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12—0079—07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强调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手段,也是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思想理论界就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于对这些研究的考察,本文试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作一述评。
一、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定位
考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状况,首先需要关注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内涵的理解。从总体上看,研究者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使用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泛指用中华民族精神来教育所有民族成员或全体国民,其教育受众和施教内容都是极其广泛的;狭义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特别是在现行教育体制和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旨在用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塑造学生、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侧重研究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问题,因此在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解释时也多着眼于学校教育。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就是用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感召和教化年轻一代,使他们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全面认识和把握积淀在民族思想意识深处、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付诸于行,以加快民族素质的提高过程。[1] 在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进行探讨时,学者们较多着眼于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和蕴炼而成以及在时代要求下体现的思想内涵。例如,有学者结合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教育、以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主体的文化认同教育、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民族精神和世界公民意识相统一的教育。[2] 实际上,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其整体含义应当是指用中华民族精神来教育和培育全体社会成员,对青年学生实施的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点内容。
除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什么”进行解释和界定外,学者们也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问题。概括起来,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了归属和框定:其一,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系看,有研究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族精神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而民族精神教育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民族特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丰富的内容。[3] 其二,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关系看,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密不可分,应当归属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领域,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子范畴。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教育和精神教育的范畴,但教育过程无疑融汇了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承担着政治教育的使命,负载着政治教化的意蕴。在此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政治教育。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要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来教育和塑造国民,这种教育既不是复古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
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数学者结合时代环境的变迁、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加以分析。总的来说,全球化浪潮给中华民族精神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群体民族精神素质的式微和弱化、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针对性的缺位与实效性的低下都显示了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所在。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优秀精神,激发和培养全体民族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在崇高精神的鼓舞下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第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客观与现实需要,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第三,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延续并光大中华文明的需要。
在针对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都把高校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联系起来,着重从这些方面探讨了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可否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应有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塑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三、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对象
近年来,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第一,从对全社会成员实施教育的角度,学者们提出要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列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第二,从对在校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施教的角度,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观点:(1)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4](2)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困境和社会挑战,要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和民族精神与“地球村民”意识相统一的教育。[5](3)借助课程教学实施民族精神教育,重点应加强语文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包括民族音乐、美术、书法在内的艺术教育等。第三,从民族精神传统内涵的角度,研究者们提出,应当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列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第四,从民族精神时代内涵的角度,学者们提出,重点要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如有学者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以及平等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等。[6] 此外,还有学者从综合的视角提出民族精神教育重在历史教育。[7] 笔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感和时代感都很强的范畴,民族精神教育要讲究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内容选择的角度看,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都不能偏废。因此,尽管研究者们提出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思路和视角可以不同,所针对和强调的内容也可以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应该把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最深入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与我国悠久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有关。近些年来,中央先后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都强调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学者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历史发展、现实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都作了深入探讨。[8] 学者们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应该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9] 值得关注的是,学者们在研究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应当加强和改进之处。如有学者提出,关于结合时代特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要在认识上解决突出时代特征、区分教育层次、坚持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及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10] 有学者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必须把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必须坚持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开放教育的统一,必须把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结合起来。[11]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了目前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存在的主旋律不突出、形式单调、全方位全过程教育欠缺的不足,强调应在三个方面加强: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表促里;二是建立连接古今的教育基地忆远述近;三是结合现实不断实践力求实效。[12]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对象,到目前为止,学者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身上。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代表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理应成为集中弘扬和展现民族精神的“希望”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领路人,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先锋和骨干,理应成为践行民族精神的“楷模”群体。因此,这两类人群应该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核心群体,需要特别加以关注。但与此同时,从应然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也是一项全民教育工程,全社会所有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对象应当包括所有人群,并应在实践层面上普及到全体民族成员。但遗憾的是,关于对大学生以外的其他社会人群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对农民(包括农民工)、下岗工人和新知识与新技术人群等某些新社会群体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至今未见力作,这无疑是当前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中的薄弱地带和空白点。
四、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和原则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是指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社会成员的基本的、综合的思考,包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方法和总体规划等。学者们在探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时,着重从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环境、过程、方式、主体和客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提出了“一个突出”和“三个结合”的思路,即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与本国历史教育结合起来。[13] 也有研究者从增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角度提出了发掘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和抓好教师的作用等基本思路。[14] 还有研究者就加强学校引导、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激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及处理好民族精神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进行了思路设计。[15] 还有研究者从学校德育改革的视角提出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特点来实施教育的思路,具体包括:第一,过程的长期性要求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占领教育主阵地;第二,主体参与性要求以自主管理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第三,环境浸润性要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陶冶人格真善美;第四,操作实践性要求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启动跨域大教育。[16] 归纳起来,研究者们提出的思路中有以下几方面很有新意,也颇值得关注:第一,在教育环境上,要着力改善和优化建设性的教育环境,营造良性教育氛围;第二,在教育方法上,要继承精华,创新方法,特别要注重实践体验;第三,在教育内容上,要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发掘鲜活的时代内涵;第四,在教育模式上,要实现社会联动,保证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三沟通”;第五,在教育过程上,要坚持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协调统一;第六,在教育视野上,要坚持民族性与人类性的有机统一,在坚持民族本位的同时培育国际化的胸怀。
学者们提出了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所应坚持的若干基本原则。其中,有学者结合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全过程”的要求,提出要实现“全过程化”的目的就必须坚持党委正确领导的原则,坚持勇于开拓、求是务实的原则,坚持立足实际、开放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点带面、与时俱进的原则;[17] 也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遵循“三统一”的原则,即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此外,还要坚持民族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主导教育与自身塑造相结合的原则。[18] 实际上,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对民族精神教育本质要求的外在阐释,应当紧密结合民族精神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实际,体现和坚持民族精神教育的全面性和重点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结合与统一。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集中探讨了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家认为,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教育,使民族精神教育覆盖全体国民。在重视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应突出抓好学校实践教育,力求实现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时化和全方位化。在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中,应发掘和利用好民族精神教育的复合途径,即课堂课外的教育途径、校园内外的活动途径和宣传引导的阵地途径。教育教学是开展和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首要环节,研究者们提出,开展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除了要在和谐环境、教育队伍上下功夫外,要突出在教学教材和课程课堂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精神内涵,要将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调动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它们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显性”与“隐性”作用。此外,新的学科课程应在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标准的制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评价系统上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传达民族精神的信息,发挥民族精神教育的功能。
民族精神教育本质上是实践教育。在坚持课堂教学提供显性教育的同时拓展隐性教育的领域和空间,大力开展实践教育,这既是对过去我国民族精神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代世界各国民族精神教育经验的借鉴。那么,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呢?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都提出,实践教育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身心特点来设置教育活动载体,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中使之受到教育和启发。比如,有学者提出,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契机。[19]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种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代节庆日,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讨论会;组织开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的经典格言、诗词朗诵、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乡村和名胜古迹等以进行现代精神培育;还可以组织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等多样的民族精神教育方式;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橱窗、学报、院报、网站、文化长廊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舆论宣传教育等。
学者们结合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现状,对信息网络条件下开展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者们指出,信息交流的网络化既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要注意善于和敢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特别是要采取以下途径:一是改革“两课”教学,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二是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制作民族精神教育网页;三是加强有关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四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掌握,堵防有害信息。[20]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学者们对信息网络条件下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当前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六、关于中外民族精神教育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当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中一项重要且很有价值的新兴研究。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和民族交流的加强,睁开眼睛看世界、在融合中谋求进步和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十分必要。在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比较中观照自身,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既有民族精神教育途径、模式、方式、方法和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扬长避短,提高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是对中国尤其是国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状况有所认识和把握。限于研究的程度和时间,目前学术界对国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引介还比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也属于民族精神教育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在已有研究中,有学者对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地位、途径和方法进行了介绍。[21] 还有学者就中美高校民族精神的教育状况作了比较,分析了两国高校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在内的课堂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方面的异同,总结了美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可资借鉴之处,重点指出了美国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给我国高校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提供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是:第一,要加大对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视力度;第二,要加强对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三,要注重民族精神教育模式的多元化。[22] 然而,对于国外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七、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综观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很多,内容也比较广泛,在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地位作用、现实依据等方面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思想、实践、源流、体系、现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则、思路、途径、模式、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也获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与民族精神教育这一重大而突出的现实课题相比,特别是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现实需要相比,目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总体上仍呈现出集中研究少、分散研究多、创新研究少、重复研究多,深度研究少、一般研究多的特点,在某些内容的研究上仍存有比较大的欠缺,极有拓宽视野和加深研究的必要。
笔者认为,今后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全面和整体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比较多地探讨了狭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即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问题,而关于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甚少,鲜见专门的研究成果。目前,一方面极有必要加大对社会其他成员尤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而即便是单单针对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也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发展史尤其是比较和应用部分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当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整体性工程,运用整体思维,从系统论、协同论的角度加强对民族精神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第二,深度和创新研究。已有研究尽管覆盖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中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研究深度尚不够,而且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研究,需要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见解。比如,关于全球化条件下和信息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和定性问题、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问题、关于当前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困境、优势和对策问题、关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借鉴和创新问题等。第三,跟踪和前瞻研究。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对民族精神教育进行跟踪性和前瞻性研究,对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时代状况、现实背景、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能够一方面把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也能够准确预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应该在抽象的理论分析、定性概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特别是要加强定量、采集、统计和矢量分析研究及规律性研究等新颖方法的运用,这不论是对于推动本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还是对于现实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际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大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现实要求中凸显出来。尽管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至今尚需推进,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必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也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开展。
[收稿日期]200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