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层”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_文化论文

“文化分层”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_文化论文

“文化分层”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理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18(2006)05-0001-03

理论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构建方式,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深入地揭示文化与交际行为、社会或组织行为的关系。19世纪以来,国际上文化学学者们对于文化理论的构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不少研究都集中在文化的界定和文化与人际行为的关系上面,似乎只有弄清了文化与人际行为、社会行为和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解决或回答一系列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作者在着手研究大学文化时,发现运用组织文化理论研究大学文化容易流于静态地描述,不能动态地描述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文化共性、文化个性,也不能更好地解释它与元文化(例如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等)、与亚文化(例如院系文化、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大学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与非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作者希望能从其他文化理论中寻找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大学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西方在文化研究方面的主流研究成果中关于“文化分层”理论的研究不少,本文将对此进行回顾,并探讨对当前大学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工具。

一、西方“文化分层”理论模型简析

西方关于文化的主流研究基本认为:首先,文化是由某一群体共享的因素构成的;其次,文化是组织成员行为的解释框架;第三,文化既是所有成员共享的,但是不同群体的文化具有典型性。对于以上关于文化的这些理解,我们都可以通过当代著名文化研究专家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解说得到进一步确认,他曾经把文化界定为“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的精神规划”(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1]。这些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多数时候认为文化是潜意识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特定组织的共同价值观。

从种种关于文化的表述中,我们还发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文化是分层的。最粗糙的分法是把文化分为两层:一层是可以看得见的“典型”层次,例如典型的行为方式或者文化产品等;一层是看不见的共同“核心”层次,主要指价值观等。文化的“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是对这种观点的简洁诠释。关于文化分层的比较有意义的模型是霍夫斯塔德对文化的解析,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文化,他把某一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有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人的肉眼能看见的,很容易看出来。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也就多多少少地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英雄所在的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的对人和自然独特的表示方式,比如在中国文化里,主要场合吃饭时的位置安排,很有讲究。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的是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美和丑,这些标准因文化不一样而截然不同。价值观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其与空气一般,我们每天都在其中,可又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思宾塞—奥蒂提出的分层在文化洋葱模型中显得更符合逻辑。她把基本假定和价值观放在了同一个层次,作为民族文化的内部核心层,包括信仰、态度和习俗;它影响接着外面的“体制和制度”层;再接着外面的一层是“仪式和行为”、“人工制品和产品”,一种代表人的行为模式,一种代表非行为模式。该模型与前种模型相比,更易被学界接受:第一,以上两种模型是关于文化的“两层法”,但是两层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第二,对价值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因而把价值观表述得更加精确了,价值观本是一个难以操作的概念,现在变成“态度、信仰和行为习惯”,就具体得多了。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发现文化分层理论(也被形象地称为“洋葱”理论)较好地回答了什么应该被包括在文化当中的问题。“洋葱”理论比较清楚地勾勒出文化的内容可以被结构性地描述为一系列共同的基本假定和价值观以及在这些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规范、态度和信仰,还包括体制和制度,最后是人类非行为表现方式(人工制品和产品)和人类的行为性表现方式(仪式和行为)。研究大学文化,我们就可以从以上几个不同的分层入手搜集相关的资料。

我们还发现,与沙恩为代表的组织文化学派的学者相比,“洋葱”理论的研究者用理论自身的贡献弥补了组织文化理论关于文化内容、结构研究的不足。首先,洋葱理论解决了组织文化理论模型中文化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清楚的问题;其次,在组织理论中各个文化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但是在它们之间划出的明确的界线是武断的。以上两个理论缺陷,在“洋葱”模型里都得到了初步解决。例如,在思宾塞—奥蒂的洋葱模型中,她利用层与层之间的虚线来表示各个相邻的层次之间的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次,该模型的“礼仪和仪式”与“人工制品”是两个并列的文化维度,不存在组织文化学者所认为的层次递进关系,因为前者代表的是与人类的行为有关的文化符号,后者是与人的行为无关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一点看起来更符合逻辑。

二、以“文化分层”理论为例研究大学文化

文化理论的出现与丰富为社会科学描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的急剧变化,社会科学领域掀起了一阵研究文化主题的热潮。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不得不对以前的传统思维方式、古典视角与研究范式进行重新思考。教育学者在重视文化研究时,一直把建立一种可行的文化理论作为自身学科与研究内容的必要前提。作者在进行大学文化研究之初,也试图对现有的文化理论进行梳理。总的来说,在研究跨文化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洋葱”理论能够对目前以组织文化理论为主导研究大学文化的取向进行支持和补充,也能对其中的悖论进行一些合理解释。在这里,作者就文化研究中的“洋葱”理论对大学文化研究的取向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

首先,我们对跨文化理论研究的回顾,从一定程度上支持并佐证了我们以往运用组织文化理论透视大学文化的研究路径。组织理论是由一系列理论构成的丰富的理论群体,组织文化理论是该理论群体中产生较晚、同时也是对中国学者进行组织文化研究(包括大学文化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对于大学文化研究,组织文化理论的追溯对于确定大学文化研究的内容、主题、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国内教育学界已经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以组织文化为视角,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研究,例如,阎光才在《释读大学:组织文化视角》一文中指出,大学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在目前面对着来自环境的种种压力的情况下,认识和建立符合自身文化个性与品格的大学精神与理念、组织的结构与制度化特征等对大学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倪辉的《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的重建》一文从多校区大学类型、多校区大学管理困境解析、组织文化及其使用、组织文化重建的必要性、途径与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多校区大学在现实条件下的组织文化重建。类似的论文还有很多[2]。

文化分层的“洋葱”理论可以作为对组织文化理论中有关研究的有效补充和解释。可以说,“洋葱”理论体现出了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分析的合理性,使得我们能够更有理由确信,两种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基本相似的文化内容构成框架的理论信度。也就是说,“洋葱”理论同样可以被视作一种符合逻辑的关于文化内容的结构性解释。也就是说,对于大学文化研究来说,它首先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作者对文化不同维度内容的分析框架,针对某一文化群体搜集资料,并且对该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静态描述。例如,我们在研究清华大学的大学文化时,首先可以搜集与清华大学文化有关的“人工制品”,例如校色、校徽、各种校内碑刻、国际和校际交流中的外赠礼品、各种校标、校园建筑物等等;然后还可以搜集与学校文化有关的“仪式”和“行为”;再者,我们可以搜集清华大学的“体制”与“制度”;最后,我们可以搜集与清华核心精神有关的“校训”,具有清华精神烙印的“名人”(也就是霍夫斯塔德所谓的“英雄”)实例及其精神产品,从他们身上挖掘核心价值观。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分层理论从理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大学文化研究的框架。

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界线分明或者单向影响的,因此,我们有可能在进行大学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就内部因素之间如何互动来考察某个特定大学文化形成的过程,并且进行一定的动态分析,这是组织文化理论所未能提供的。例如,按照这种理论,一个没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大学,可以尝试利用制作标志等“人工制品”来塑造大学成员的态度和规范,它还可以通过启动礼仪和仪式系统来影响制度文化的改变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传统的大学,还可以通过启动外围层次——“人工制品”、“礼仪”与“行为”或“体制”与“制度”——影响或引导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大学文化的研究可以不仅仅停留在静态的描述工作中。如果对一些案例挖掘得当,一定会对大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最后,我们对西方文化分层理论的回顾,帮助我们理解“大学文化”与其元文化(例如社会文化、先进文化等)或者与亚文化(例如院系文化、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大学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与非文化因素(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分层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由多种“小文化现象”构成的集合体,考察一种文化不能脱离或者忽视大、小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法国人类学家莱韦·斯特劳斯认为,如果缺乏“大文化”(culture)的参照背景,就无法理解各种“小文化”(cultures)。前者是人类共同资本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小文化”以它为参照对自己的特定模式给予阐释。同时他们也指出,文化不是多种文化属性的总和与累加,而是一种相互依赖的诸多因素共同构建的集合体,所以对于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那些非文化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克鲁伯曾强调,一方面,人们在理解文化时,主要借助于一些文化因素;但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脱离了非文化因素或所谓的环境因素,它将不能被人们完全理解。任何一种文化都与这些非文化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并时常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3]。这些基本见解提醒我们在进行大学文化研究中要树立一种“大文化”概念,这种大文化概念能够帮助我们较好地解释一些文化现象,包括大学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决策方式、管理风格、成员的交往方式、校色、校训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功能和作用。

最后,我们对文化分层理论的回顾,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分层理论认为文化是被组织成员共享的,但是它强调了文化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解释功能;也指出文化处于人性与人格之间,是不能被遗传的和继承的。尽管组织成员享有共同的文化,而表达自己的文化都要经受个体人格的调控。

三、运用文化分层理论研究大学文化应避免的问题

文化分层理论是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之一。它试图提供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来解决如何认识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以上各种文化分层理论尽管各人观点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各种不同流派之间,尤其在文化的要素结构以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的共识是:“文化”具有普遍性,都认为文化是一种超生物的统一体,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区、民族之间、甚至同一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模式”。所以,对于大学文化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探讨一种文化的“整体表现”,不能忽略共性而探讨“个性”。作为探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大学,我们在研究其文化时,可以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是哪种规模、哪种科类、在哪个地区,作为大学,其文化的共性是什么?

同时,不同文化对世界和自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何处?只有承认彼此之间的不同,培养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才是认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之间文化差异的良好开始,从而避免所有大学文化趋于“相同”,而缺乏应有的个性。

标签:;  ;  ;  ;  

“文化分层”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