法,即属于供给导向型经济。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调控社会总需求,即采取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

需求导向型经济与需求不足或需求过旺完全是不同范围的问题,不能把二者混淆起来,不能说需求不足时就采取需求导向型方式,需求过旺时就采取供给导向型方式,这样理解就完全错了。需求不足或需求过旺讲的是现阶段社会总需求的状况,而需求导向型经济讲的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现阶段的需求状况是不足还是过旺,都应该采取需求导向型的方式,即需求不足时,采取扩大需求的措施;需求过旺时,采取抑制需求的措施。总之,需求导向型经济就是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时首先调控需求,通过调控社会总需求去影响社会总供给,启动生产和经营,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在力和伸缩性,需求的这种潜在力和伸缩性大大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早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或许还不那么大,因为那时有效需求的潜在力还比较小,而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伸缩性,收入基本上全用于消费,储蓄占收入的比例很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需求是受计划控制的,即使在实践中有变化,变化也不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也只具有一般的意义,不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需求的潜在力在不断积累和扩大,特别是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有效需求的潜在数量和力量已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额和程度。当需求的潜在力积累和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性质和作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相对稳定转变为具有很强和很大的伸缩性。在适宜扩大的环境下,有效需求在短期内会迅速扩大,远远大于当年的社会总供给;而在不适宜扩大的环境和条件下,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又会迅速缩小,远远小于当年的社会总供给。需求的这种伸缩性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迫使人们必须重视需求,不断对它进行宏观调控,使之与社会总供给大致平衡。

(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需求为生产提出目标的时间,从而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这一方面告诉我们,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生产与需求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来看,虽然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但消费为生产提出目的和动力进而推动生产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找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8页。)以电视机为例,早在电视机产生以前,人们心目中已幻想出了这样的“内心图像”,这种“内心图像”为电子行业提出了生产电视机的目的和动力,激励和鼓舞着人们为实现这一目的去探索,去奋斗。经过科技人员有目的的创新活动和反复实践,电视机终于产生了,“内心图像”变成了“现实图像”,进入了人们的消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人们的消费和需求是无止境的,在小屏幕黑白电视机产生之后,心目中又产生了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的“内心图像”,为电子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后来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的“内心图像”又实现了。电视机的产生和发展是如此,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代,消费和需求为生产提出某种“内心图像”的目标和要求,从提出到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和迅速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需求为生产提出某种“内心图像”的目标和要求,从提出到实现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了,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可以实现。就是说,只要消费和需求有要求,生产就会迅速向这方面发展,并很快满足这种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和需求既得到了满足,社会经济又得到了发展,消费和需求对社会生产起着拉动和导向的作用。

(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使宏观调控可以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大小,从而提高和增强了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是指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价值量与各种实物构成上的平衡。由于经济总量平衡是制约和协调其他各种分量或个量平衡的前提条件,也是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顺利调整、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和保证,因此,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搞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要求。

国家在为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实行宏观调控的时候,虽然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都可以采用,但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即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而国家在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对经济总量平衡进行间接调控的时候,除了个别手段可以同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两个方面之外(如税收,以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主要作用于供给方面,以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主要作用于需求方面),其他绝大多数的经济手段,都是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化,然后才间接刺激社会总供给量的变化。不论是宏观财政政策还是宏观货币政策,都是首先而且是直接调节和影响需求量的大小,需求成了宏观调控的首选对象,成了调节经济总量平衡的切入点,成了制约和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

需求是支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力量,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当然,坚持需求导向型经济并不是不考虑供给,更不是无视供给。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矛盾,为了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矛盾双方都不可忽视。在供给和需求出现不平衡时,对供给和需求都需要进行调控。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一般总是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首先着眼于调控需求。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一方面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另一方面也使市场经济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如果说经济大危机之前的市场经济为前期市场经济,那么,经济大危机之后的市场经济则为现代市场经济。在前期市场经济时期,市场经济的运行基本上是自由放任、顺其自然,遵循的理论是萨伊定律。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干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不断刺激和扩大有效需求,拉动供给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采取这一干预措施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按照凯恩斯的主张所采取的刺激有效需求的经济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实际情况,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对此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供给学派提出要摒弃凯恩斯定律,复活萨伊定律,主张通过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放松对企业的管制、控制货币发行量等措施,刺激供给的增加。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接受的经济理论和采取的政策主张,主要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这个主流经济学派的基本特征是搞折衷主义,即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同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综合”起来,既要继续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总需求,又要运用收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刺激总供给,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自身调节作用有效配置资源。他们主张多种经济政策并用,实行综合治理,共同解决多种经济政策目标格局中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其他经济问题。西方国家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尽管其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需求的管理,始终坚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对需求进行调控。有效需求始终是他们十分重视和重点调控的重要经济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前一个阶段,基本上是继续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是投资规模失控,重复建设严重,经济过热。后来又出现经济疲软、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主要是由于需求不旺造成的。为了启动经济,我国政府连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从1996年5月1日到1998年7月1日,连续五次下调利率,整个存款利率水平下降4.22个百分点,整个贷款利率水平下降5.17个百分点,此外还增设了利息税,鼓励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效果是明显的。1998年和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了7.2%和7.1%的发展速度,如果不是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正是坚持这一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正确决策。

收稿日期:2000-06-02

标签:;  ;  ;  ;  ;  ;  ;  ;  ;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