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呕吐的原因应加以识别和预防_胃穿孔论文

生猪呕吐原因多 做好鉴别再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猪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接上期第34页)

类圆线虫病

发病情况 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对子猪的危害很大,尤其是3~4周龄子猪。本病主要在温暖多雨季节发生。病猪呕吐,出现肠炎,继而消瘦。若幼虫通过皮肤感染时,常引起湿疹;进入肺时,引起支气管炎、肺炎,体温降低;若移入心肌、大脑和脊髓时,可发生急性死亡。

控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运动场的清洁、干燥是预防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并经常应用石炭酸、2%的烧碱溶液或20%的石灰乳消毒地面。对腹泻严重的猪,除采取驱虫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补液、强心等辅助治疗。

治疗药物可选用甲苯咪唑,猪每公斤体重用30毫克,拌料喂服;噻苯咪唑,猪每公斤体重用30~50毫克,拌料喂服;丙硫咪唑,猪每公斤体重用10~20毫克,内服;伊维菌素,猪每公斤体重用0.2~0.3毫克,皮下注射;左旋咪唑,猪每公斤体重用10毫克,溶于水灌服或拌料喂服;敌百虫,猪每公斤体重用100毫克,口服。

胃溃疡

发病情况 猪胃溃疡主要是指猪胃食管黏膜出现角化、糜烂和坏死,或自体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甚至胃穿孔。本病常为散发,多见于体重50公斤以上生长迅速的猪,个别发病猪会死亡。

症状和病变 病猪表现为厌食、腹部不适、肠道运动异常,导致便秘或腹泻、胃出血及黑粪症等。初期胃轻微出血,表现消化不良,往往不易被察觉。发生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可导致猪迅速死亡。

控制措施 饲料不要粉碎得太细,可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保证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和硒的含量;用聚丙烯酸钠混饲,浓度为0.1%~0.2%,以改变饲料的物理状态,使之在胃内停留时间正常。

治疗原则是消除发病因素、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对症状较轻的病猪,应保持安静,减轻应激反应,可给其注射镇静药如盐酸氯丙嗪,猪每公斤体重每次用1~3毫克;中和胃酸,防止胃黏膜受侵害,可用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抗酸剂,使胃内容物的酸度下降;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可于饲喂前投服次硝酸铋5~10克,每天3次,也可喂服鞣酸蛋白,每次2~5克,每天2~3次,连用5~7天。此外,为维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可用聚丙烯酸钠按每天5~20克溶于水中让猪饮服,或以0.5%~5%的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连服5~7天。如果病猪极度贫血,并证实为胃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则失去治疗价值,宜将其及早淘汰。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情况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本病潜伏期一般在12~24小时,有时长达4天,暴发后迅速传播,经10天左右达到高潮,随后呈零星发病。病猪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子猪发病会造成大批死亡,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生长育成猪或公母猪发病几乎没有死亡。本病呈地方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多见。

控制措施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消毒、灭鼠、除蝇、杀虫工作。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在母猪分娩前5周和2周接种,可使子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子猪进行免疫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子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生长育成舍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隔离病猪,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分娩舍哺乳子猪发病时,应加强保温,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当哺乳母猪发病,厌食无乳时,可用代乳品喂子猪,并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在其中加入适量链霉素预防发生继发感染。

可在生长育成舍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和病毒灵,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高锰酸钾等)。育成猪、种猪感染本病可不用治疗,而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其抵抗力,使其自然康复。(未完待续)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

标签:;  

生猪呕吐的原因应加以识别和预防_胃穿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