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鸿刚[1]2004年在《全面质量管理在东北煤炭建设工程总公司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东北煤炭建设工程总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该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为背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控制方法、步骤、工具在企业各分项、分部工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使工程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从而完善工程的整体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根据ISO9001:2000标准,建立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企业今后质量管理工作的远期目标。第一部分以企业质量管理背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东北煤炭建设工程总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介绍了该公司在东北建筑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问题所在的因素,指出公司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概述,提出了如何解决企业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的理论根据,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从施工准备、施工进程到交工、验收全过程每一环节中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并依据科学的理论、程序和方法进行预防性控制,其基本特点是过去的
董赤[2]2010年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叁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李敏[3]2009年在《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创价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流通环节发展滞后、煤炭消费客户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是困扰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难题。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炭供应链管理创价系统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指出:完整的煤炭供应链涉及从煤炭出坑口到煤炭入炉口燃烧所经历的所有中间环节。煤炭供应链管理可描述为以煤炭消费客户为中心,煤炭供应链管理者致力于煤炭生产与煤炭消费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系统集成煤炭价值链上的相关活动,把煤炭产品转化为包括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追求客户满意度,在为煤炭客户创造匹配性、一致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高附加值的同时,实现共赢。煤炭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煤炭供应链管理实现了从产品向服务的转化,二是为消费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是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叁是煤炭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分工专业化的系统集成活动,四是煤炭供应链节点企业以消费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共创价值、实现共赢。煤炭供应链具有明显的系统特性,煤炭供应链管理者为煤炭消费客户提供的包括标准化产品和专业化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价过程,所有的创价环节共同组成了煤炭供应链管理创价系统。根据煤炭供应链管理的特点,煤炭供应链管理创价系统由八大系统共同完成。这八大系统是:网络系统、客户开发与管理系统、配煤加工系统、采购与物流系统、资金流管理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控系统、绩效评估系统。接下来,作者对八大系统逐一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完成了对煤炭供应链管理创价系统的实践验证,并提出未来的实践方向。本文预期创新点在于五个方面:一是对煤炭供应链概念、煤炭供应链管理概念和核心理念的创新;二是从系统创价的角度对煤炭供应链进行研究;叁是构建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喇叭”创价模型;四是构建煤炭供应链客户开发与管理系统创价的“销售漏斗模型”;五是提出供应链网络由社会网、物链网和信息网叁层网组成的观点;六是提出通过煤炭供应链管理对煤种、运输、库存、供应商、消费客户、信息、资金等煤炭资源实施战略性优化配置的大配煤理念。
刘佳丽[4]2013年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等几大自然垄断行业密集展开政府监管改革,到本世纪初达到最高潮。此后,改革渐趋于平稳,并呈现出停滞的态势。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改革的相关研究基本上是遵循传统分析范式,即从监管主体、监管客体及监管手段的角度进行监管改革路径设计。据此,我国自然垄断监管改革在监管机构(主体)、监管对象(客体)、监管工具、手段及方法等几个方面均作出过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2003年7月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中第一个专业性监管机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建立,到从“所有制结构调整”、“引入竞争机制”和“企业治理结构”等不同侧面对监管客体进行改革,再到城市水务等公用事业产业对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等激励性监管机制的广泛运用,改革不可谓不系统。从表面上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似乎已经面面俱到、无“制”可改。但是,自然垄断行业事故频发、问题不止、争议不断的事实表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造成目前进入“胶着”状态的原因可能就是“主体、客体、手段”的分析范式:一方面,片面地将政府监管体系简单地肢解为主体、客体及手段叁个板块难免存在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另一方面,主体、客体与手段之间的关联互动性很难在现有分析框架内得以体现与关注。因此,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当务之急是破除以往基于“主体、客体、手段”片面的、局限的、平面式分析思维框架,重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研究框架与分析范式,即以界区更准确、涵义更广泛、关联更紧密且能全面覆盖以往研究对象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关系为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体系重新界区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叁个功能模块,并以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宗旨,探索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实现政府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本文的理论价值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围绕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为核心的推进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新思路,即突破对监管主体、监管手段与监管客体的片面研究,建立在叁者之间关系的适应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关于监管制度、监管体制、监管机制相互匹配问题这样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其次,在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提出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论,为政府监管理论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最后,将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研究置于法经济学语境下,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拓展政府监管理论的研究视野。本文的现实意义是:首先,进行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问题的创新研究,构建起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体系。其次,触及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天花板,从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把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改革通盘加以考量,深化我国转轨时期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再次,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一方面,为转型期的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筛选更具本土适应性的个性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同步考虑监管体制搭建和监管制度匹配问题,实现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在更高层面上的推进。最后,稳步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自然垄断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增加和公共利益提供现实保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创新性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理论划分为监管迷信、监管质疑和监管重构叁个阶段,继而提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改革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其次,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功能耦合的理论基础。在清晰界定监管机制、体制和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功能耦合模型,探讨在理论层面上如何建立自然垄断行业最优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以及如何实现叁者的功能耦合。再次,分别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论述,并提供国际经验借鉴。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在系统阐述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目标及现存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四:首先,在文献资料的梳理方面,一改以往学者对国外有关政府监管理论及监管实践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的简单铺陈。遵循监管思想史和监管改革史梳理并重的原则,将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发展与演变创新性地归结为叁个阶段,即基于市场失灵考量的监管迷信期、基于政府失灵考量的监管质疑期和引入激励性监管的监管重构期。在充分咀嚼世界范围内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准确定位。其次,在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用“耦合”这一物理学概念,积极探索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监管体制、监管制度叁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联,并因此形成对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的“功能耦合”研究。再次,重塑监管理念,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将提升政府监管质量作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改革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盘考量监管机制、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功能耦合问题。最后,运用法经济学分析范式,解决新监管经经济学中理想化的最优监管机制设计向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制度安排转换的难题,弥补自然垄断行业监管机制理论“供给”与垄断行业监管制度现实“需求”之间的缺口,同步做好与监管机制相适应的监管体制搭建、监管制度安排。
李德江[5]2006年在《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借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和解析理论入手,吸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来构架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从组织结构、产权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通过具体分析资源型企业的特点,为资源型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提升构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石油、森林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研究,为这类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源型地区历史与演化特征的详细考察,来探讨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对以煤炭、石油、森林等为经济支柱的资源型地区,面对资源衰退的影响,要实现有效转型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立足现有的存量优势,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先进的采掘基地和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通过活化存量国有资产,吸引域外资本和资金、技术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努力形成产业集群高地,最终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使自身焕发新的生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关联、连续和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形成“专、精、特、新”的产品。对于多种资源配套较好、区位和市场基础较好的城市和地区,需要形成主导产业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大的产业;对于资源已近枯竭的城市,要利用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市场网络,介入农业等新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发挥存量优势、发展非煤、非油、非林产业和利用国家援助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只有这样,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本文开始把研究的中心议题确定为一些基础的工作: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特定含义、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发展机制与模式、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调控对策等。通过从产权关系、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论述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最后通过对典型煤炭、石油、森林型资源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来为资源型地区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办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创新。研究领域主要把研究的对象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这一理论空白点,不拘泥于以前学者局限于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研究,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偏重于定量和实证分析,使理论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实践的指导效果。研究角度主要针对于资源型企业的产权理论、组织结构和经营上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论文就资源型企业的纵横兼并、资源产品多元化、经营领域多元化、全球化等企业发展的新态势,构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论述。从制定和实施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具体化,对我国的主要矿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突破以往单方面偏重理论研究或仅以单一地区为对象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上寻找新的突破,选取叁大典型资源型地区,根据本文理论上的构架,寻求解决特定地域问题的新方法。针对资源型地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困扰资源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因素出发,提出一套提升资源企业竞争力的切实办法。强调了对资源型企业实施综合系统地调控,城市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分离,实施城市发展与生产基地建设相分离的新的调控策略。本文通过构建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根据资源型企业的开发、成长、衰退的生命周期,并结合对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提供一套基于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的未来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曲文静[6]2015年在《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一项要求严格、过程繁琐、技术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影响非常大。1990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行业规模扩张令人乍舌,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国内商业城市综合体项目快速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可纵观当前商业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现状,工程质量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之所以屡见不鲜,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一部分从事工程建筑的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只看重工程进展的速度,质量意识逐渐淡薄,监管意识逐渐淡化,受短期利益驱使,导致工程质量不高。本论文参照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研究成果,以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影响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现有的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分析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的因素,为消除这种负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整改措施,找出控制施工过程质量的正确方法和手段,对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效能提出建议。与此同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与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相似的市区,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借助对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的研究发现:一是影响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机械、原材料、测量、施工技术以及环境等。在人员方面,领导者的素质占据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人员的操作行为以及施工人员的生理缺陷等;在机械方面,它主要是承担主体建设的任务,是最为重要的工具;在原材料方面,应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确保建筑寿命,达到减量化;在测量方面,必须有严格的测量执行标准并引入QC小组进行监测;在施工技术方面,主要是客观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有所改变;在环境方面,应遵循国际化的“五R"原则。二是质量管理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和一般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都是相似的。因此,必须加强质监部门的职能;强化对施工队的培训和监管工作;提高所需材料、设备、方法的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
唐明亮[7]2013年在《长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长源公司是吉林省内中型民营企业,成立于2004年,主营业务为火力发电厂设备检修与运行维护,2012年末在册职工660人。经过10年的发展,长源公司从小到大,企业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在10周年这个节点上,长源公司想要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提出“打造中国第二大电力维检专业服务商”的战略目标。如何才能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论文以国内外战略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立足长源公司的发展现状,着眼建立长源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通过对长源公司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分析,用PEST分析法确认出对长源公司发展起关键的、值得作出反应的变化因素。进而制定可以利用外部机会和减轻潜在威胁的战略。通过对长源公司所在行业环境调查,结合大量的行业数据收集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清楚了东北地区发电装机容量发展状况、东北地区发电装机规划及结构情况、东北地区电力检修资源情况。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长源公司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长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长源公司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找准机会和威胁、客观评价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长源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及阶段目标,为使战略落地,结合长源公司的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部门职能战略制定;结合长源公司的业务单元不同,进行了分业务领域战略的制定。最后从加强成本控制、加强资源整合、加强科学管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方面措施来保证战略实施。战略的确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公司在复杂多变、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正确辨识机会与威胁,准确抓住机遇,实现稳步快速发展。论文明确了长源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了长源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战略定位的同时对支撑战略进行了细化了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文军[8]2004年在《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千岛湖是解放初期国家在浙江西部淳安县境内建设新安江大坝之后蓄水形成的大型深水人工湖泊,其兼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多项功能。改革开放后,千岛湖的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随着区域经济特别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升温,千岛湖流域正面临着开发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为活动的影响。客观科学地评价由此所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指导千岛湖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生态风险评价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的常规监测数据、酸雨、底泥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水域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总氮和总磷的预测模型,最后从风险管理对策和风险管理技术两方面提出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利用2002年的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全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但是,千岛湖区域酸雨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千岛湖局部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千岛湖平均水质的最主要污染因子是TN,其次为TP,再次是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全湖水质分析的结果表明,TN的污染负荷比高达50%,TP的污染负荷比为17%,高锰酸盐指数、粪大肠菌群及BOD_5的污染负荷比分别为12%、9%及8%,其余项目污染负荷比只占4%。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评分为35.8分,全湖水质已为中营养状态。此外建筑扬尘、油烟污染、噪声等环境污染也比较突出。 通过对千岛湖区域的生态风险源与胁迫因子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本区域生态风险源主要有农业污染、城镇化、采矿业、点源排污、交通运输、大气沉降、旅游业、畜牧水产养殖业、林业、外来生物入侵、洪水灾害等。区域风险胁迫因子主要是有毒化学物质、病原体、营养物质等方面。确定了以千岛湖水质变化为生态风险评价终点,并提出了以保持或提高本区域水质;遏制区域内酸雨恶化或劣变趋势;本区域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恢复与增长;保证水力发电、防洪与灌溉的需要;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保障娱乐与旅游业的需要等为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目标。 千岛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近十年来千岛湖多数监测项目和各断面污染指数都出现显着下降的趋势,全湖综合水质出现趋好的走势,表明千岛湖总体水质的变化正处于相对低的风险状态之中。各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代表千岛湖叁个主要来水水质的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叁个断面分列前叁,通过河流污染物的输入是千岛湖水质下降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街口指标显着高于其它断面,它是正常年份中污染输入强度最大的来源。各监测项目污染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列前面,仅有总氮项目的综合污染指数高出国家标准限值,各断面的总平均值达到1.6,而其它各项均低于0.5,说明总氮的输入是在近期千岛湖水质下降风险中首要问题。根据各断面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负荷比的比较分析,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叁个断面排在前列,街口该指标远高于其它断面,多年平均负荷比高达17%。趋势分析中,除街口和西园码头外其它各断面负荷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它们对整体水质上升的贡献不高,分别表现出入湖水质和人为活动在延缓水质上升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在考核各监测项目综合污染指数分担率的分析中,总氮、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在前列,叁项分担率之和达全湖71%,其中总氮接近49%,显着地高于其它项目。趋势分析中总氮的分担率出现了显着性的下降趋势,同时其它项目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肠杆菌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以有序聚类法分析全湖水质变化趋势的一致性结果显示,1998至1999年是千岛湖水质状态变化规律的最优分割点,并且在1998年后全湖总体水质上升的一致性明显高于此前各年份变化过程。 洪水对千岛湖的水质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19%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污染峰r,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来源。根据洪灾前后水质变化对比分析,千岛湖水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都能迅速恢复至止常状态。在洪灾年中,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是百亩贩、航头岛、街口和叁潭岛,四断面总负荷达到全湖72%。与正常年份不同,百亩贩是洪灾中水质最差的断面,根据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水质变化对洪灾的敏感性次序是百亩贩、航头岛、二潭岛和街口,受洪灾影响变化最大且对全湖水质影响最大断面均是百亩贩和航头岛,二者上升幅度达到叁倍之多。对洪灾年的各项监测项目的分析显示,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的是大肠杆菌和总氮,其它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的总体水质几无影响,大肠杆菌分担率高达46.6%,取代了总氮的位置成为洪灾年中水质的最大污染因素。洪灾年与灾前年的污染指数比值显示,对洪灾影响敏感而污染指数发生迅速上升的监测项目依次是大肠杆菌、总锅、氨氮、总错和总氮,其它项目无明显变化。,又肠杆菌在洪灾年中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冯海涛[9]2013年在《中国铁物S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开始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大力拉动内需,政府对铁路产业进行了很大的投资,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铁路物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极大的促进了铁路物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给铁路物资市场带来新一轮的竞争高潮,市场竞争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各铁路物资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中国铁物SY公司来说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中国铁物SY公司必须具有战略管理的理念,以指导对目标市场的客观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以此提高中国铁物SY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持续的发展壮大。本文以战略管理的理论为基础,以PEST、SWOT为指导,对中国铁物SY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国内外管理大师的观点与中国铁物SY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努力探索既符合着名的理论思想,又符合中国铁物SY公司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中国铁物SY公司的实际工作中,帮助中国铁物SY公司这样的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更快的成长发展。在充满竞争、变化无常的市场环境中,中国铁物SY公司想从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是当务之急。
黎涛[10]2007年在《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指出论文着力于定量测算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评价节能政策实施的效果。将政策绩效评价的视野向前后两个方向的深度拓展,研究了我国节能政策体系以及与国外节能政策体系的差别,提出了国外节能政策对我国节能政策的作用与启示;将我国20多年的节能法规政策分为综合、资源、煤炭、油气、电力、能源效率和重点节能领域、环境安全与健康七大部分来分析我国节能政策的历史演变。建立动态不确定性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理论模型,对我国标志性节能政策和重点区域节能情况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构建了节能政策的能源节约贡献度测算模型,分别测算了《节能中长期规划》、《节能法》、《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建议》等叁部重要节能政策法规的能源节约贡献度。建立了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我国高耗能行业总体节能效果进行了测算,并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工业等具体高耗能行业,我国重点区域实施节能政策的效果,长叁角地区实施节能政策,东北叁省实施节能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政策效果测算,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提出了基于定量判断和定性分析为框架的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综合评价框架体系,分别建立了基于模糊判断的政府节能政策绩效评价方法和基于模糊判断的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群体综合评价方法,以对政府节能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模糊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若干问题,包含次序一致性和满意一致性两方面,在满意一致性研究方面,提出度量满意一致性程度的指标,并提出改善模糊判断矩阵满意一致性的方法。基于随机确定性判断矩阵,建立求解权重问题的模型。基于目标规划方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提出了专家模糊判断集结的思路,定义了专家群和个体判断的一致性程度指标,并对一致性程度较差的专家判断提出了修改建议。研究我国节能政策实施的综合效果,建立了我国节能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既考虑到指标的实际重要性,又考虑到指标数值的有效性,对我国节能政策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应用灰色预测理论的思想,对潜在发展态势的政府节能政策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预测了未来5年的节能政策绩效水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思想,将政府节能政策(措施)综合绩效值作为灰色关联分析的基准指标,研究节能政策绩效指标值关于节能政策绩效水平高峰低谷的同步与滞后关系,对节能政策绩效水平的时差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节能政策绩效水平进行研究,发现节能政策存在一定的失效性,研究了我国节能政策失效性情况,分析了节能政策失效性的原因,总结了政府节能政策存在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政府节能政策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全面质量管理在东北煤炭建设工程总公司的应用[D]. 聂鸿刚. 吉林大学. 2004
[2]. 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 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创价系统研究[D]. 李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
[4].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 刘佳丽. 吉林大学. 2013
[5]. 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李德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6]. 威海高新城市广场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曲文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7]. 长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唐明亮. 吉林大学. 2013
[8]. 千岛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 文军. 中南林学院. 2004
[9]. 中国铁物SY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海涛. 东北大学. 2013
[10]. 政府节能政策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D]. 黎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室内设计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设计公司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