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08)11-0028-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萌芽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一直进行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探索,主要从革命和建设两个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同时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系列不同见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萌芽。

该阶段国内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搬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某些思想,受前苏联理论界影响很大。主要包括:关于以赶超战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理论;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以赶超战略为核心;关于依靠内部积累实现工业化的理论;关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理论;关于有计划按比例,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两大部类、农轻重三个部门的产业划分理论,以及重视物质生产、忽视非物质生产的观念;关于以工业产值比重为标准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思想以及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的理论;关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思想;关于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调节的理论;关于“人口愈多愈好”的理论以及“人口与资源相平衡”的“抑制人口论”等。该阶段经济学界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经济发展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和国民收入,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但并未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奠基阶段

1.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问题。邓小平同志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谋求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打破了此前发展经济学家只注重研究中小国家和地区,回避对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的封闭局面,鲜明地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从发展目的、战略、动力、地位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论述,开辟了发展经济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是由其一系列经济发展思想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本质论和目的论,指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本质,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还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3)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地位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根据,确立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地位。(4)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渐进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对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总结和补充。(5)经济发展手段论及经济发展体制论,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程。(6)经济发展动力论,明确指出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7)邓小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揭示了非均衡经济发展规律,并把科学地选择优先发展地区,培植经济增长极,作为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①

2.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该阶段理论界开始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问题,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展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陶文达、杨敬年、张培刚等指出:一方面,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许多学者开始全面地翻译、介绍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对于在中国普及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学者开始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要素,中国国民经济部门与区域的发展问题,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政策和格局等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阐述。②

另一方面,理论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从多个方面深入展开,主要包括:

(1)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洪银兴、夏振坤指出:建国4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系统的以增长和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尚未真正建立;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发展的实际为背景,借鉴国外的发展经济学,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为主要对象来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③ 杨秋宝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理论说明,提供实践指导。④

(2)关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问题。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与再生产理论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虽然以再生产理论为其重要理论基础,但并不等同于再生产理论,而是对其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具体应用。给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在社会物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和满足社会全体人民经常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社会经济效益和总体生产能力有计划按比例、相对持续稳定的提高和扩大的过程。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是一个包括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理论、关于经济发展模型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⑤此外,还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中新增多元结构论、新“中心—边缘”论、新统一战线论、强力政府论这四方面内容。⑥ 龚一萍指出:在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时必须处理好10个方面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发展与开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⑦ 蔡中兴等认为: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如资金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金的有效使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正确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加速发展对外贸易,等等,以构建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和发展经济学。⑧

(3)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有益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重视科研、教育、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援助和贷款等资金;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在注重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同时注意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关系;严格消除三废污染,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避免造成经济发展的瓶颈;打破经济建设中的平均主义等一系列政策建议。⑨ 关于中国农村与农业的发展理论,提出在农村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小城镇,促进人口城市化等思路(张二震,1992;郭书田,1993;周其仁等,1985~1988);关于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与投资结构间关系的理论(郭克莎,1993);关于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别关系的理论,提出“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假说”(陈宗胜,1991、1994);关于中国的双重二元经济(或三元经济)与劳动过剩关系的理论(陈宗胜,1991;陈吉元、胡必亮,1994);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失业、通胀、收入差别扩大以及体制改革的关系(厉以宁,1992~1993;马洪、孙尚清,1993;陈宗胜,1995);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的理论(谷书堂,1993;林毅夫等,1994);关于人口增长、老龄化问题;关于技术进步及其计量分析(舒元,1991;林毅夫,199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当代领导集体对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末,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毛泽东、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使我们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涵着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实践所反映的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如对经济发展条件、阶段、道路、动力、机制、开放性、协调性及发展中的宏观调控等认识的深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系统的思想: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战略思想,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进行了科学全面的阐述,并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③ 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基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框架体系。

2.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发展完善

洪银兴、张东辉等开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问题,并提出许多科学的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对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借鉴问题,理论界认为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应当从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等方面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才能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当代发展经济学体系。(11) 龚一萍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五个方面,即要素与发展、结构与发展、体制与发展、对外经济与发展以及发展管理;要素、结构、体制、对外经济与发展管理既是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中应把二元结构、市场经济和公有制这三个核心点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地构成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思路和主线,即从二元经济出发,以公有制为主体,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由二元经济到现代经济、由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的转变。(12) 居占杰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即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在不发达条件下的发展道路、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2个方面,即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13) 要实现对“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必须树立批判的理念、选择和坚持基础理论的理念、突出经济主体需要和发展的理念。(14)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有学者在比较分析超越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基础上,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指出中国未来发展应该实施包括以中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世界工厂”战略、局部跨越式发展战略、多元化区域发展战略等在内的综合优势发展战略。(15)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注重依据国情和发展阶段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为己所用,加强科技创新,实行科技赶超。(16)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指出,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均衡发展战略与策略”是一种计划化思路,指导我国通过30年时间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与策略”是市场化思路替代计划化思路的过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指导我国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经过20年时间得到优先发展;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战略与策略”是市场经济创新思路对市场化思路的完善,是对传统“均衡布局”的超越和发展,强调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方面的作用,目的是使我国走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即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经济优势和落后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保持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增长势头的同时,使落后地区逐步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二者经济的共同发展(郭丽,200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评价及启示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目前已进入发展成熟阶段,理论和分析方法上的创新不断出现,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更是被提到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分析研究的日程上来。未来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以及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成果,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重点研究以下几方面:(1)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演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促使经济科学健康发展;(2)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特”在哪些方面,由特色和社会主义两大因素决定的发展逻辑前提是什么,由人口大国和资源环境约束决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3)如何处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特殊要求,明确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标准等;(4)指出现有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局限性,研究不完全按照市场供求关系配置稀缺资源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和途径;(5)考察决定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因素及国际条件,分析这些因素的现状、开发和利用,以及变化规律;等等。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 陶文达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 洪银兴:《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纲要》,《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④⑤ 杨秋宝:《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⑥ 夏振坤:《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当代财经》1997年第6期。

⑦ 龚一萍:《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8期。

⑧ 蔡中兴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⑨ 杨叔进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常记智:《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我国经济建设》,《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10期。

⑩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56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 张东辉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洪银兴著:《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刘美平:《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2) 龚一萍:《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探微》,《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3) 居占杰:《创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 陈俊明:《创新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三个理念》,《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5) 陆善勇、韦彦:《综合优势发展战略刍议一超越比较优势战略论与赶超战略论之争的经济发展新思维》,《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

(16) 廉艳萍等:《从广义廖什模型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标签:;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