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地理活动设计”及教学策略——以湘教版“必修Ⅰ”活动设计缺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缺陷论文,地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湘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性地理活动是依靠多种感官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例如,湘教版中的实践性地理活动主要糅合了操作与演示实验、地理调查与观测(观察)等内容的活动教学,是新课改中教材设计和编排的一个突出亮点。
湘教版“必修Ⅰ”中的实践性地理活动共计14个,归类如表1所示。
实践性地理活动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其他地理技能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各版本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由此也引起了众多地理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并体现于各种地理教学场合。但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实践性地理活动的教学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中实践性地理类活动的设计缺陷,是其中一种无法忽视的“硬伤”,直接影响其教学价值和课堂实践过程。笔者所在教学区采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所以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集中探讨这些“硬伤”,分析原因并寻求相应的教学处理策略,以期更好地开展实践性地理活动,凸显实践性地理活动的无穷魅力。
一、 主要设计缺陷
各实践性地理活动因活动内容、过程和目的差异,使其具体价值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活动设计的“硬伤”主要出现在其中四个活动中。
1.演示与操作实验类
该类活动将原用于理化的实验引入地理课堂,主要用于演示或者重现各种地理现象和原理,使复杂的、枯燥的地理原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但湘教版“必修Ⅰ”在设计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其活动价值降低。(见表2)
2.调查与观测类
调查和观测类活动使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和社会,从中去感知知识、验证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地理素养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是,调查和观测类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因为若没有知识储备,验证知识和感知知识的过程则均无从谈起,而这类“外伤”也存在于教材的实践活动设计中。(见表3)
二、缺陷原因探析
1.器材选择和环节设计的缺陷
器材选择和环节设计的缺陷导致“实践”活动无法“实践”,变成只能看和想的活动。如在演示“极昼极夜”的实验中,平行光源的选择就直接影响到能否直射不同纬度,进而影响到极昼极夜时空特征的观测。而这个光源是非常难选择的,一般只能看到昼夜现象,极昼极夜纬度值无法通过演示实验而观测。设计环节的缺陷如要求匀速且5秒钟转动地球仪一圈,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与学生认知的脱节
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于学生认知,如昼夜现象高中生一般都知道,初中教材已学,实际生活中也能直接感知,如再演示,则与高中教学目的严重脱节;二是超前于学生认知,导致在一项实践活动中融合了很多原理,而这些原理本身学生就难以理解,这样就形成难度集中而不是分散,违背了学生基本认知规律,导致其只能按教材规定的步骤做,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如利用杆影测当地经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日影方位变化原理,才能真正理解并正确操作,进而在行动和思维上皆参与到活动中。
三、缺陷处理策略
1.充分认识其价值,加强探索和实践
实践性活动教学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需我们认真贯彻和渗透于地理教学。而对于其模式和过程则需要更加细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对于有缺陷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不能完全弃之不理,而应充分认识其教学价值,可完善后渗透于地理教学过程。
2.合理选择器材和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彰显活动价值
实践性活动需要学生手脑并用,这也是活动的价值所在。但如果器材和环节有缺陷,则使活动变得无效。如在演示“昼夜更替”的实验中,光源的选择原则是光线要近似于平行光,而且最好不要在室内,因为室内白墙壁的光学作用会影响白昼黑夜的区分效果。可采用室外黑夜环境,降低因光的散射、折射而对演示效果的干扰。再如,保持土壤不被冲刷的实验中,为了能够有效淋水,笔者专门购买了一个淋浴喷头,目的就是使喷头能喷出较细水流,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水流强度来模拟不同降水强度对土壤冲刷效果的影响。通过精选器材和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使实践活动真正“动”起来,打破实践活动只能“看”不能动手“实践”的尴尬局面。
3.适当精简和调整,合乎学生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认知有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而我们教学内容就应位于这两者之间,否则会产生教学的无效性。在“演示昼夜更替”的实验中,昼夜的分布原理学生早已清楚和认知,这里还要通过实验来演示是不必要的。又如,“利用杆影测地方时”高于学生发展潜力。因此,对于低于学生发展认知的,可以大胆删减;对于高于学生认知的,可以先前铺垫一些原理和知识,如“利用杆影测地方时”的活动,可在实验前讲解利用杆影测经度的原理,并且把这个实验放置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总之,实践性地理活动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教学价值高,教师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合理设计、精选器材,更要合理弥补教材实践活动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发挥“实践”活动教学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