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魏义山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哲学躲不过、绕不开的问题,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对人的本质作出了重要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这三种规定性呈现出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逐渐完善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论述
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做的经典阐述,这一阐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关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命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劳动使人和动物相区别,并赋予自身以自觉性;自由劳动在其历史向度上表现为自由时间,在目的性上表现为非强制性。
综上,建议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检查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依从性,而且还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一)劳动的自觉性
人类劳动的自觉性主要是指这种劳动区别于动物的自发劳动,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变世界的活动。这种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使人与动物相脱离。
首先,劳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产生。实践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人类通过劳动逐渐从猿人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使人的身体形态逐渐适应自然,使人们的“手”更加的灵活,使人的身体形态更加地适合生活,劳动起着进化中介的作用。随之,劳动使人们之间交往更加便捷。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创造品,是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以及对交往的需要产生的。另外,劳动促进了大脑发育,通过活动内化为人的认识结构和图式,此时人的认识能力与智力便得到了发展。
其次,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3]这就决定了人的劳动具有了自觉的性质。当今社会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二者的比重呈现出变小的趋势。这种趋势为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人类共同的家园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便使人和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更好地服务社会。一切事物都遵循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原则,动物也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演化,但是它们的这种演化是无意识的,是纯粹的生理反映逼迫其作出的选择,在行为上缺乏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分离,使人与动物之间形成本质区别,
(二)何为自由的劳动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9]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明确表述。可以说人的这一本质界定是前两个本质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本质特征的深刻反映。
首先,从历史发展性理解人的本质。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发展变化状态的,促进者一切变革的主体便是“现实的人”。“发展不断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8]现代的人是在继承过去的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在的人也将会是成为未来的人的前提。因此,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还应该看到生活在各个历史时空中的人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从抽象性转为社会性,从孤立性转为社会性,从静止转化为运动。
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理解马克思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曾经有哲学家指出了人的社会性。比如:苏格拉底曾说“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社会动物。”这些思想家都指出了人的社会性,但不能说他们把握了现实的人的本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其本质随之发生着变化,但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的本质又呈现着具体的现实性。在此观点基础上才能把人的本质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地把握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本质。
其次,自由的劳动表现为人的选择的非强制性或者旧式分工的消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做了精彩的表述:“任何人没有特殊的活动部门,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6]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兴趣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不受异己力量的压迫。这种劳动与异化的劳动相对立。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发生了异化,自由的劳动就是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异化的劳动进行扬弃,扬弃的过程同时是自由劳动实现的过程,是逐步实现主体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是人走向自身复归的过程,是人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
上半年,山西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995.06亿元,同比增长25.78%。7月27日,省旅发委发布《上半年山西省旅游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上半年我省旅游行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开发、引领旅游业态创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全力塑造品牌形象、营造安全有序旅游市场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上面已经阐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界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从人的具体社会本质来界定的。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把握,主要是要把握好人的社会性。
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人的存在,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对象性存在物,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始终保持着对外界对象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最基本的需要是满足其生存下去的需要,即物质生产资料。为了满足自身的这种需要,人要进行积极的活动,以从外界获得生存资料,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割裂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那么人的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人将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其次,是人的交往的需要。在生存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人保持着对物质生产资料需要的同时,也迫切地渴望交往。基于此,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分工的发展,其他政治、经济等的交往关系出现并得到了发展。人的需要是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交往的中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人的需要产生。人的需要作用于人的意识,使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人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具和社会关系,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人又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首先,自由的劳动首先表现为对自由时间的占有。这种占有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占有的相对性源于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中,这种占有都是不完全的。马克思把人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其中“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这种自然必然性与物质生产相联系,使得创造人类物质生存基础的劳动持续存在。需要表明的是,这种劳动是一种全新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主体是具有创造性的联合生产者,这种劳动本身由劳动者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调节,体现人的创造性本质,它“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5]另一方面,这种占有的绝对性表现为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对抗的瓦解:劳动时间、自由时间不仅仅属于一部分劳动者、非劳动者而是属于全体,部分分散的劳动者从事所有人生存物质基础的生产,为物质生产由联合起来的所有人共同参与所代替。占有的绝对性还表现在人在自由时间里选择的绝对自由,这也是自由劳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
(一)需要是人的内在根据和存在方式
人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生物,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述是针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人的社会性。同时,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受不同生产关系的影响,又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对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进一步补充。
(二)人的需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人们对于人的需要的理解看似更加强调的是人,是人的目的、动机与意识,往往会忽视社会条件对于人的需要的制约性。“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0]首先,人的需要是有界限的。人的需要是受着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的需要的程度。在生产力发展较低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有除物质之外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需要。其次,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他们的需要是有差距的,乞丐和首富的需要是截然不同的,首富的需要明显高于多于乞丐的需要。最后,人的需要的多样化受人的社会交往的制约,交往的范围越大,人的需要的形式就越多样。
在儿科关注最多的是睡眠呼吸疾病,在儿童睡眠障碍中占7%~10%,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为2%,常于睡眠时因严重的打鼾、憋气、呼吸暂停产生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由此可导致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轻者可造成精神不集中,智力发育落后,影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重者可造成儿童睡眠时突然死亡。肥胖、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易患睡眠呼吸疾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睡眠障碍常被忽视,往往迁延数年。
(三)人的需要具有能动性
人的需要的产生和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需要得以产生是因为人意识到了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人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是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影响的。人的需要一经产生,人们便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过程就是人的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人的需要满足离不开人的劳动,劳动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但它不仅仅有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它本身也将是人自身的需求,这一点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一个规定性中已经做过阐述。
我认为,在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指向理解,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指向理解的阅读教学课堂呢?
参考文献:
[1][2][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19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4][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9-51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9.
[10]王峰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与人的自由——《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观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11]李丹梦,李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现实意义[J].知与行,2018(6):40-44.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0-0206-02
作者简介: 魏义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