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观点分析“西部大开发”中的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大开发论文,观点论文,西部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对下述问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笔者进行了简单归纳并概之以悖论,并试图用系统观点进行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中的悖论
悖论1:“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以企业为主还是以政府为主
以企业为主的观点认为:西部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个持久的过程,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会逐步淡出市场;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和壮大西部企业,就地实现就业和发展。以政府为主的观点认为:西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贫血,需要大量输血才能保证生存,西部的企业没有能力承担这项重任;西部的落后致使资源外流,迫使资源回流的任务需要政府来承担;西部本身的发展后劲不足,需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给予相当的财力和政策支持才能快速发展。
悖论2:以点带面还是全面发展
以点带面的观点认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利用示范效应先点后面发展的;西部大开发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必须要考虑投入的效益;西部的发展要实行梯度的发展战略,否则会造成欲速则不达。全面发展的观点认为:西部大开发需要大家的参与,尤其在西部,没有哪个县市不在盼着瓜分这一“馅饼”;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个协调发展的过程,西部的落后是大部分地区大多数方面落后,单个地区或单个方面的发展无法影响这么大的范围的。
悖论3:生存为主还是环保先行
生存为主的观点认为:目前还找不到能解决西部大量过剩人口办法,西部的多数人只能就地按原生产生活方式安置;生活水平的明显降低恐引起社会动乱;只有通过时间和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生存问题;环保先行的观点认为:近几十年来西部的环境已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西部大开发要扭转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而不能形成新一轮的“西部大开挖”;环境的改善也是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良好的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悖论4:优惠政策还是国民待遇
优惠政策的观点认为:国内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的基础就是因为国家给予了极其优惠的政策和财力支持;西部普遍的投资回报低下,没有强有力的优惠政策,谁会来投资?国民待遇的观点认为:西部不具备特区的发展机遇;加入WTO后也不能给予多少优惠政策;虽说国力增强了,西部也不可能走特区的模式。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
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中国的西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会使我们的思想具有几个优势:系统性、动态性、可比性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有多个相互关联或不关联的目标;一个系统只能有一个目标实现最优,其他的目标只能实现次优。也许有的目标本身就难以实现;子系统的目标与系统的目标不一定完全一致。依据系统论的理论,总结这一战略提出并实施的过程,笔者认为中共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有:A资源开发;B社会和民族问题;C基础设施建设;D环境保护。这几个目标的意义简述如下:
1.资源开发
中国资源的储藏地多分布在中国的西部。而资源的消费地和加工地却多在东部,东部的发展依赖西部的资源供应。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本身的人口密集远高于西部地区和外向型经济特征这两个主要因素造成东部对资源的需求渴望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资源向东部转移不仅为维持东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推动西部把自然和社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来分享区域间发展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国家级的战略储备和战略开发,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无法保障;从开发西部以来国家实施的几大工程如西电东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来看,中央政府是把西部的资源开发放到了何种重要的地步!
2.社会和民族问题
由于东西地域差距的拉大,中国西部潜在着非常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东部与西部都获得了极快的发展,但在中国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也是一个逐步拉大的过程。向东部移民和到沿海地带打工不能解决西部落后的基本状况。中国大陆农村有大约三亿多过剩劳动力,虽然沿海经济的发展吸收了一部分,一则不可能完全吸收;二则农村的低成本生活水平也为这些过剩劳动力的缓慢转移提供了空间,但农民目前存在的“温饱有余发展不足”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少数民族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仅占总人口的8%。因而通常把汉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西部地区集中居住着51个少数民族,除黎族、畲族、高山族和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外,其他民族都分布在中、西部,其中西部独有的世居民族就有36个。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18.2%。西部民族问题只能用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解决,这需要中央的财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3.基础设施建设
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中央政府承担主要部分。
4.环境保护
近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使西部的环境遭受了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破坏,西部自然环境需要休养生息。自然环境的地区间相互影响日益明显,地球就是一个自然村。每年国家为西部的恶劣环境付出了不低的代价。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的粮食保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中国在西部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奠定了基础。
上述的四大目标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措施得力,几个目标都可以实现很好的结果。笔者认为这几个目标的重要性次序依此为ABCD,即资源开发,社会和民族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虽然我们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几大系统目标和系统第一目标,但各个目标的实现程度的组合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方案选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同实施阶段上,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必须考虑系统的动态性。上述的四大目标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不可能独立实现单个目标。
通过对系统目标的描述,我们对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有了定性的认识,我们甚至可以建立系统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事实上目前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正在实施的规划和项目已形成了系统动态演进的模型。
依据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演进的一般规律,系统的有序发展要有以下的基础保证:(1)不平衡发展;(2)系统的开放;(3)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流动性和内外信息的交流;(4)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5)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即我们所依据的对系统的分析方法,来自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系统理论:A一般系统论;B控制论;C信息论;D耗散结构论;E自组织理论;F协同论;G超循环论等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对系统尤其是对系统的变化给予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支持。
我们认为,中共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会遵循以下步骤:(1)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西部未来30年的发展所要求的骨干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从全局出发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在西部的延伸;西部能源基地的建设;其他国家战略安全项目建设;(2)加快西部中小城镇(城镇人口20万-50万)建设,实现西部农业人口就地转移;(3)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改善生态系统,促进西部农业的产业转换;(4)通过政策引导使东部和境外资本到西部投资;(5)加大西部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东西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四、西部地方政府的对策
西部的地方政府尤其是省一级政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中坚力量,既起着承上启下贯彻实施中共中央的这一伟大战略,同时又肩负着管理地方事务和领导地方发展的重任。面对中共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笔者认为西部的地方政府应采取以下对策:(1)积极配合辖区内的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乘数效应和转移支付效应;(2)根据地方特色,选择和培育适合地方特点的产业,进行长足进展。这样既变地区劣势为相对产业优势,又摆脱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同构问题;(3)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而不要成为发展的阻碍因素;(4)按全信息学的理论,建立地区系统的定量发展模型,依据系统的内外资源流动和比较优势,制定地区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
五、结论
1.上述的悖论看似证据确凿各有各的道理,实际上却是静态的、片面的,当我们把这些所谓的悖论放置到系统分析研究时多数自然化解。即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而是系统中相互影响的因素。
2.当我们用系统观点来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我们必须尊重系统本身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