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当前金融模式下票据市场的风险_票据市场论文

再论当前金融模式下票据市场的风险_票据市场论文

在当前金融格局下对票据市场风险的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票据论文,格局论文,风险论文,金融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票据市场取得快速健康

发展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票据市场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国票据签发量由2002年的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17.9万亿元,年均增速27.3%;票据贴现量由2002年的2.3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31.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30.0%;票据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市场参与主体也由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展至外资银行、财务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等众多银行类金融机构。票据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货币政策传导、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均衡区域金融资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票据市场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整体风险状况表现良好。根据人民银行有关统计,商业银行承兑汇票不良率始终保持在0.25%~0.15%之间,大大低于同期国内银行业整体贷款不良率1.14%的水平。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国内经济稳步增长为票据市场提供了内在基础,但随着票据市场规模的扩大、诸多矛盾的积累,以及国内外经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从宏微观层面分析梳理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思考有效风险防控措施,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对票据市场风险的认识

客观地讲,我国票据市场近年来之所以能保持总体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与监管部门的审慎、从业机构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所提供的经济基础。当经济和市场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时,对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存在的风险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层面票据市场的主要风险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票据市场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泡沫化风险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2012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而同期商业汇票累积签发量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8%;累积贴现31.6亿元,同比增长26.4%。商业汇票累积签发量和贴现量增速不但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且也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5个百分点。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使用票据最为集中的行业主要有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较上年增长14.6%,也远低于同期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增长。这表明,部分票据融资并没有投入实体经济中,存在脱离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票据。而融资性票据缺乏自偿性,往往还涉及关联企业融资等情况,容易滋生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泡沫化风险。

2.部分金融机构超规模承兑的信用过度投放风险

2001年11月2日,人民银行在《关于加强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实行总量控制,承兑总量应不超过商业银行上年各项存款余额的5%。2012年,国内金融机构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8.3万亿元,按照银行承兑汇票70%的比例计算,相比上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占比已达7%。从上市银行发布的年报信息来看,除了几家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以外,其余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几乎都远超这一比例。根据对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的统计,除5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的承兑贷款比(承兑余额/贷款余额)为1∶15.2以外,8家股份制银行承兑贷款比已达到1∶2.8,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承兑信用过度投放的情况。

3.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结构失衡导致的过度投机风险

商业汇票的流动性为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市场上优化配置提供了便利。长期以来,部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中小企业通过签发票据融入资金,然后一些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将这部分票据贴现买进,大量的资金通过票据融资渠道流入这部分中小企业,既缓解了融资难,又促进了资金有效利用。资金的趋利性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趋利的过程中投机的成分过浓,则过度投机的风险就会随之而来。比如2012年发生的杭州900亿元非法票据贴现案件,就是地下“票据中介”参与其中的过度投机风险暴露。根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银行承兑汇票累积签发量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9.2%,而这其中最高一个沿海经济省份区域内银行承兑汇票累积签发量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竟达72.9%,最低的却只有4.0%,说明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结构失衡现象。

4.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度瓶颈制约的风险

纵观全球其他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商业汇票这一工具多已淡出历史舞台。在企业融资更加多元、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的情况下,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融资主要以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包买业务形式替代。任何一项金融工具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有无现实市场需求,能不能切实满足实体经济服务需要。我国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证明了其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现实的需求基础。但从未来发展来看,票据业务也面临着通过持续创新解决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近年来票据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交易工具、交易方式和交易形态等有益的创新尝试,如发行短期融资券、银信合作、票据理财和纸票电子化交易等。但现行《票据法》中对商业本票等融资性票据的排斥、票据转让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空白,以及票据资产管理和票据资产证券化的统一创新监管制度空白,制约了票据经营机构的创新尝试,在实际办理中容易引起一些争议和政策性风险,影响票据市场未来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层面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

票据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多体现在宏观层面,而票据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则更多体现在微观经营层面、业务操作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主要风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违约信用风险

违约信用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出票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违约风险。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商业汇票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接近50%。近段时期以来,受国外主要贸易国家经济发展趋缓,以及国内经济增加内需,调整发展结构等的影响,部分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部分企业融资链断裂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票据到期时出票企业无力支付,承兑银行被迫垫款,甚至形成坏账。如2012年出现的钢贸企业融资断裂事件,导致商业汇票到期无法兑付,影响波及多家银行和从业机构。二是企业间经济纠纷导致的违约信用风险。企业经济往来中难免出现经济纠纷,有些无法协商的甚至形成经济诉讼。部分涉及经济纠纷的出票或持票企业采取恶意公示催告的形式,试图达到不支付到期债务的目的,给票据贴现或转贴买入银行带来较大信用风险。进入2011年以来,票据市场公示催告信息量大幅激增。人民法院网可摘录的公示催告信息连续两年超过6000笔,超过往年平均量3000笔近一倍。经抽样分析发现,公示催告的申请人和出票人多集中于浙江、江苏和河南等民间融资和民间担保较为旺盛的地区。2012年年末人民法院网就曾经出现某企业一次公示催告票据达上百张的情况。

2.外部诈骗风险

近段时期以来,票据伪假变造情况有日渐增多趋势,恶意诈骗时有发生,作案手段更趋多样。由于开展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日益增多,新开办业务的机构票据业务经验较少,伪假票据辨别能力弱,风险防控体系和防控手段缺乏,犯罪分子容易得手,也成为诱发此类案件的重要因素。

3.违规风险

当前,违规风险主要集中在业务办理的不规范上。比如,由于目前票据贴现和转贴现计入信贷规模,而各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年度信贷投放规模由人民银行指导控制,而且按月、按季实时监测,所以,在某些月末或季末时点上,部分信贷投放超进度的金融机构就有比较大的票据转贴现卖出需求。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尤其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极强的同质性,能买入票据资产的多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机构,而这类机构在买入票据以后往往不将其计入信贷资产科目,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就有部分信贷规模凭空消失,从而降低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4.利率风险

随着各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经营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票据市场利率风险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票据市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早的金融市场,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市场利率跟资金供求关系相关性不大,而更多跟宏观调控联系紧密,受信贷规模调控影响较大。而信贷规模调控更多靠行政手段,市场利率风险放大。而且,随着未来票据业务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周转交易流动加快,市场参与主体增加,利率风险的管理压力将更为突出。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也是票据业务中常见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制度、业务流程、系统管理不完善所造成。票据业务通常具有业务量大、周期短、周转快、环节多、专业性高的特点,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要求相应较高。部分新近办理票据业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和新进入票据市场的参与者没有足够的票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经验,内部制度、业务流程不健全,操作风险易发。即使部分业务办理经验丰富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应对票据业务周转时效进一步加快的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操作风险防控难度加大的难题。

6.回购业务的风险

回购业务是以票据为媒介的资金融通业务,不转移票据所有权,也不计入和增减信贷规模。由于票据市场参与者日趋多元化,中小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等成为票据业务的新生力量,客户层级与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在交易速度加快、周转次数增多、交易金额大且批量集中为特点的票据流转运营模式下,办理票据回购业务包括以下风险:票据传递、交接、封包、保管和取票、拆包环节不按流程操作的操作风险;因利率变动和资金头寸管理等因素,卖出回购方违约不再购回票据的信用风险;一个交易日内连续两次回购,利用下家资金支付上家票款导致出现资金延付风险;2011年,部分地区出现的农信社利用“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帮助交易前手逃避信贷规模。

三、有效防控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风险的几点思考

综合以上风险揭示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涉及宏微观多个层面,需要监管部门和票据从业金融机构发挥合力,共同促进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针对宏观层面票据市场风险的防控

对于宏观层面的票据风险,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票据金融机构则应在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有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配合。

1.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防范泡沫化风险

国内票据市场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困扰经济发展的企业“三角债”,为实体经济摆脱“三角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国内票据市场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得益于国内实体经济的稳健增长。因此,要加大票据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防止票据市场出现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化增长,就必须坚持强调商业汇票签发的真实贸易背景。应通过修改《票据法》,明确融资性和非融资性票据的区分,在坚持商业汇票真实贸易背景的同时,给融资性票据以适当的发展空间,规范管理,防范风险。

2.保持承兑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合理占比,约束过度承兑冲动

要重视社会融资总量规模控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承兑在社会融资总量规模的合理比例,同时也要重视承兑总量、结构、区域等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部分金融机构超规模承兑的信用过度投放风险,应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有关承兑业务经济资本占用约束的实施,用经济资本占用自发约束部分商业银行超规模承兑的冲动。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应参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对其承兑规模给予相应限额管理。

3.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防止过度投机风险

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是导致票据市场过度投机风险的主要成因。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票据业务办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信用评估支撑作用,但其中尚不包括有关票据签发、持有、转让的信息,给众多票据掮客、非法中介、票据包装公司提供了投机空间,增加了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办理过程中对信用、合规等风险的审查难度。应尽快将企业票据承兑、贴现信息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防范纸质票据由于跨地域、时间差等因素造成的风险,进一步推动票据电子化。对于不同区域市场之间金融资产的流动,则应从规范角度加以引导,通过合规经营,实现有序流动,防止过度投机导致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结构失衡。

4.积极鼓励引导创新,防范不可持续发展风险

持续创新和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切实服务是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两个关键。2012年年末,国内票据市场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8.3万亿元,而期末贴现余额仅为2.0万亿元,贴现率仅为24%。票据融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由中小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2/3。一方面,受信贷规模调控限制,这部分企业无法贴现融资,另一方面,很多社会投资者无法进入票据市场,资金供需间缺乏有效衔接。现实中巨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社会资金投资需求,为未来票据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创新需要良好的市场氛围,需要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给予鼓励、引导和扶持,票据从业机构则应突破传统业务模式的禁锢,面向更多交易对手、更多投资参与者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在积极创新的同时,也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知,具备相应的风险防控能力。

(二)针对微观层面票据业务风险的防控

对于微观层面的票据风险,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经营票据的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自身风险管理实际,决定风险偏好和管理策略。而监管部门则应在营造市场有序环境、规范业务经营、公平公正监管、给予创新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借助统一票据信息平台,有效防控违约信用风险

票据业务违约风险防控不同于一般信贷业务,相对一般信贷业务,票据业务具有流动性更强、区域跨度更大、时效性更突出的特点,时效性好、有效性强的统一票据信息平台,有利于防控违约信用风险。这一信息平台不仅应包括行业、企业信息,帮助承兑银行或贴现机构审核商业汇票真实贸易背景,防控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行业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违约信用风险,而且还可以将有关票据公示催告信息统一发布,防止部分持票人利用各地法院票据公示催告信息未按要求统一在人民法院报上刊登的漏洞,恶意逃避到期债务。

2.规范业务管理体系,有效防控恶意诈骗风险

票据恶意诈骗风险是一种常见的操作风险,规范业务管理体系是防控此类风险的有效途径。根据实际业务统计,这类诈骗案件也往往发生在业务管理体系不严密、操作流程不规范的从业机构,很多同时伴随有内外勾结作案的情况。通过规范业务管理体系,可以在客户资格审查、营销审核分离、资金流向把控等多个环节都能有效堵截此类恶意诈骗风险。

3.加强监管检查和指导,防止违规风险发生

对于有意为之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坚决制止,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对于意在竞争、服务创新、无意为之的违规,监管部门应该区别对待,加强指导,督促改进或即时纠正。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创新与违规上,监管部门与票据从业金融机构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创新不等于违规,违规更不是创新。针对违规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指导、严格监管,票据从业金融机构也应该自觉杜绝、严密防控。而对于创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引导、给予鼓励,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尽快出台《票据融资交易规则》,规范票据市场运营和竞争秩序。票据从业金融机构则应在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不断提升票据业务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4.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

以往的商业银行管理经验表明,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防控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操作风险的防控应从严格制度、规范流程、业务系统刚性控制等方面入手,把控好票据审验、查询、保管、托收等重点环节。针对利率风险,在目前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更加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和信贷规模投放节奏。此外,引入更多市场参与者、投资者也可以更好地平抑利率风险。

总之,过去十几年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作用发挥,充分证明了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站在支持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高度,清醒认识和有效防控宏微观层面各类风险,将为票据市场和票据业务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再论当前金融模式下票据市场的风险_票据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