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比较共性的是“校热企冷”,要避免这类情况出现我们的经验是先对企业做调研,分析出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哪些是我们能够提供的,针对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往往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校方一定要把握住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切不可为了迎合企业而放弃“高等性”,这样不仅使高职教育变成“应职教育”,更加是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不负责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热企冷;校企循动;实境育人
“学徒制”出现在13世纪前后,“学徒制”是指在具体工作中师傅言传身教的一种技能传授形式。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的英国,但是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出现了这种学徒制的技能传授形式。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学徒制构成了致命的打击,大量的机械制造代替了手工生产,“二战”后随着企业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逐渐提高,职业院校取代了原有的学徒制,同时各国也纷纷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的成功经验,推行学徒制并进行改革创新。
一.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普通班)
对接职业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深度分析环艺专业对应的绘图员、设计师(核心岗位)、施工图设计师、施工监理等职业岗位,凝练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归纳出完成各项工作所需的系统化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图1)。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框架图
2.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融的课程体系
对接职业标准,围绕企业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融的课程体系(图3)。“双线交融”即以学校为主体,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融通的学校课程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的项目化企业课程体系。通过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教学,实现“双线交融”,较好解决了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需求错位的问题。
图2 现代学徒制“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融的课程体系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三级实训平台
建立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校内实践创新体系、校外实习拓展体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3)。搭建从课堂内的实训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训,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的三级实训平台。建立教研室、院部、教务处三级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各级各司其职,沟通协调,严密组织各类教学。“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满足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图3 环艺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三.突出职业技能训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环艺专业通过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教研室主导、工作室主线、实训室主体的“三层三主”项目化教学模式,其教学体系动态而开放、兼容与互补,教学和实践有机衔接,形成共生关系下的高效组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层三主”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依托教研室主导、工作室主线、实训室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组织结构的。“三层”:指一个项目的完成要经过三个递进层面,即教研室、工作室、实训室;“三主”:分别履行主导、主线、主体职能。
1.教研室的主导职能
决定项目的引入、项目的总体设计、教学的质量监控和“反思”、教学的评价和总结。
2.工作室的主线职能
在组织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主线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方案设计。
3.实训室的主体职能
是设计项目落地生根的主体场所,学生在实训室绘制大量施工图。
四.拓展企业优势资源,提升双师团队素质
环艺专业利用以省级实训基地为龙头的20余家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专业教学骨干和企业技能骨干“双岗互聘”,骨干教师既是专业教师也是企业设计师,企业技术骨干既是企业设计师也是专业兼职教师,两个岗位互相聘用,共同考核,形成一支“双岗互聘”特色教学团队(表5)。
1.团队人数:共计14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7人(含2名楚天技能名师),专兼比1:1;
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0人,占总人数的71%;
3.年龄结构:40岁以上教师6人,40岁以下教师8人,团队富于活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9人,共占79%;
5.双师结构:专职教师双师型占100%。
结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有着指导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一个既满足“高等性”又复合“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任重而道远。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为学生职业生涯负责的态度,不断完善课堂的基础教学、完善课程的设置、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完善实习实训的场所、完善师资结构等等,最终一定会找到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 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6537)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作者:刘俊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学徒论文; 企业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体系论文; 专业论文; 项目论文; 职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