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图表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图表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谈高中历史图表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表论文,式教学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表既可以由文字分类归纳、整理描绘而来,一定的图表也可以还原转变、发散为文字材料。对历史教学而言,图表可谓是第一级“初矿”,它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提炼、转换并用来说明某个问题。它本身又分为原始型和加工型两类,是对复杂的图表文字扼要处理、简化加工的结果,具有再现与再认的双重功能。

图表式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因为它需要通过数据、图形、材料的分析来印证或得出某个结论,并直接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演变关系,它是一种动态的处理,与计量法、模型法研究紧密相关。

当前不仅大量图表进入中学教材,也大量进入高考试题,其设问的可变性、观点的可塑性很大,实际上成了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问题:目前各种图表(插图)孤立地散见于教材的各个章节之中,分别地说明某个单独的问题,要想单独使用需要联系、归类、整合在一起。然而有时将简单的史实变成图表,反而复杂化了;而有时用图表来说明,某些复杂的史实则又会简单化了。因此,在当前中学历史课的图表式教学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只重视正文,轻视或舍弃图表;二是仅仅作为板书与复习归纳的手段,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是讲图不规范,随意指点,无序漫游,片面切取孤立的数字或文字,成为孤证;四是只作“花瓶”式点缀、装饰之用;五是亮出图表以后,不分析、不解剖、不联系,不找规律、不究特点、不看轨迹、不讲特征,而是一展即收,昙花一现。

图表的种类与功用:中学教材中目前的图例有人物图、文物图、形势图、情景图、示意图。表类有数据统计表、文化项目(文字归纳)分类表、大事年表等等。各种图表的使用功能是不一样的,如果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会产生新问题、新观点(新视角含有新思维、新发现、新认识)。看图说话,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物为证,以数说明,用表列举等等无不说明图表在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讲解人物图时需要从三个方面去着手:一是由其外表形态与面容所反映出的人物,其性格、特征要求刻画(使其活生生),以呼应该人物一生最重大的功过是非,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见其表能知其心)。二是讲清该人物的着装、打扮用来说明其象征、风俗、职务、性格、地位,折射出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看其形、知其神)。三是引用他的话(“开口说”),并列举他的事迹,对其定位、定性(阶级属性、个人观点),以此来说明他在历史上的主要进步与阻碍作用(例如秦始皇、拿破仑),但要注意不能以枝节问题来否定主流。在结论中要讲明英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其事迹与时代时势的关系(看变化、看主流、看归属)。

讲解文物图时,要从四个方面来讲述:一是讲该文物所处的时代;二是它的功能和历史的作用(生产生活、艺术价值);三是它的艺术造型(结构)与外部特征;四是它的产生与发明过程(如曲辕犁、蒸汽机)。而对文物价值的判定要把握住两点:一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作用;二要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来看创造者的(产生过程)聪明智慧。

讲述形势图时,切忌泛泛而指或笼统而言。要先指出图名,再指出四邻(方位),后点出中心(标志:主要城市或山脉、河流),其它都可以一句带过,目的是使学生有个先整体后局部的认识。然后再来讲政治、经济或文化的分布形势与格局,讲明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地位、关系。在用词上大多使用对峙、鼎立、格局、交错、作用、范围、路线、方向、从属等,用专门术语名词来下结论。讲述时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按顺序讲,不要回头或跳跃;二是讲出原来与现在的变化(动态化);三是着重讲明引起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讲述情景图时,既要讲出大的时代背景,又要讲出史实所处的小情景(如场地、作品、图案、影印、照片的含意),力求使图文并重两相呼应。情景图的作用是作为一种证据记录;作为一种事物再现;作为一种情感渲染;作为一种艺术认知。目的是以情感人,触景生情,达到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效果,使历史感与现实感统一起来。在设身处地之中更多地增加一种历史感、时代感。在下结论时要讲清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

讲解示意图时,要分清曲线示意、符号表意、等高示意、颜色表意、图例示意(如长城、关隘、边界、箭头、战场、物产等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示意图起着对情景的理解和认识上的辅助作用,起着教学上的直观简化作用,起着重点与难点的强化作用,大多用于第一轮复习。在一张全局图中,如果符号、图例太多,信息复杂,那么就应只讲主要相关的一两点,如果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反而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示意图的使用目的是以图示代替文字,直观而简洁,以图示来反映问题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立体明了中越简化越好。

讲述数据表格时,要讲清两个点、一条线。两个点就是等高与曲线或量表中的最大数(最高点)与最小数(最低点),将一定的数据按年代、阶段排列成表,它是一种统计证据,是一种初级(原始)材料,是一种分析原因并作出结论的依据。一般用于生产状况、贸易状况、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的描述,是计量历史学的应用。讲清两点,就是为了分析它们各自产生质变的原因。讲明一条线就是将各个时期的数据按平衡坐标的方式将其起伏(轨道)变化绘成一条并不规则的动态曲线,以此来看其发展的运行规律、表现特征、趋势走向,类似于一种数理模型、它比文字更客观,更明了、更形象,如同股市行情的分析,它使数据更直观。

讲述文化项目(分类归纳)表时,要讲明它的项目分类,它是按什么角度在归纳。在教材中,它往往使用在科技文化史实方面,带有总结式、列举式的特点,它是将同一类的知识不用陈述而用图表直接集中地表现出来。在讲述项目分类归纳表的内容时,不需要一一讲到,一般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讲一讲。列表集中的目的是便于复习、比较以及从整体上观察,从全局上把握。讲述分类归纳表时可以只切取一个所需要的项目来讲,例如特点或作用或意义,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信息采集,是一种纯粹材料。客观是材料,主观由个人。

讲解大事年表时,要作三种处理,一是按历史发展的阶段切开,分成若干块,对这一段(块)的处理是在左边,重新以时代命名(要有代表性),这种命名必须包含整个时代的特征,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也可以以重大人物命名,如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等等。在这一段(块)的右边将本段内的大事作序号式归纳,如一场政变、三大起义、五次改革等等。每一个转折的时代会充满动荡,会大事频繁,因此要集中把握。

如果将同一类图表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也就会产生出新情景、新问题、新意图、新观点。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几组社会统计数据建立一套形象的反映阶段动态的数理模型或曲线图表;根据某场战争的描述,结合地理知识构建塑造“阵势沙盘”或描绘双方意图,以此作为教学的补充或课后作业的内容,但不能搞大块大块文字而流于形式,做到以词代句,以句代段,否则就违背了直观、简化、明确的宗旨。

标签:;  

浅谈高中历史图表教学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