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运行机制与前景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运行机制论文,前景论文,学术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6)02—0218—04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机制,其特征是作者付费出版或提交网络服务器,读者免费享用。在这种模式下,学术信息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即:允许任何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到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者其他合法目的,没有其他的经济、法律以及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版权在此所起的作用是应该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注明引用出处。在这种模式下,学术成果可以在全球实现无障碍地传播,任何研究人员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平等免费地获取和使用学术成果。
开放存取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即开放存取仓储(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和开放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开放存取服务包括多种类型,如在线文档发布、科学家与研究组内部的直接交流、通过电子邮件的自由辩论、讨论组及相关服务、搜索引擎的索引与检索服务、第三方集成检索服务等。
1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的运行机制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DOI的永久性保存与利用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和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
OAI (Open Archive Initiative)最初起源于电子出版界的互操作项目,是为了开发并推广开放互操作协议标准、实现信息的高速交流与传播的。因为元数据格式过多,系统间互操作时元数据格式转换和匹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为此,OAI指定DC作为统一的元数据接口规范。在开放存取方面,OAI将资源与服务分离,提出数据提供者、元数据收获与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机制。
DOT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又称为数字对象标识符。 为实现学术资源的永久性保存和利用,需要为每个资源分配一个永久性的、惟一的标识符。用户通过DOT可以在任何时候,惟一获得指定的信息对象,从而保证拥护创建的书签、个性化链接等信息永久有效。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就是让普通搜索引擎能够对数据库内学术资源进行爬行、索引、下载,并提供广泛的检索服务。因为搜索引擎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一个信息资源是否在搜索引擎的覆盖范围内,将决定它的利用率。
Web Service是指由研究机构发布其在线信息服务项目,允许其他机构、合作伙伴以及终端用户通过因特网开放搜索、识别、获取以及动态调整这些在线服务,实现服务层次上的资源共享与互操作。
2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的成因及其实质探析
开放存取模式的萌芽并得以长足发展的直接导火索应当归结于“学术期刊危机”。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的统计结果,从1986年到2000年的14 年间, 图书馆用在期刊等连续出版物上的花费增长了226%[1]。根据Blackwell期刊价格指数显示,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 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涨幅高达185.9%,而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涨幅则分别高达178.3%和184.3%。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期刊的主要消费者,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缓慢增长甚至是削减的问题。根据ARL (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的最新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用于购买期刊的费用相当于1986年而言虽然增长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加了14%。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阅,而出版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对图书馆购买的期刊则不断提高价格,从而形成了学术期刊价格恶性增长循环。
在直接原因的背后,有着起决定作用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这也就体现出了开放存取模式的实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术研究一般是受公共科研基金赞助的,所以学术研究成果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它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效应,应该得到广泛传播,为纳税人方便使用。
从学术期刊的起源来看,研究人员需要交流研究成果,而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会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在以前,由于有这方面的需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传统学术期刊应运而生;现在,传统学术期刊满足不了现代大量而高速的信息交流需要,信息技术、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了OA交流模式孕育的空间,可以预见,随着电脑与网络的进一步普及,OA交流模式将成为主导。
站在学术成果提供者的角度,研究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报酬(获利),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同时,科研人员为了开始或继续自己的研究,也希望能够方便地获取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然而传统期刊的运作与研究人员的利益是相冲突的。在传统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方面费用高昂,有些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每年的支出高达数万美元;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常常面临两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是学术研究难以得到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二是同行的学术研究信息获取困难。开放期刊将消除这种障碍。使这些科学家完全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共同体的一员。
传统的出版模式没有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应用到这一领域,从而使得它不能满足当前研究人员的需要,导致了严重的学术交流障碍。由于这些实质性的原因,导致传统学术期刊在信息处理速度、交流成本、传播成本和复制成本等方面相对于开放存取模式而言,表现出极大的劣势。
3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的现状
在国际学术界,开放存取被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逐渐认可,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对这种出版模式还是相当陌生的。根据开放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网站的统计,截至2005年9月14日,该目录已经收录了1759份开放存取期刊,77577篇开放存取论文,其中有433种可以通过开放期刊目录网站来进行文章检索[2]。
目前国际上致力于OA出版的出版商和机构中,最具代表性且已经在学术界取得广泛影响的是BioMed Central(BMC)和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
BMC[3]:致力于出版同行评议的生物医学类期刊,它已拥有100 余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年的投稿约为2700篇,退稿率为40%~50%。稿件一旦被录用,作者需交纳论文处理费和发表费500美元。它也采取机构会员的形式收取发表费,即:成为BMC会员的机构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一般为数万美元),该机构的研究人员就可以无需再交纳发表费。
PloS[4]:它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H.Varmus倡导、致力于使世界科技和医学文献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非赢利组织。PloS成立之初就得到900万美元来自Gordon & Betty Moore基金会的捐助。2003年10月13日PloS创建了其首份OA期刊——PloS Biology,PloS Biology收取每篇论文的发表费为1500美元。 作为电子版的副产品,PloS Biology印刷版(月刊)每年的订费是160美元。
我国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就是一个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服务系统[5]。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由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和国外预印本门户(SINDAP)子系统构成国内预印本服务子系统主要收藏的是国内科技工作者自由提交的预印本文章,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开发完成的,它实现了全球预印本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通过SINDAP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检索式一次即可对全球知名的16个预印本系统进行检索,并可获得相应系统提供的预印本全文。目前,SINDAP子系统含有预印本二次文献记录约80万条。
该系统已经实现了用户自由提交、检索、浏览预印本文章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经过简单注册后直接提交自己的文章电子稿,并在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改动情况追加、修改所提交的文章。系统将严格记录作者提交文章和修改文章的时间,可以向读者提供发表文章时间的证明,便于作者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创新成果。它完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进行管理。在该系统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系统不拥有文章的任何版权或承担任何责任,在系统中存储的文章,作者可以自行以任何方式在其他载体上发表。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鼓励作者将预印本文章投递至传统期刊发表,一旦文章在传统期刊上发表,作者可以在预印本系统中修改文章的发表状态,标明发表期刊的刊名和期号,以方便读者查找。在该系统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的服务是免费的,用户无需支付费用。
2005年7月8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50余所高等院校的图书馆馆长出席了会议。大会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40多年的历程,探讨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路上尚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方面取得共识。大会拟订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草案)”,草案包括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更加必要、资源共享的目标、行动方向及宣言的执行五个部分。这是最近国内为了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意义重大的倡议,对国内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发展前景展望
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的发展已有几年的时间,虽然目前传统学术期刊还处于垄断控制地位,但其发展速度已经是相当惊人的了。然而,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模式还有一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技术问题(包括适合海量存储与开放访问的IT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技术标准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技术问题等);管理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作者、出版者、用户和图书馆员等多种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传统期刊向开放存取期刊过渡策略与方法,在不收订购费与访问费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网络出版的经费问题;如何制定网络出版的质量控制策略,特别是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跨机构的评审联盟制度等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解决传统出版模式向网络出版过渡期间知识产权划分的问题;网络出版模式下,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指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如何保护产权人利益等问题)等等。
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开放存取模式也遭受了批评和反对意见。出版商认为开放存取运动并不能给学术交流带来真正的意义,反而会导致整个学术传播活动的溃败。这只是危言耸听还是开放存取模式的命运?还有人认为收取作者的出版费用意味着学术标准的降低和同行评审的终结,最终导致大量垃圾论文的出版。这是否会成为现实?
笔者认为,一种新生事物,难免有其缺陷和纰漏,但我们不应当首先就去批判和否定它,而是要具体分析它的优劣,用实践去检验,看它是否可行。对于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如果只是一味的收取作者的出版费用,而不注重出版物的质量和学术水平,那确实会导致学术标准的降低。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开放存取倡导者也明确提出:出版费用的支付能力不是决定是否出版论文的关键,质量是决定是否出版的唯一评判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或没有课题经费的作者,出版费用可以适当降低甚至免除。作者是否愿意投稿和支付出版费取决于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不是出版模式。网络虽然改变了取阅、搜索和存储科技信息的方式,但作者和用户(读者)仍根据出版人对期刊质量的控制来判断期刊的价值。
综上,开放存取模式是顺应研究成果出版者利益的,它相对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而言有其鲜明的优势,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必定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学术交流的主导模式。随着历史的演进,将来必定会有更好的应用了更新的技术的交流模式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开放存取模式必将为广大的需求群体接受,成为人们进行学术交流的首选。
收稿日期:2005—07—29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课题(040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