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瑾[1]2002年在《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文中认为游仙诗早在六朝就已成为堪与山水诗、田园诗鼎足而叁的一个诗歌品种,但它却远未获得与后两者同等的重视,尤其是对唐前游仙诗,一直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前游仙诗作一系统的梳理,作为这一方面研究的补充。 本文分五部分十二节。第一部分以表格的形式对于唐前游仙诗创作概况作以整理,指出本文写作的目的与思路。第二部分、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论述了以咏“列仙之趣”,“以道游仙”,“坎(?)咏怀”为其特点的叁类游仙诗的起源与发展。第五部分简要的分析了唐前游仙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唐代游仙诗对于唐前的发展。 第二部分分为叁节: 第一节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推测已失传的秦代的《仙真人诗》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第二节以汉武帝求仙祭祀之事为切入点,结合汉代道教发展的情况,指出汉代神仙思想总体来讲是非理性,占据主导的地位,这也就使得汉代的游仙诗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与秦代《仙真人诗》相同。这一部分还分析了以《郊祀歌》和汉乐府为代表的汉代游仙诗的特征:其一,浪漫风格,写实精神;其二,“丽以淫”的艺术特色。第叁节简单介绍了六朝同类游仙诗的创作情况。 第叁部分分为叁节: 第一节指出《庄子》虽然是散文,但他用神人形象对得道的境界进行描绘。对道的拟人化,具体化的描写的方法,却为游仙题材类文学创作开辟了借游仙以游玄的主题类型。第二节主要分析了阮籍、嵇康游仙诗中的道家色彩,指出嵇康与阮籍的共同点在于将成仙与求道,游仙与游玄相联系起来。同时,随着这种结合,隐逸与游仙也开始出现并存的现象,从庄子到嵇、阮直至郭璞,将隐逸与游仙相结合,游玄与游仙,游道与游仙完美结合。第叁节从道家本体论出发,指出道家以“心斋”“坐忘”来在内心感受道的存在,摒弃外部世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的体道方式带来的是一种“游心”式的审美方式,所谓“游仙”,“游”之超越意义,就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去,这就是道家体道方式对游仙诗的影响。 第四部分分四节: 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楚辞中具有后世游仙诗特色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中的《涉江》、《悲回风》以及《远游》等篇,指出从《离骚》到《远游》,后世所说 N“e④。W”N&&8*④8了7《。8。#8《4$M$》@w3$ME$1t 述了曹操。曹植的游仙诗创作。第叁节从郭噗的个人际遇入手论述了其《游仙诗》 萌发的新的思想和风格。第四节对前面论述的叁类游仙诗作以比较,指出叁者之 间的根本区别。 第五部分分两节: 第一节指出唐前游仙诗在文学与道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以李白、曹 唐等人的游仙诗为例,简略分析了唐代游仙诗对于唐前的继承与发展。这一部分 还补充提到游仙诗与山水诗的关系等问题。
彭瑾[2]2001年在《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文中指出游仙诗在唐以前就大量出现。它起源于楚辞,兴盛于魏晋,是唐前诗歌中一个重要类型。它的出现,既受神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现实及诗人个人际遇有关。唐前游仙诗影响深远,它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与手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对同时代的诗歌如山水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罗文卿[3]2011年在《唐前游仙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跟游仙文学有关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数量较大、质量较高的成就,尤其是对于游仙诗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然而也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即使是考辨游仙诗之渊源流变的专着及论文,大多也仅是撷取各个时期较为重要的作家作品,加以评说论证,缺乏从历史脉络的角度进行宏观论证的工作。例如,魏晋是游仙诗创作高度繁荣的时期,而前人在论及这一时期游仙诗的创作与发展时,往往只重点关注屈原、曹操、曹植、阮籍、嵇康、郭璞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并没有给这一时间阶段中有游仙文学创作的其他作家以应有的关注,尤其是整个西晋时期的游仙诗创作,基本没有被系统地考察论证,这显然是游仙诗研究中的一大缺陷。此外,在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间阶段中许多作家的赋、文中,也有大量的游仙描写,如先秦时期《庄子》中对神人、至人的形貌描写,已经很接近后世的游仙描写;汉代大赋中许多的游仙描写对表现帝国声威起到很好的作用,此时的许多拟骚作品也通过游仙描写,表现出不满现实、希慕隐逸等个性化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作家,如阮籍、陆机、孙绰、沈约等人在他们的赋、文中也有篇幅较大的游仙描写,这些同样是游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有的游仙文学的相关研究中,除了先秦和汉代的一些辞赋、散文受到关注外,其他时段赋、文中的游仙描写则几乎从未被涉及,这也不能不说是游仙文学研究的一大空白。最后,通过描写凡人进入仙境,与神仙接遇,从而表达对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及对现实世界的蔑弃的小说作品,也是游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志怪小说集中,都有大量描写凡人游历仙境、人神接遇的游仙小说作品。目前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者对游仙小说的界定、划分、各时段的发展及创作特色作出了一些议论,但内容仍嫌单薄,略欠系统性。而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对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随后对游仙文学领域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最后说明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并借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文章的第一章论述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先秦时期是游仙文学产生和初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章的论述中,文章重点关注先秦时期游仙文学产生和初步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提出先民灵魂、肉体不死与自由飞升的渴望是神仙思想和游仙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巫与神仙的联系使人神沟通成为可能,而昆仑、蓬莱仙境的产生则为游仙文学展开写作的想象空间提供了可能。另外,老、庄道家哲学、稷下学派的精气说及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都对先秦时期游仙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先秦时期的游仙文学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在散文方面,《庄子》中的《逍遥游》等篇目中关于神人、至人的描写为游仙文学创造了阔大飘逸的想象空间,同时为后世游仙文学借游仙以表现游玄体道的主题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诗歌方面,屈原的《离骚》和《楚辞·远游》等作品则最早开辟了游仙诗“坎壈咏怀”的抒情传统;另外,宋玉等人的辞赋作品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游仙描写,尤其是表现人神接遇,人神恋爱的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二章论述秦、汉时期的游仙文学创作情况。秦代时间较短,游仙文学作品仅有一篇《仙真人诗》,且已散佚,故以一节的篇幅对秦始皇求仙的情况和《仙真人诗》的创作情况进行简要的论述。汉代是游仙文学有较大发展的时期,本章首先从汉武帝的热衷求仙、汉代迷信思想的盛行、汉文化的宏阔气象和民族享乐心理、早期道教经典中的神仙思想等几个方面论述汉代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论述汉乐府游仙诗、《郊祀歌十九章》等汉代游仙诗的内容特色,汉大赋和汉代拟骚赋、骚体赋中的游仙内容以及汉代志怪小说中的游仙元素,试图对汉代的游仙文学注重描写“列仙之趣”的总体风貌作一全面的展现。第叁章论述曹魏时期的游仙文学。曹魏时期是游仙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时期,此时的游仙文学鲜明地体现出文人化的抒情特色。文章首先从叁国乱世及此时的生命悲剧意识、玄学的兴起及道教的早期发展几方面论述曹魏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重点论述曹操、曹植、阮籍、嵇康等人的游仙诗,通过对这几位曹魏时期最重要的游仙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神仙思想的考察,剖析其游仙诗中的抒情寄托,分析曹魏时期游仙诗鲜明的文人化抒情特色在几位诗人身上不同的表现,最后论述曹植赋和阮籍、嵇康文中的游仙表现。第四章论述西晋时期的游仙文学。西晋是游仙文学继汉、魏的繁荣发展后相对沉寂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游仙文学主要表现出向“列仙之趣“的传统主题的回归,但在具体的描写手法上还是表现出一些特色和新变。本章首先从西晋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其时多元的文化格局、“朝隐”风尚的兴起等方面论述西晋游仙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论述西晋的游仙诗,西晋时期赋、文中的游仙内容及张华、王浮等人志怪小说中符合游仙小说定义的作品,从而对西晋时期游仙文学的特点作一全面细致的把握。第五章论述东晋时期的游仙文学。东晋的游仙文学创作继西晋时期的相对沉寂局面后,重新焕发生机,表现出较大程度的繁荣与发展。文章首先从东晋时期的偏安政治、此时玄风的大炽和道教在东晋的发展几个方面论述东晋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从诗、文、赋、小说几个方面对东晋时期的游仙文学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游仙诗方面,此一时期诞生了伟大的诗人郭璞,他的游仙诗创作是对“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种传统的集大成,堪称游仙诗领域的最高成就,另外,东晋时期的庾阐、陶渊明、杨羲等人也有较大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游仙诗创作,其中杨羲《真诰》中神女降真赠诗形式的游仙诗,开启了南北朝游仙诗道教化的传统;在赋、文方面,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实现了游仙、山水、玄言几方面描写较好的结合,葛洪的《抱朴子》中也有较多的游仙描写;在小说方面,东晋时期,严格意义上的游仙小说创作开始大量出现,这是东晋时期游仙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章对这些以表现凡人进入仙境,与神仙接遇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进行了综合的论述与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主要的思想旨趣进行归纳。第六章论述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同西晋时期一样,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是现有的游仙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此一时期的游仙文学,虽然在总体上呈现出向列仙之趣主旨的回归,但是道教色彩的浓厚是其不同于前代游仙诗的特色。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南北朝的游仙文学也有不少新变,鲍照、沈约、庾信等人的游仙诗和此时的许多游仙小说作品都体现出对前代游仙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南北朝的游仙小说,相比于两晋时期的作品,篇幅更长,写作手法更为圆熟。本章首先从南北文学风格的差异、南北朝门阀势力的削弱和玄风的消退、山水诗的兴起、道教在南北朝的发展、“永明体”、“宫体”等诗坛新变几方面论述南北朝时期游仙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随后分别从诗、文、赋、小说几方面对南北朝时期的游仙文学创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七章论述唐前游仙诗、游仙小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相比于赋、文而言,诗与小说是游仙文学中更重要的部分,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也更加明显,故而本章仅论述游仙诗、游仙小说两部分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的游仙诗创作从总体来说,呈现出游山与游仙相结合及爱情、艳情与游仙相结合的趋势,而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明显受到唐前游仙文学的影响。唐前游仙小说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唐人频繁地以游仙小说情节入诗和唐传奇对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上。结语部分对前面七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各个时间阶段游仙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到各个文体上的创作特点。总之,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时间阶段的游仙文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与论述,在具体的先秦、秦汉、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六个时段上,分析论述游仙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各个时期游仙诗、游仙赋、文及游仙小说的创作情况、思想主旨及艺术特点,并对唐前游仙文学于唐代文学的影响加以论述,力图使文章呈现出较高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罗佳妮[4]2012年在《中晚唐游仙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晚唐游仙诗不仅作者多、数量大,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乃至主题内容上,都有值得关注的新变,体现出游仙诗成熟期达到的高度。同时,随着中晚唐社会的变化,在似乎是远离尘嚣的游仙诗里,体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文化精神。本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游仙诗概念和渊源,进而梳理中晚唐以前游仙诗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章主要剖析中晚唐游仙诗的时代背景。中晚唐时期的社会历史、世人心态、道教的状况、唐代文言小说的发展都对游仙诗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晚唐游仙诗内容上、艺术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无疑与上述几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章论述中晚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这一时期的游仙诗表现的内容更加广泛。本文简要概括中晚唐游仙诗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此时游仙诗具有世俗化、艳情化的特点,这是不同于以往游仙诗的新变化。第叁章结合中晚唐时期的作家作品,探究这一时期游仙诗的艺术特色。其浓郁的叙事意味、细腻的情感抒发、故实与华美兼具的语言都具有值得深入挖掘的艺术价值。
栗春娜[5]2007年在《汉唐游仙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游仙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歌形式。萌芽于先秦,兴盛于魏晋,成熟于唐代。它的出现,既受神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现实及诗人个人际遇有关。游仙诗几乎贯穿自其产生的每一个朝代。从横向上看,游仙诗在各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特征,但是从纵向上看游仙诗的发展却离不开前代的积淀。每个时代的游仙诗既是前代的延续,同时又是开启后代游仙诗歌发展的开端。在汉代,汉乐府中游仙诗表现了其独特的内容,反应汉代的时代特征:求仙问药以求肉体长生,表现汉人真诚的求仙思想。魏晋时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怀疑神仙的真实性,同时已经在游仙诗中加入了功利性的目的,即求长生以求得功业、求仙以求得自由,表现出不同于汉代的独特风貌。到了唐代,游仙诗的发展已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游仙诗的概念和含义,此时游仙已经变为一种精神上的依托,文人们借助游仙这一意象表达求得精神绝对自由的意念。游仙诗在唐代发生了本质变化,真正成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游仙诗的发展变化在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游仙诗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华峰[6]2002年在《唐代游仙诗论略》文中研究说明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以往的游仙诗论着,大都是孤立地讨论某位作家或某首作品,未能从纵向发展的视角进行全面观照。本文主要从“史”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唐代游仙诗的发展进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启示意义和相关问题。初盛唐游仙诗主要以其想象力取胜,产生了李白等成就突出的诗人。中唐以后,游仙诗的想象力大大削弱,并开始向艳情化的方向发展,其作为一种诗歌题材的特征也不断弱化,逐步演变为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初盛唐游仙诗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中晚唐游仙诗追求言情的委婉动人,都与以魏晋为代表的传统游仙诗迥异其趣。唐代游仙诗的兴盛,也使游仙手法广泛进入了其它诗歌的表现领域,对唐诗的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道教的发展对游仙诗艺术成就的高低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应该全面地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唐景珏[7]2009年在《两汉远游文学研究》文中提出两汉远游文学,是指两汉之际以远方游历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叁种类型,其中纪行赋为两汉远游文学之大宗,它通过记叙旅途所见抒发自己的感慨。借神游以抒情的神游赋是两汉远游文学的另一种。最后,两汉远游文学还应包含游仙类作品。本文力图以“纪游”、“神游”、“仙游”为主线,对两汉远游文学作一透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汉远游文学对楚辞远游主题的继承与创新,探讨道家思想对两汉远游文学带来的超越性。绪论部分:先秦时期的远游有四种,一种为主体在现实世界里的实地之旅,第二即为哲学层面上的想象之旅,叁、四是两种较为特殊的游历,即巫游与仙游。这四种游历形式在两汉开出叁种类型的远游作品,一为纪行之作,二为神游之作,叁为仙游之作。考察《远游》与《离骚》的关系,我们发现“仙游”文学是从“神游”文学发展而来的。而两汉远游文学也是在先秦远游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在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远游主题文学的基础上,两汉远游文学才得以发展并呈现出五彩纷呈的面貌。道家哲学上的“想象之旅”没有象“仙游”一样开出一种远游文学样式,但是却通过影响士人的心态对两汉远游文学带来超越精神。文章主体部分将分叁章对两汉远游文学进行探讨。先来看第一部分,本章讨论两汉纪行文学,主要是纪行赋,分为叁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深入研讨刘歆《遂初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葛龚《遂初赋》、刘桢《遂志赋》、崔琰的《述初赋》及汉末建安时期的军旅纪行赋。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梳理从楚辞到两汉纪行赋的演变。本小节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涉江》、《哀郢》为汉代纪行赋之滥觞。二:两汉纪行赋对《离骚》愤世嫉俗精神的沿革。叁:两汉纪行赋对《楚辞》抒情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四:两汉纪行赋对楚辞结构形式的继承。第一小部分将首先解读两汉纪行赋的滥觞《涉江》、《哀郢》,探讨其作为纪行之作所具备的条件及不成熟之处。除了《涉江》、《哀郢》外,《离骚》对两汉纪行赋的影响似乎更为广泛,无论是借古以讽今的抒情手法、愤世嫉俗的创作缘起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对后者有影响。第叁节将讨论道家思想与两汉纪行赋的关系。两汉纪行赋体现着儒道互补的特点,但总体上来说,述志类纪行赋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再来看第二部分,本章讨论两汉神游文学,即两汉神游赋,分为叁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深入研讨扬雄《太玄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的创作背景,并对文本进行研读。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梳理从《离骚》到两汉神游赋作的演变。本小节分为四个小部分,一:《离骚》神游抒情模式。二:《离骚》愤世嫉俗思想在两汉神游赋中的沿革。叁:从诗人气质到哲人思辨。四:《远游》与两汉神游赋。在第一小部分里将首先对《离骚》中的“神游”文本进行分析,并探讨《离骚》远游抒情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探析《离骚》远游抒情模式的开创性意义。与《离骚》远游抒情模式相比,由于时代背景及创作主体的变化,两汉神游赋的神游模式有了新的内容,两汉神游赋呈现出新的面貌。如愤世嫉俗思想的渐趋淡化,越来越浓厚的理性思辨等。另外,两汉神游赋不仅对《离骚》有众多诸如行文结构或者语句上的模仿,与《远游》亦有许多继承。第叁节探讨道家思想与两汉神游赋的关系。最后来看第叁部分,本章讨论两汉游仙文学,即两汉游仙诗赋,分为四节。第一节将结合文本及两汉文献,研读两汉游仙诗赋文本,主要包括汉乐府游仙诗,刘安、曹操的游仙诗,《大人赋》、《览海赋》、《仙赋》叁篇游仙赋,以及《楚辞》中汉人拟骚之作。第二节重点探讨两汉游仙诗赋对楚辞,特别是《远游》的继承。作为游仙诗之祖,《远游》不仅在思想上有开创性意义,在艺术形式上也多为两汉游仙诗赋所继承,如愤世嫉俗的游仙动机,“忽临睨夫故乡”情节的设置、意象类型,空间建构方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但两汉游仙诗赋对楚辞《远游》又有了许多创新,不仅出现了众多的纯粹吟诵“列仙之趣”的游仙诗赋,那些“坎壈咏怀”之作也表现出愈来愈浓厚的游仙色彩,新的神仙、方术意象,全新的仙界创造等等,这都是两汉神仙思想兴盛发展的结果。第四节,将探讨道家思想与两汉游仙赋的关系。余论部分主要对前文所探讨的楚辞与两汉远游文学的关系、道家思想与两汉远游文学的关系进行总结与补充。在楚辞方面主要探讨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屈辞的文体感、楚辞的超越意识对两汉远游文学的影响,在道家思想方面,主要以时间为线索探讨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及对同时期远游作家及作品的影响,力争清晰地展现道家思想影响下两汉远游文学演变轨迹。
陶成涛[8]2015年在《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的舒缓柔和的音乐风格对游仙诗的文字风格以及文学想象均有直接影响,尤其以笙、箫的影响最为显着。游仙诗中笙、箫意象的频繁出现以及"音乐游仙诗"这一特色鲜明的分支的存在,都体现了游仙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徐华[9]2010年在《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邱昌员[10]2007年在《唐代爱情小说与其爱情诗、游仙诗关系论略》文中提出唐代爱情小说和爱情诗都非常繁荣,它们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对中晚唐文学审美风尚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它们的发展得益于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而由于爱情小说的高潮略早于爱情诗,所以诗歌受小说的影响要大一些。爱情小说的流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唐代诗人的诗歌观念,提供了爱情诗、游仙诗创作的题材、情节模式及情感基调等。
参考文献:
[1]. 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D]. 彭瑾.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2]. 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J]. 彭瑾. 唐都学刊. 2001
[3]. 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 罗文卿. 山东大学. 2011
[4]. 中晚唐游仙诗研究[D]. 罗佳妮. 黑龙江大学. 2012
[5]. 汉唐游仙诗研究[D]. 栗春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 唐代游仙诗论略[D]. 鲁华峰. 安徽师范大学. 2002
[7]. 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 唐景珏.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8]. 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J]. 陶成涛. 北京社会科学. 2015
[9]. 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徐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0
[10]. 唐代爱情小说与其爱情诗、游仙诗关系论略[J]. 邱昌员. 求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