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建立的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旅游论文,系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更多的要素资源逐渐变得稀缺起来。经济学中“自由取用物品”的使用是有代价的,纯净的空气、舒适的环境等曾被看作是无限的资源,但现在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得不考虑它们的成本。目前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大气、海洋)、时间和空间资源要素等正逐渐变成这样一类相对稀缺的资源。为此,理性的人们在利用这些资源创造财富时,就必须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诸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外部性影响、最小的成本—效益比以及资源的可替代性等。
旅游资源是一种天然富集和人类历史遗存物的综合,它是以满足和实现人们娱乐、消遣、文化传播和维持生态平衡等多种用途和功能为主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集合体。它在时空分布上具有遍在性与差异性的双重特性,也正是这种特性造就了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首次以一种经济形式——旅行团开展旅游活动以来,便揭开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一种新兴资源价值的追求和探索。由于旅游资源本体就孕育于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加上时间、空间资源要素的多维变化,而使资源在不断的演进、传承中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对旅游资源本体以及与其相关资源要素的科学界定也就成为旅游学科研究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
实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旅游产业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与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重视并重新研究旅游资源本体与其外在环境、时空资源之间的关系变化及相互影响,尤其对割裂旅游资源体与环境关系的观点质疑;在旅游资源、环境及有关的时、空资源价值等方面,不少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展开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1958年马里恩·克劳恩(Marion Clawson)在《旅行费用方法》中首次评估自然资源改善所产生的舒适性效益,而人们对舒适性所做的选择往往依据的是他对环境质量的直觉。1967年罗纳德·里德科尔(Ronald Ridker)和约翰·亨宁(John Henning)等首次用房地产价值方法来确定环境质量改善所产生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实际规划人员和旅游学者开始意识到只有保证环境质量的水准才能使绝大多数游客满意。1967年拉佩芝(Lapage)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随后生态学者斯特里特、利姆、斯坦奇(Lime,Stankey)、劳森(Lawson F)、皮尔斯(Pearce D)等都进一步发展了这样的观点。同时,地理景观学说也是这方面一个很有力的说明,1963年德国地理学者施米特许森说“每一个景观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整个地理圈内部具有特定性质的一种事、空、时(Sach-Raam-Zeit)系统。当代资源经济学家在“现象形态”的研究方面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认识到旅游资源是一种存量资产,而与流量资产不同,它们的价值转移则需要经过多个甚至无穷多个生产周期才可以完成。因此,对于这种资源应采取动态的研究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引入时、空概念,而是希可斯(J.Hicks)所谓“本质的动态”。罗马塞特与汪丁丁(Roumasset and Wang,1989)在可再生资源的一般模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分类方法就很有意义,他们指出资源的可再生性不仅依赖于技术特性,还取决于产权制度与所考虑的定价制度等因素。
同样,当代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也注意到资源占有制度的不同会造成很不一样的资源消耗过程,也即是对资源价值利用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当然,对资源占有制度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资源本体有一个清晰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之上。
二、模型的建立
从旅游产业1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资源的产业价值是因人们的选择揭示了其价值本身而不是因其固有的价值而决定了选择。也就是说,旅游产业的资源价值本身具有多功用性,而旅游价值只是其中的一种附属用途(incidental uses)而产生的附加值(additional value),它首先是因少数人追求一种舒适性的选择而体现出来,然后又随着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增强,资源的这种附加值不断提升而又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选择。这一资源价值的选择过程,也就决定了旅游资源价值的创造、实现过程。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价值中的“旅游”两个字是人为的一种定性,并不能反映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因此,我们需要对旅游资源有更本质的认识和评价。资源作为的旅游价值最初表现是满足人们在观赏、游历过程中而获得的一种消遣放松和对异域风情的了解。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价值更本质的体现是在人们为得到环境舒适性、视觉享受或文化感染而进行的一种支付意愿(pay desire)。虽然这种支付意愿曾被认为是不可计量的或者可能是相对不重要的,但是现在已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资源,并且人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工具对其确切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评估。
这样看来,人们对旅游资源价值体系的认识、建立和评价必须强调反映资源本质属性的价值构成,而决不能仅仅看到资源的附加值。因而,对资源本体所依托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资源要素要有一个整体认识,而决不能任意支解它们,否则这种附加值将会大打折扣。另外,为满足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本体与外在环境舒适性和内在文化环境一致性的一种亲身体验,传统的旅游资源单一价值体系就必须演进为与旅游资源所依附的环境、时间、空间资源价值相结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新型复合资源价值系统。我们将两种资源价值体系模型的变化可通过图1和图2揭示。
图1 旅游单一资源体系
图2 旅游复合资源体系
从旅游复合资源系统模型可以看出,这一价值系统的建立是基于人们对当代经济生活的一种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更为科学和实际的考虑。当然,这种复合资源价值体系的建立也与人们对资源价值的二分法认识分不开,即资源的使用价值(use value)和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或称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使用价值是指与资源的实际使用相联系的经济价值,如参观旅游或实习、考察等。人们之所以会持有与他们当前的资源利用无关的非使用价值,原因是与保留选择以备将来使用以及将自然资源遗传给自己的继承人相联系的(Krutilla,1967)。因此,旅游复合资源体系的建立对全面分析各要素资源价值提供了一条有益路径。
通过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我们更加明确旅游资源体与环境资源是一种共生关系,时间与空间资源又是影响其质量优劣,影响旅游者偏好选择的动态变化因素。由于在这4种资源要素中,任何一种资源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旅游资源价值体系的整体水平,而每一种资源要素又是由若干个相对变化的因素组成。为此,为了建立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我们先假定在某一空间资源要素确定的情况下,讨论建立一个由旅游资源体、外在环境和时间三个变量要素构成一个Marshallian效用函数u=u(E,C,T),其中E为资源体数量的向量,即,C为公共物品和环境服务的向量,即
,T为能够产生效用的时间向量,即
。再假定该效用函数是单调递增的凹函数,且
。这时必然存在Maxu(E,C,T);而实际上,我们在研究单个旅游者在一定可支配收入M约束下为获取最大效益而进行的选择,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赌博(gamble),根据VNM效用函数的构建原理,效用函数u(E,C,T)将是一种复赌(compound gamble),我们再假定变量要素
确定,即可取任意一资源体
构建一个期望效用函数
其中
为概率,进而可在建立复赌的期望效用函数基础上寻求一种满意的期望效用。我们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一名摄像师要拍摄出某一景物(资源体)的精美画面(即获得最优价值或最大效益),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选择很多角度(空间)和背景(环境),最后才能在众多的作品(博弈结果)中选择理想的作品。如一幅精美的黄山迎客松图片,必须将迎客松与环境、空间资源要素山体、蓝天、巨石等和时间要素(即春天或夏天的某一天的某一时刻)等进行完美结合而成。因此,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资源的优化,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
当然,限于旅游复合资源的多因素变化特点,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而引致的效用函数也必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因此,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模型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不同视角的价值分析
从资源发生学的角度看,多数旅游资源具有多种价值功能,而旅游价值只是其中的一种附加价值,我们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就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资源体价值。下面将从环境经济、资源经济和管理经济等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一资源系统价值比较分析。
1.从环境经济价值角度来看
旅游资源是以环境资源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旅游资源所能带给游客的舒适性就是从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中获取的。环境资源价值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天然生成;二是人类创造。这种价值存在首先是基于对人类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体现为供求关系)和开发利用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梯拉(John Krutfilla)于1967年发表“自然保护的再认识”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专著,提出了“舒适型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他还与费舍尔(AnthonyC.Fisher)合著《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型和舒适型资源价值研究》。他们的成果对我们研究旅游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价值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依据个人偏好选择理论,若将环境与资源看作两种物品,则必存在第二种物品数量的增加代替了第一种物品数量的减少。要使所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它就必须在环境变化和资源使用所带来的效益与将这些资源和要素输入用做他用所带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粗略图示(参见图3),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均收入未达到满意值(即此时环境价值的边际效应为零)时,经济活动水平与环境受污染的水平成正相关变化,而在达到满意值之后,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成负相关变化。
图3 库兹涅茨曲线
由环境资源价值计量的理论,依据它对人类福利的影响,人类赋予它们以存在价值(非使用价值)。目前,人们对资源环境价值计量有多种方法。如分析综合法、租金或预期收益资本化法,而后一种是很传统的方法。马克思曾用这一方法在《资本论》(第三卷,第698~704页)表述“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值或价格。”并用公式p=a/c(其中a表示每年租金,c为平均利息率,p为土地价值)这里的土地价值实际就包括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这也表明,人们对环境与资源价值早有认识和评价,只是没有明确区分而已。另外,对因时空资源变化而引起资源价值变化的认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一个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价值会因所处地理空间不同而形成有等级差异的景点,而同一景点又会因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不同而风景有别,当然存在一种资源、环境与时空配置的最优。因此,从环境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应明确资源环境与外部性(如空气、水、噪声)有着紧密联系。“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均作为有价资产”(Smith,1998),我们必须接受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将他们看作是一个能够有多种产出及其关联产品的复合系统。具体可参见图4。
图4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模型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将提供四种服务:1.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如燃料、水等。2.为维持生命系统提供了必要服务;如空气、气候条件等。3.提供丰富的舒适性服务;如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等。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如残留物(Kneese,Ayres and d'Arge,1970;Freeman and Kneese,1973)。
在实际旅游活动中,一方面旅游者行为本身会对环境造成外部性(包括正负外部性)影响,如产生各种污染物(果皮、纸屑、饮料瓶、包装袋等)、文化冲突等;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本身在被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损害,资源的负外部性将导致资源价值的贬值或失值。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只要明晰产权,在交易成本小于获利时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是可以解决的,并且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实例论证。
如某一景区经营者,每年投入生产成本,若维护环境治理成本
,若由社会治理环境则付出成本
;假设每年游客量为Q,人均消费为P。若该景区经营者不考虑外部不经济,不治理环境,则该景区年盈利为
说明景区经营者若能将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可增加社会福利。可参见图5。
图5 景区效益(或成本)与游客量变化图
当然,若将旅游复合资源看成一种整体,景区将会有积极性治理环境,同时提高景区产品质量,这也说明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建立将有助于推动这一过程的进展。
另外,从实际来看,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具有稀缺性、替代性和机会成本等特征,它的经济价值就是为其所提供的所有服务的价值的贴现(discount),带来某种服务的任何公共政策的效益,应等于该服务现值的增加值。由于外部性、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存在,旅游资源复合系统所提供的很多服务并不能受到市场的适应调节,因而,公共政策在这方面具有潜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旅游资源及其他要素创造出的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准公共品(Quasi-public goods),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存在拥挤性,可称为“有限公共品”(limited public goods)或俱乐部产品(goods of clubs)。依据科斯理论,公共品由私人企业自发经营是无效率的,一般是由政府管理和经营或者政府通过签约、授予经营权或政府参股等方式“委托”给私人或集体企业生产,而为了防止企业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政府又不能丧失其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为此,政府可以通过购买黄金股(golden stock)来监督和控制企业行为,这样可以解决部分公共品进入市场选择的难题。
3.从管理经济学来看
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人们只有对资源本身的组成、变化规律、自然属性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实现这一过程。至于采取何种组织管理形式,都必须服从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为准则。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这样的选择——即在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最优。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效用函数为中介,在满足时间和收入预算约束的条件下,运用矩阵模型,可实现多要素间的帕累托(Pareto)最优。而这里的关键是经营者有无动力或可能实现这种最优。我们发现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外部性问题和为此而支付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政府之间交易成本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不同单位或部门之间因经济问题而展开的一种博弈(game)。在单一的旅游资源价值体系中,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两种不同策略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结果一样都会陷入囚徒的困境,即选择对各自有利而不是共同有利的结果,也就是不能实现资源与环境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的一种不合作或很难合作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只有实现资源价值的重新界定,即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将旅游资源体与环境、时空资源融合为一体。企业才能在利用资源生产产品时,将资源与环境价值协同起来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最大限度利用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充分利用时空资源,指定不同的产品单元,实现更加精细的产品分类。这样,才能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
下面我们以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为例,假定一些定量的量化指标(虚拟),比较在单一的旅游资源体系下与建立复合资源系统后,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结果。我们用-1,0,2三个数值分别表示企业或政府的得益(如图6、图7)。
图6 单一资源体系下企业与政策优势博异图
图7 复合资源体系下企业与政策优势博弈图
我们运用“上策均衡”(Dominant-strategy Equilibrium)分析法,从上图的两个博弈过程可以得出:在图6中,政府选择与企业选择的策略是污染,因为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得益短期是看不到的。要保护环境,政府必须投入成本,企业不投入而只是得益。因而政府投入的成本变成企业收益。在图7中,政府选择与企业也是一致即为保护,这并不是意味着不开发利用,而是在考虑综合资源系统的前提下有序、合理开发。可见,在单一的旅游资源体系下企业和政府为获得一种短期的利益而选择污染环境,无视环境资源价值的耗损;而在建立复合资源系统后,博弈的结果发生了变化,即选择实现环境与资源价值长期的最大化效益,是一种协调博弈所期望的双赢(winwin)。
因此,旅游资源复合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资源与环境的一致性协调。在明晰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等权责前提下,企业可将运营资源与环境而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减少损失,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同时,这种企业经营行为也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企业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发生政府寻租、企业买租等不良的腐败行为。这样,旅游景区的经营决策行为主体就可按照资源本身的属性来确定开发空间,开放时间以及制定不同景点、不同时段的门票价格,从而有效实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货真价实”市场的需求。
四、结论
人们对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系统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入、层次清晰。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旅游资源价值系统就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变化过程,它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把握和对旅游资源本体的全面认识,旅游资源价值的深层价值将得以体现。过去人们往往把环境和时空等资源只作为外生变量来考虑,在评估资源价值时,也很少将它们的价值考虑在内。这样就造成产业发展中出现许多类似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资源难以优化等问题。同时,由于对资源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分割不清,将公共物品与准公共品又不加区分,都可能造成经营者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造成旅游者不能消费到“货真价实”的旅游产品,这样必将削弱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
为此,建立旅游复合资源系统将有助于企业经营者与政府或其他企业协调矛盾关系,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当然,资源价值的不对等性,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的交易形式。有些资源的非市场化转化,也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为此,我们在建立有效的政府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合理、适当引入和配置资源、评价资源、细化产品,从而利于实现资源整体价值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