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业论文,方向论文,结构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1)04-0031-07
一、技术结构升级的价值
无可否认的观点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而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认识到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就可以推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因为制造业结构越趋向于技术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制造业增长速度也就越快。
第一,促进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是未来15年经济结构调整的立足点。如果将资源投入到低技术的产业,不仅投资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收益,而且整个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提高。当一国制造业的技术竞争力丧失时,其经济竞争力也就下降了。(注:WALTER ELTIS..How low profitability and weak innovativeness undermined UK industrial growth [J].Economic Journal,1999,106:184-195.)
第二,当社会资源日益集中到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时,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将迅速提高,也就大大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
第三,当制造业技术结构出现快速升级时,出口结构也日益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使本国在国际技术分工体系中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是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直接表现。同时,进出口也会带来高增长,甚至连工业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由于中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制造业结构的技术升级方向直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技术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1990年,我国纺织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7,857元,运输设备制造业为18,797元,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41,132元;1999年,纺织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21,867元,运输设备制造业为37,599元,电子及通信设备为72,391元。(注:国家统计局.1990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412;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18-419.)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巨大的增长,并与低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日益增大。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来加速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显然,推进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方向是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
二、技术结构升级的基本趋势
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在80年代初以来的技术结构调整大大快于60-70年代,其基本趋势是不断提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通过技术创新来建立新的技术产业优势和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也就是减少非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持续地提高较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比重,以增强在全球竞争中的技术优势。因此,其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为了准确地把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技术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我们对工业结构进行国际比较。以部门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比重能够反映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结构差异。表1显示发达国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工业结构的特点。中国的数据是以1998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计算的。
表1 工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8年世界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而得。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看法:
1.从工业结构的比重上看,中国制造业占工业比重是较高的,比工业发达国家1996年的83.94%还高,只是公用事业仅占5.89%,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显示了中国经济增长是以制造业带动下的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特征。
2.比较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部门,中国的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例如纺织业的比重达到6.46%,服装与皮革制品达到4.74%,而工业发达国家的比重仅分别为2.29%和1.61%。服装与纺织的产业比重也高于发展中国家,表明我国这类轻工业部门的市场需求量较高,反映了工业结构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当轻工业的增长率低于制造业的平均增长率时,其比重也就逐渐下降。其中纺织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是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在1990-1996年期间从4.7%下降到4.07%。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业比重则是上升的,同期从2.5%上升到3.07%。
3.我国制造业中的中间产品部门比重大大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包括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在内的石油冶炼与化学工业达到16.86%、建筑材料为4.73%、冶金工业为8.13%,而工业发达国家分别为12.18%、2.78%和5.22%。虽然我国化学工业的比重较高,但是生产规模仍然较小。1999年,我国包括制药业在内的化学工业产值为724.71亿美元,而美国1995年的化学工业产值为3360亿美元,是中国的4.6倍。(注:刘洪.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45.)要注意的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石油冶炼和化学工业的比重是略为上升的,从11.18%增加到12.18%,6年之内增加了1个百分点。
4.机械电子工业是广义机电工业,包括机械与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部门。工业发达国家的比重从38.2%提高到40.05%,这是工业发达国家在1990-1996年间比重增加的两大部门之一。显然,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提高机电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这不能认为是制造业结构的失衡,恰恰是技术升级的表现,即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社会资源转移到更高技术和更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上,实现了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战略目标。相比之下,我国机电工业比重仅为29.65%,低于工业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结构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异性,说明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仍然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要分析的问题是,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制造业结构是否出现技术产业升级趋势呢?其方向是否同工业化国家相似呢?
三、中国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变动
根据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在1990-1996年期间增加比重的主要产业是精细化工和制药、非电气机械、电子电气设备、运输设备的特点,如果我国出现了相似的趋势,那就说明技术竞争力正在加强;否则就是技术竞争力的下降。说到底,各国的工业竞争优势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的航天航空设备制造、日本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和汽车制造、德国的机械设备和汽车制造技术均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产业。
表2是1980-1999年我国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变动情况,其比重是以全部制造业为100%进行统计的,而不是将采矿业和公用事业包括在内的工业数据统计的,因而与表1中的数据是有差异的。1998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是59,671.74亿元,比重达到88.09%,1999年的公用事业较快增长提高了在工业中的比重,尽管制造业产值上升为62,835.15亿元,其比重则略为下降到86.42%。(注:国家统计局.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14.)各部门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是以工业产值计算的,1980年数据是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计算的,1995年后则以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数进行统计的,产值比重反映了各部门在制造业中相对地位的变动。
根据工业总产值来统计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基本上表明我国技术产业所占制造业比重迅速增加,主要特征是:
1.A组是传统工业部门,因市场需求的增长远不如新兴的技术产业,总体上看,传统部门的产值比重呈现为下降趋势,尽管各部门的下降幅度不同。1995-1998年期间纺织和食品工业下降的幅度最大,分别从9.51%和8.34%下降到7.33%和7.91%,而1999年又进一步下降,分别为7.21%和7.61%。相对说来,A组中的技术产业下降的幅度较小,仅为1个百分点左右,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分别从8.51%、7.89%和7.56%下降到7.44%、7.84%和6.52%。因而,这类重化工业仍然占制造业的较高比重。有必要说明的是,尽管机械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但是近年来与电子工业的结合再次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工业化国家高增长的技术产业之一。
表2 1980-1999年中国制造业结构(工业产值)的变动 单位:%
制造业部门19801995
1998
1999
纺织业
16.97
9.517.33
7.21
机械工业 11.35
8.517.52
7.44
食品工业
9.56
8.347.91
7.61
化学工业
8.62
7.897.76
7.84
钢铁工业
7.66
7.566.51
6.52
运输设备
4.18
6.237.06
7.42
电气机械
3.70
5.386.08
6.40
电子及通信设备
1.85
5.228.20
9.2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2-2000年各期。
2.B组属于工业化国家的高增长技术产业。这三大技术产业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运输设备部门从1980年的4.18%上升到1995年的6.23%,1999年又增长到7.42%;同期,电子及通信设备从1.85%上升到1995年的5.22%,又增长到1998年的8.20%,1999年继续增长到9.28%,属于增长最快的技术产业;电气机械则从3.70%上升到1998年的6.08%,1999年的6.40%。电子及通信设备中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从1998年的291万台增加到1999年的405万台,增长39%;同期,半导体集成电路从5.56亿块增加到14亿块,增长152%。正是技术产业的高增长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一般说来,低增长产业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率较低,而高增长产业的技术创新可能性更高。
3.根据7%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来统计,1998年,机械工业(7.52%)、化学工业(7.76%)、运输设备(7.06%)和电子及通信设备(8.20%)成为中国主要的制造业部门,与1980年和1995年A组五大部门形成鲜明对照。然而,与经合组织国家比较,1988年的四大技术产业比重分别为:机械工业为11.8%、电子电气设备为11.0%、运输设备为11.0%、化学与制药工业为9.9%。1999年,我国电子电气设备合计产值比重达到15.68%,化学与制药工业产值比重为10.22%,高于经合组织国家;而机械工业与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低于1988年经合组织国家的3.03和3.58个百分点。1999年中国的轿车产量仅为57万辆,美国在1970年的轿车产量就达到655万辆。显然,我国制造业中的电子与电气设备的结构升级速度比工业化国家平均速度更快,预示着这两大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加强,而包括运输设备在内的机械工业比重仍然较低,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快技术升级就显得更为迫切。
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正在深化,1990-1999年期间资本品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1990年,资本品(化学工业和机电工业)产值为234.9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7%;1999年产值增加到934.83亿美元,比重则提高到9.45%。(注:国家统计局.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53,588-599.)国际比较的基本结论是,我国技术产业的规模扩大了,其技术竞争力也正在提高。对比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结构升级趋势,1998-1999年期间,我国的电子与电气设备产业、化学工业及制药业的比重已经超过工业化国家,而机械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重仍然低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表明,继续推动机械工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和电子电气设备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四、中国技术结构升级的轨迹
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调整的。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最大特点是部分技术产业升级的速度相对较快。这与判断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缓慢的一般结论是不同的。我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基本上是循着规律进行的,只是调整过程中某些技术产业的调整滞后。下述两方面数据将有力地支持实证研究的观点。
(一)技术进口替代能力的变化
表3是1985-1997年中国工业进口替代能力的变化。1985年,化学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钢材构成了中国进口的大宗产品,贸易逆差分别为13.1亿美元、154.7亿美元和71.2亿美元。1991年,除化学产品的逆差上升到54.6亿美元外,机械及运输设备和钢材的逆差则减少到124.5亿美元和26.9亿美元。1997年,这些产品的进口数明显下降,化学产品的贸易逆差为9.1亿美元,钢材为22.4亿美元,机械及运输设备为90.6亿美元。因而,自1985年以来,发展进口替代的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并且通过出口能力的增强使技术逐步接近工业化国家。
因而,到1997年,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任务。与此同时,钢铁和化学工业的出口能力明显增强。机械及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985年出口7.7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437亿美元。1997年,特种工业设备占进口的主要比重,其贸易逆差高达84.7亿美元,表明这一技术产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最低的技术产业。
表3 1985-1997年中国工业进口替代能力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0年各期。
到1999年,技术产业的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化学产品的逆差为60.36亿美元,而钢材的逆差也高达51.19亿美元;钢铁制品则为顺差27.65亿美元,陆路车辆的贸易顺差为4.14亿美元。对这些技术产业进出口额的比较可以看出,1999年的进口量比1997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化学工业进口额增长55.73%,特种工业设备增长19.54%,钢材进口增长18.01%。技术产品进口额的大幅度上升,表明国内特种工业设备和化学产品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加速发展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能通过增加进口来解决,表明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巨大的提高空间,这显然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部门。
(二)高科技产品进出口平衡的启示
一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份额往往被作为技术优势的重要标志。确定技术产业的创新方向可以参考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平衡数据。无疑,只有实现了产业化的高新技术才有市场。如果中国对某种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说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其生产规模还相对较小,技术竞争力相对较弱,选择这类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的产业和技术创新方向是合适的;其次是根据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趋势来推动我国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是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技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表4是1996-1998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贸易平衡数。199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逆差数较高主要集中在四大产业:计算机和通信产业的逆差为21.15亿美元,航空航天产业的逆差为21.78亿美元,电子工业为11.52亿美元,计算机集成制造为64.77亿美元,合计为119.22亿美元。这四大产业进口数要占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的91.92%,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产品的进口数高达64.77亿美元,占进口的36.48%。然而,经过两年时间,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是朝着技术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制造业的技术结构明显升级。
1.到1998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贸易结构显著变化的特点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从逆差转为顺差,1996年是逆差21.15亿美元,1998年则是顺差22.58亿美元。而且,进出口数额均成倍增长:1998年的进口额是114.12亿美元,比1996年58.55亿美元增长94.91%;1998年的出口额是136.70亿美元,比1996年的37.40亿美元增长268.46%,两年之内出口能力大幅度提高。虽然出口产品中有来自进口的技术产品,可是对进口产品的加工和装配是掌握新技术的学习过程,运用新技术的本身就是技术能力的提高,因而可以认为是技术结构的升级,是本国技术结构深化的表现。(注:MANSFIELD.E.The diffusion of industrial robot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Policy,1989,(18).)
2.航空航天和电子产业的进出口额均大幅度上升,逆差数也增加。1998年,航空航天的逆差为30.23亿美元,比1996年的21.78亿美元增加38.8%。根据我国飞机制造工业的规划,以生产干线飞机为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因而可以预期航空工业的生产能力将扩大,某些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进一步加强,但是技术结构同工业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电子产业的逆差为48.11亿美元,比1996年的11.52亿美元增加3倍以上,并且超过计算机集成制造的40.83亿美元,成为高科技产品逆差的主要产业。说明我国电子工业的技术结构或核心技术尚不适应国内市场,技术产品对工业化国家的依赖程度仍然较深。
3.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出口能力非常薄弱,1996年出口4.08亿美元,而1998年则减少到3.65亿美元。同期,进口数也大幅度下降。显然,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具备国际竞争力。
4.1996年和1998年,医学、生物技术进出口贸易平衡均为顺差,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我国制药业的生产规模较小,1999年的产值为180.82亿美元,占制造业的2.38%。因此,我国制药业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上升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表4 1996-1998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贸易平衡对比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270;1999.219.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平衡是有形技术的转移,可以用来评估一国技术的优势与弱势。从技术进口的长期效果分析,进口高技术产品和接受高技术转让方在当时可以视为技术弱势。随着一国技术弱势的下降和技术优势的提高,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平衡就有可能从“逆差”转为“顺差”。我国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平衡变化就反映了这一特征,而计算机集成制造贸易逆差的减少属于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
制造业中的某些技术产业升级的滞后性就是未来技术结构升级的方向。只要存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严重不平衡就表明有巨额逆差的技术部门在本国是有发展前景的,促进资源向这类技术产业流动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同时可以迅速提高技术创新率。
应该说,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基本上是通过发展进口替代技术产业和逐步减少技术产品进口的路径来达到的。根据目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态势,未来15年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提高广义机电工业的技术水平,主要是发展电子工业、计算机集成制造和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1980-1999年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的重要结论:
第一,2000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以此来衡量的制造业技术结构,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制造业结构中的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这是实实在在的差距,说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任务是艰巨的。技术结构的差异也就揭示了技术升级的产业发展方向。因此,应该确立以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展政策。
第二,在过去的20年间,制造业技术结构经历了快速的升级过程,产业竞争优势正迅速转向高增长的新技术产业。应该继续实行促使社会资源流向高增长的技术产业的政策,这将大大加快制造业结构的升级速度,并使经济增长以提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为基础。
第三,与1985年的贸易平衡相比较,我国技术产业的生产规模已经扩大了,相对竞争力也提高了。1998年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平衡表明,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计算机集成制造工业是严重依赖进口的产业,说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加快发展这三大技术产业。未来15年内,确定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提高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技术水平。认清这一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政策也就应该、而且必须支持这类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结构,最终使制造业的技术竞争力与工业化国家相似。
(收稿日期:200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