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1]2004年在《中国粗榧等植物除草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筛选高除草活性的植物,并从中分离得到结构新颖、活性较强、作用机理独特的新除草活性化合物对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具有重要意义[1]。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创制植物源农药提供了资源优势。张兴[2],冯俊涛[3]等曾对该区植物的杀虫抑菌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筛选了39种植物的除草活性,并对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的除草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以油菜、黄瓜、小麦、高粱等4种作物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测定了采自西北地区的22科35属39种植物样品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有12种植物样品对至少一种供试作物种子芽后生长有90%以上的抑制作用;蓼科的大黄、锦葵科的圆叶锦葵和野葵、大戟科的蓖麻等4种植物样品对4种供试作物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大于70%;叁尖杉科的中国粗榧和商陆科的商陆对4种供试作物种子幼根及幼芽生长的抑制率均大于70%,上述6种植物的除草活性值得深入研究。2、除草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80mg/ml时,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对高粱、黄瓜、油菜、小麦、甘蓝、莴苣、萝卜、番茄、黑麦草、白叁叶、紫花苜蓿、苘麻、藜、野燕麦、播娘蒿、反枝苋、稗草、大婆婆纳、荠菜等19种植物种子根、茎抑制率均大于80%;当供试浓度为10mg/ml时,仅对藜和白叁叶两种植物种子幼根生长抑制作用大于70%。3、以除草活性跟踪为指导,用柱层析等常规方法对中国粗榧枝叶的除草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中国粗榧枝叶的除草活性成分集中在生物碱部分与苯提取物中,当供试浓度为10mg/ml时,两者对高梁、黑麦草、反枝苋种子的根茎生长抑制率均大于90%。苯提取物的活性成分集中于非石油醚部分。从非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鉴定为β-谷甾醇。除草活性测定表明其除草活性较低。4、测定了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对不同根长小麦和野燕麦种子幼根的生长抑制作用。在试验条件下,当小麦根长为0-1㎝、野燕麦根长为2-3㎝时,供试药剂对其幼根生长抑制作用较强;供试药剂对小麦幼根抑制率随根长增加而减小,对野燕麦幼根抑制率随根长增加而增大;对小麦幼根抑制作用小于对野燕麦幼根的抑制作用。
郝双红[2]2005年在《中国粗榧除草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 Li.)简称粗榧,为叁尖杉科叁尖杉属植物。该植物仅在中国广泛分布。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家在叁尖杉属植物中发现抗肿瘤活性的叁尖杉酯类生物碱以来,人们对叁尖杉科植物包括中国粗榧的药用化学成分、药用活性、毒副作用及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中国粗榧同时具有较强的杀虫及杀线虫活性,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均只停留在对其粗提物的活性测定水平上,未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在对西北地区除草活性植物初步筛选时,发现中国粗榧对4 种供试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为了寻找新除草作用化合物,本文进一步对中国粗榧的除草作用、除草活性化合物及其除草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以油菜、小麦、黄瓜、高梁等4 种作物种子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初步选择性地测定了采自西北地区的67 科152 属188 种植物样品的除草作用。结果表明:菊科的灰孢蒿、大刺儿菜,豆科的白花草木樨,藜科的野滨藜、西伯利亚滨藜、盐爪爪、伊朗地肤、灰绿藜、碱蓬,毛茛科的银叶铁线莲,商陆科的商陆,叁尖杉科的中国粗榧,茄科的曼陀罗,柏科的砂地柏,罂粟科的博落回,旋花科的日本菟丝子和苦木科的鸭胆子等17 种植物对供试4 种作物种子发芽后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均大于70%。综合考虑生物活性、植物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等因素,将中国粗榧作为进一步除草作用研究的对象。 2. 以种子萌发法测定了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对2 种作物、4 种蔬菜、4 种牧草、8种杂草等18 种供试植物种子发芽后幼根及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 10mg/ml 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对灰绿藜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大于80%,对7 种供试作物、蔬菜或牧草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率均小于50%,表现出一定选择性。40mg/ml 及80mg/ml 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除了对稗草种子幼芽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外,对其他17 种供试植物种子幼根及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均较显着。 3. 为了了解中国粗榧提取物除草作用选择性,以药土法测定了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对不同幼苗期野燕麦及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5mm、5-10mm及10-15mm 3 种根长期野燕麦幼根对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的敏感性均显着大于同期小麦幼根的敏感性,表现出一定选择性;5-10mm 根长期施药对野燕麦和小麦幼根及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显着大于其他2 个根长期施药对野燕麦和小麦幼根及幼芽生长的抑制作用,表明5-10mm根长期是小麦和野燕麦较敏感时期。0-5mm 小麦幼芽对粗榧提取物较敏感,而同期野燕麦幼芽对粗榧提取物具有较强耐性;5-10mm 小麦及野燕麦幼芽对中国粗榧乙醇提取物的
马树杰[3]2015年在《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生物碱的分离及农用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源农药具有安全、选择性强、易降解等特点,是新农药创制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为叁尖杉科叁尖杉属植物,为我国特有物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究发现该植物具有杀虫、除草及抗病毒等农用活性。为进一步评价中国粗榧在新农药开发中的潜力,有必要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鉴于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农用活性物质,且为该植物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种层析手段对中国粗榧枝叶中的生物单碱进行分离并通过室内生测方法系统测定了杀虫、抗病毒及除草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从中国粗榧枝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8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桥氧叁尖杉碱(drupacine)、11-羟基叁尖杉碱(11-hydroxycephalotaxine)、贡山叁尖杉碱A(Cephalancetine A)、异叁尖杉碱(isocephalotaxine)、Cephalotaxineβ-N-oxide、4-羟基叁尖杉碱(4-hydroxycephalotaxine)、台湾叁尖杉碱(wilsonine)和叁尖杉碱(cephalotaxine)。2.8种单碱中仅叁尖杉碱、桥氧叁尖杉碱、11-羟基叁尖杉碱和Cephalotaxineβ-N-oxide等4种单碱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对小菜蛾3龄幼虫表现出拒食和胃毒作用,但活性最好的叁尖杉碱在1 mg/mL浓度下72 h后的拒食率和死亡率仅分别为41.00%和60.00%;对粘虫仅表现拒食活性,但活性最强的Cephalotaxineβ-N-oxide在1 mg/mL浓度下24 h后的拒食率仅为77.41%;另外,8种单碱对淡色库蚊、家蝇、玉米象、酢浆草茹叶螨和烟蚜均未表现出杀虫活性。3.8种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均具有一定的体外钝化和复制增殖抑制作用。其中,桥氧叁尖杉碱、11-羟基叁尖杉碱和叁尖杉碱的钝化作用较强,在浓度为1 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50.76%、52.48%和51.24%;桥氧叁尖杉碱和叁尖杉碱的复制增殖抑制作用较强,在浓度为1 mg/mL时,抑制率分别为54.65%和56.43%。4.8种单碱中仅有4种单碱表现出除草活性。桥氧叁尖杉碱、11-羟基叁尖杉碱、叁尖杉碱和Cephalotaxineβ-N-oxide对4种杂草种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反枝苋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4种单碱对其幼根的IC50分别为21.01、48.08、199.57和90.74mg/L,对其幼芽的IC50分别为25.51、47.85、65.08和66.34 mg/L。上述结果表明,中国粗榧生物碱的农用活性具有多样性,多种单碱均具有一定的杀虫、除草及抗病毒活性,但生物碱可能不是其主要杀虫活性成分,而是除草和抗病毒成分。因此,需要对中国粗榧中的杀虫活性物质进一步分离,对桥氧叁尖杉碱等单碱的抗病毒及除草活性需进一步进行盆栽及田间试验验证。
李雪娇[4]2012年在《203种植物杀虫活性筛选及中国粗榧杀虫作用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我国203种植物进行了杀虫活性的筛选,以期发现具较高杀虫活性的植物,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材料。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了中国粗榧(Cephalotaxussinensis)叶精油的杀虫活性和成分,同时对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石油醚段进行了粗分离。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106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剂量为0.013gDW/g小麦)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的种群抑制活性,结果表明:42种植物提取物表现出一定的种群抑制作用(64d种群抑制率>50%),其中,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us)、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射干(Belamcamda chinenses)和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种群抑制率均高达100%。2、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小叶碟添加法测定了63种中草药的水提物(浓度为20mg/ml)和140种植物的丙酮提取物(浓度为1gDW/ml)对粘虫3龄幼虫(Mythimna separate)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结果表明:水提物对粘虫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活性;140种丙酮提取物中,69种植物对粘虫有较好的毒杀和拒食活性(72h死亡率或48h拒食率>5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18种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3龄幼虫的拒食及毒杀活性。综合可见,中国粗榧、五加皮(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牡丹皮(Paeonia suffruticosa)和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等对粘虫和小菜蛾均有较好的活性。3、以酢浆草茹叶螨(Tetranychina hani)、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玉米象、家蝇(Muscadomestica)和烟蚜(Myzus persicae),对中国粗榧和五加皮进行杀虫谱测定,并测定了其丙酮浸膏不同极性段萃取物对粘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五加皮仅对酢浆草茹叶螨、淡色库蚊3龄幼虫和粘虫表现出一定活性;中国粗榧对5种试虫均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五加皮对粘虫和小菜蛾48h的LC50分别为77.513和15.323mgDW/mL,48h的AFC50分别为29.321和4.314mgDW/mL;中国粗榧对粘虫和小菜蛾48h的LC50分别为562.276和74.941mgDW/mL,48h的AFC50分别为71.956和45.390mgDW/mL。不同溶剂萃取物活性有明显差异,中国粗榧石油醚萃取段(浓度为0.068g/ml)对粘虫毒杀和拒食活性最高;五加皮的乙酸乙酯萃取段活性最好。4、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萃取得到中国粗榧叶精油(剂量为0.035ug/头),二者对粘虫3龄幼虫均表现出很强的触杀活性,24h死亡率均高于90%。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精油的化学成分在种类和数量上虽不完全相同,但主要成分基本一致,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成分为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5、通过活性跟踪法和柱层析分离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石油醚段进行了初步分离。共得到28个馏分,其中,Y5和Y6等低极性馏分段对粘虫表现出很强的触杀作用。综上可知,中国粗榧、五加皮、牡丹皮、甘草、栓翅卫矛、使君子、射干和黄芩等8种植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且有必要对中国粗榧的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粗榧等植物除草作用初步研究[D]. 张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中国粗榧除草活性成分研究[D]. 郝双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3]. 中国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生物碱的分离及农用活性研究[D]. 马树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 203种植物杀虫活性筛选及中国粗榧杀虫作用初步研究[D]. 李雪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