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教师进修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
情感是人脑部的一种机能,是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好恶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情感与人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其基础是个体体验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相联系的需要,如对社会的贡献、道德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由满足这些需要而产生的责任感、荣誉感、道德感、集体感等心理体验。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比一般人的情感丰富,感情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育活动,它具有调节作用。
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对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一方面来自天生,另一方面是通过后天培养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我们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感情教育呢?
一、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其情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不朽肖像之作,以高度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塑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女性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崇高、纯洁、温柔、端庄的气质。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抓住作者创作的意图及其艺术的主张,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例如,作者在美学观点上,认为人的眼睛是最美的,主张赞扬人体之美,认为人体是最完美的创造物;强调表现手势,认为动作是表现思想的最佳方法。这样不仅促进学生的感情的肤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以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社会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理智感是人们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目标的积极进取心。“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道德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等。在教学中,我坚持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欣赏高雅优美的乐曲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表达和感受,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育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
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结合重大节日来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精美的贺卡送给老师,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美德,组织学生举办以歌颂伟大祖国为内容的迎国庆书画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结合母亲节,让学生制作(或绘画)一些手工艺品送给妈妈,以表示对母亲的尊重。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情感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2.组织外出参加活动,让学生从中接受感情教育。
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生参观,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创作的灵感,更能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领略民间工艺和一些建筑文化,可以加深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了解,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联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学校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庄重而严肃,运动会上激烈的角逐,九月份的校园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校庆活动,都是美术课外活动可以利用的情感教育好教材。
三、沟通心灵,触动情感
契科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把知识正确地传给学生,还要与学生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你,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角色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与之共同学习讨论。从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做具体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最终还是以真诚面对学生,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执着的追求时,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使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达到不断完善人格的目的。
论文作者:史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艺术论文; 作品论文; 的人论文; 《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