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家张胜友谈WTO,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胜友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千年,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仍以相当大的幅度向前推进,但出版业的改革却相当滞后,中国的出版业还基本处于国家专有、行业垄断、政策保护状态。加入WTO, 全方位的向市场化转轨就成了我们倍感紧迫的一个问题。
必须突破体制的束缚
记者:当你八十年代中后期还是以记者、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发表文章和作品时,我曾读到过你的《世界大串连》《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因为你一直比较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长期在追踪改革开放的发展走势,因而被一些媒体称为“改革作家”。正是由于你对政治经济题材的关注和敏感,使你从一个记者、作家的角色转换成一位出版家。去年《出版广角》根据你在出版界改革方面的成绩,把你列为全国出版界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因此,我们很想听一听中国加入WTO 之后你对出版界的一些看法和新的改革理念。
张胜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的政治、经济都将随之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当我国经济逐步汇入世界经济主潮,国外的出版集团迅速向中国图书市场渗透,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是无法回避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同时安徽凤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动,这是对中国传统的旧有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经济模式的一种告别。第二阶段是小平同志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我们改革成败的标准。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加入WTO。 这是中国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改革成果之后向世界接轨,也是认可世界经贸的游戏规则,而且用这种规则来规范我们。加入WTO,是迈进门槛,人们对加入WTO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还不太明白。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将会明确起来。从理论上来说,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WTO目前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成为世界经济的“联合国”。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从一个农业大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和现代化强国,不能不加入主潮,不可能永远游离在它之外。我国为此经历了十几年马拉松式的长跑,现在是临门一脚。实际上所有的中国人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我作为一个出版从业人员当然不可能不去思考这个新的形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压力和新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记者:你能否着重谈一下加入WTO将会对我们的新闻、 出版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业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有些什么措施?将有哪些战略调整?
张胜友:这要从我国的现状谈起。我国历来把新闻、出版作为意识形态来管理,而现在我们也没有消弱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但随着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开始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管理,这就不仅有意识形态属性,还兼具了商品的属性。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实际上已经开始为加入WTO做了前期的准备。比如出版业,改革20 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但另一方面图书市场又处于管理不到位、竞争无序的状态。这种问题还是由于改革并没有从体制上有大的突破。图书市场的管理还停留在行政管理上,还很不完善。因此疯狂的盗版、不惜血本的价格大战、灾难性的重复出版屡禁不止。我们作为一家国营出版社,面对这种局面无能为力。虽然国家下了大力气打击盗版,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从深层思考,其根源还是在体制上。
现在图书市场被称为朝阳产业,是因为它涵有比较大的利润。现在还是国家管理,行业垄断,政策保护。而实际上已有一大批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图书出版从业人员从事图书出版工作,他们的生存依靠盗版,大量地盗版。尤其是从1998年起,图书市场出现了萎缩。从整体上看,我国出版业非市场化行为因素很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全国图书销售总额中,受国家政策保护的教材、教辅就占了近2/3。同时,二渠道书商又在迅猛崛起,抢占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垄断了图书市场(这里指的是,除教材、教辅以外,出版社与书商都共同参与竞争的占出版总量1/3强的自由市场)。出版社认为,自己同书商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出版社要按规定给作者支付稿酬,给国家缴税,在正规印刷厂印刷,成本相对较高;而不法书商,尤其是盗版图书,除了支付极低的印刷费外,几乎省掉了所有其它费用,因此,他们可以低折扣冲击图书市场。反过来,个体书商也有他们的抱怨:出版社处于国家保护、行业垄断,占有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优势,而他们只能悄悄地从事地下活动。出版社与书商均感到竞争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又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我认为,导致图书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盗版猖獗、买卖书号屡禁不止,其根源还是在体制上。
面对这种形势,出版业必须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我认为,应该解决三个层面上的问题。首先是体制突破的问题,出版业必须产业化,使出版社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按照企业规律进行运作: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待时机成熟,出版社应该由审批制走向登记制,使出版体制真正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是理顺各种图书业关系,实行出版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对图书市场进行规范化的法制管理,改变无序竞争局面,构建一个公平、公开、有序的图书业竞争环境;再者,出版社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完善应加大力度,扩大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主动出击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只要解决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我国出版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国外出版商参与我们的竞争不是坏事
记者:国外的图书是否会大规模“入侵”国内市场?就现行体制下的国内图书市场有能力迎接竞争吗?
张胜友:我们国家认为我们是一个出版大国,而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一年在世界的图书销售总量是我们全国500 多家出版图书销售量的三倍。
在我们的图书中有60%为“教辅”读物。就如家电市场一样,当时日本的各种家电品牌如洪水猛兽冲进中国市场,也正是由于国外家电的冲击,十几年后我们自己的品牌出来了,有能力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而且开始把日本的品牌赶出中国市场了。
记者:出版业与其它的工业是有所不同的,它的特殊性在哪里?
张胜友:当然有不可类比的地方。我们国家对文化、图书市场会给予相关的政策。首先我们国家是不会允许西方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东西涌进来,这是无庸置疑的。其次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历史,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又很难被外来文化所取代。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我们要谈它的优势和弱势。从我们国情来看,我们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和规范。我们国营出版业的生存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图书出版的正确导向,又要保证文化、文学品位,保证社会效益。面对加入WTO,我们不是无所措手足,而是怎么认识目前的优势和弱势, 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前景,同时制定出相关对策,是会有成效的。就怕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思改革,最后被淘汰出局。
把个体书商的经营机制引入到国营出版社来
记者:国营出版社一边享受着国家政策的优厚待遇,一边在与个体书商的竞争中叫苦不迭,难道国营出版社真的力不从心?
张胜友:我倒是有一种理念,就是要把个体书商的经营机制引入到我们国营出版社来。就好比国营菜场门口,摆着一些私营菜贩的摊位。在市场竞争中,国营店不改革永远也卖不过私营摊。不改革国营就竞争不过私营。
从国家税收的角度看,烟、酒利润是最高的,图书的利润也很高。图书也有商品属性,我们要为国家上交利税,就要学会经营,学会赚钱,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出版社本身就是最大最有实力的堂堂正正的“国”字号书商。中国有10多亿人,只有28家专业文艺出版社,加上有长篇小说出版权的总共才45家。我们有许多优势,有能力搞活图书经营。我们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要引进个体书商灵活的经营方式,同时又要过滤掉他们违法乱纪的经营手段,个体书商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是我们的同行,他们的优长之处,我们也要学习。
“文化工人”:文化企业的新理念
记者:在任何一场改革中,人的问题是最难的问题,你在这个环节上应该说是顺利的,你们出版社员工戏称自己为“文化工人”,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张胜友:作家出版社的改革,颇似1978年至1979年之交发生在我国农村的那场改革。把土地经营权还给农民,激发了蕴含在农民身上的巨大的活力。把资源和市场、权利和责任一起交到编辑出版发行人员手上,杠杆找到了支撑点,能量得以超常释放,优胜劣汰多营多得,不劳不得。
人民是改革的动力而不是阻力,是改革的主体而不是附庸。改革就是要发动群众,调动生产积极性,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创造力。改革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改革有一个阵痛过程,要铲除积弊,必须动员大家一起努力,风险共担,奋勇向前。我们社的编辑称自己为“文化工人”,这是文化企业中新的理念造就的。说明,大家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开始,这个词只是一种戏称,现在则有很实在的内容。因为,大家在改革中得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光明前途,所以就产生了新理念。
我同意张胜友的观点: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评价一场改革的进程,乃至评价一个领导者的业绩,标准就是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最近江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的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