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全方位的,其提高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理论的提高,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整体要求。在现代知识教育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中学历史教师也必须随新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中学历史;德育渗透;探析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使之成为有深厚文化素养、知识更加丰富、身心更加健全的现代中国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目标。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悠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鼎盛辈出。直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永世不倒的万里长城,有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唐朝文化,有名誉海外的郑和下西洋,有辉煌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血泪和智慧才凝结出来的历史文明,这些历史文明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重要的贡献,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呐喊,并为之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如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如林则徐禁烟的坚定决心“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以及一批批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崇高思想境界,无不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教育要以育人为先,德育应该放在中学历史教育的首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学好相应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中学历史学科的开设就在于通过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民族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现阶段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溺爱,行为学习习惯差,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缺乏独立性,经常导致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出现严重障碍。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显得非常必要,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至于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采用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通过把性质特点不同、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引导学生去评论、分析、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否定、摒弃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例如:我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节的教学中,摆出了近代几大阶级的救国之路:第一是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结果都宣告破产,清末“新政”虽然比戊戌变法更广泛,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油尽灯枯;第二是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扶清灭洋”,前者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客观规律,后者盲目排外、放松了对本国反动统治者的警惕,先后归于失败;第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都由于其阶级的软弱性而破产,中国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在20世纪头二十年取得长足发展的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走“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将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路线,最终不但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且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一对比分析、学生理解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发动人民群众以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必须先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才有国家的真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无产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高考中运用对比法完成答卷。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许多成就显赫的名人、伟人都具有思维独立性品质,因而就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就能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就能标新立异,有所建树。
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去掉依赖性,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什么都“让人告诉”。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提出质疑。如对“清末新政”和“预备仿行立宪”的评价。高一历史教材上册基本上持的是否定的态度,说“新政”——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说“预备仿行立宪”是个十足的骗局,最终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此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教材,提出新的见解。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的近代化”角度去思考二者对于中国的客观进步作用,也可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去思考二者对于中国旧有体系的巨大冲击等等。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获得真知,这样不仅能尝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在掌握必要文化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不断补充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 730300)
论文作者:霍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论文; 爱国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