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民营经济如何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民营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孟复
吴敬琏
王小兰
郭广昌
嘉宾:
黄孟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王小兰 北京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
郭广昌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栏目主持:晁毓山
1 民营经济贡献巨大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话的主题是“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吴老师,您是我国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市场经济论”和“整体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您对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评价?
吴敬琏: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举世公认的,也是中国历史上近300年来最辉煌的一个阶段。靠的是什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经营战略,它充分发挥了我国资源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发挥了我们人口众多、拥有成本低廉而素质又比较好的劳动力的优势。这个比较优势在过去的体制下,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相反却成了一个包袱,是改革开放使其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是我们过去20多年来经济能够取得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中国经济现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个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来说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困难,中国经济的辉煌可能就会成为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克服所面临的困难,那么中国经济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经济就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向前发展,可以说真正的中华腾飞就有望了。
主持人:黄主席,您是如何看待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
黄孟复: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对接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特点是市场经济。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坚持社会主义但要实行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虽然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但是一路走过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对接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境外资本进入。外资进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外资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方式及一系列新的信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我认为,外资的作用不小。但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应该是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国民营经济是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最主要力量。
2 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主持人:吴老师,您刚才好像欲言又止,说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详细谈谈您的观点吗,都包括哪些挑战?
吴敬琏:刚才我讲了,目前我国经济之所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我们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经营模式或者说经济增长方式所开发的比较优势是浅层比较优势,其存在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壮大,越来越凸显出来。
首先是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因为这一经营模式虽然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这些资源投入对环境损害极大。所以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受到的限制越来越严重,环境恶化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如果扣除环境的损失,我们经济发展的成绩就要打折扣。
其次是不可再生资源损失严重,以至于近年来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源投入。
第三,低价的、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消失。前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蔡坊教授提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在我国临近或者出现。刘易斯是美国著名的黑人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认为工业进程就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如果大规模转移的人口大幅度减少,这种情况就叫刘易斯拐点。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蔡坊教授这个观点不正确,理由是现在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应该转移但并没有转移出来,但他们也承认,转移不出来的原因是这部分群体不适宜城市的工商业或者文化水平太低。虽然蔡坊教授的观点存在争论,但劳动力无限供给这种状况的确正在我国发生着改变,近两年东部发达省份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例证。
第四是全面执行WTO规则带来的挑战。现在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期满,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已连成一片,中国企业要与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另外,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遭遇的投诉、倾销审查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峻。
主持人:吴老师,据悉政府的一些产业政策也在进行调整,政策的调整对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一种挑战。
吴敬琏:是的,政府的一些产业政策正在进行调整或者将要进行调整,产业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加大企业的压力。
首先比较明显的就是汇率。政府为了支持企业出口,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时,让人民币一直保持低汇率状态。到了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外汇存储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加大。近期,由于多种原因,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频率在降低,已允许浮动幅度放大,甚至完全放开,从2006年开始这一过程好像在加速。
其次是资源价格改革。资源价格就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说的要素价格。目前在我国,要素价格没有市场化,并且采取了低价政策,这是从计划经济以来一直延用的政策,这一政策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这与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建立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自由形成的价格制度在资源配置中必须起基础性作用。
3 挑战也是机遇
主持人:樊所长,您同意吴老师的观点吗?
樊纲:吴老师讲的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我都同意,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现在我国确实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的问题,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难以逾越这一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还不是天天在街上戴口罩,现在日本空气清新的很。最近美国不是在替自己辩护吗,说排放量增大的理由是由于经济的增长。污染是个大问题,污染是不是与经济增长成比例这需要分析。如果我国环境污染速度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就说明我们的环境污染情况确实存在问题。
再说资源,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的利用率太低。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资源,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常的。我国城市化建设刚刚开始,要盖很多很多的高楼大厦,建很多很多的机场、公路,当然需要很多很多的钢材、水泥,用很多很多的资源,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约束不是发展的障碍,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资源稀缺国家,而且现在经济学论证认为只有资源稀缺的国家才是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国家、才是技术进步快的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还以日本为例,如果我国资源稀缺,日本就更没有资源,但这并没有构成日本经济不增长的理由。我国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成本比别人高导致竞争乏力,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内功,包括改革资源分配制度、完善资源利用技术等,提高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我们的企业才能在世界上有更大的竞争力,从而不被资源稀缺所限制。资源稀缺本身是正常现象,不能因为资源稀缺就不发展经济。
当然,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挑战,但是是正常挑战。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面对正常的挑战,不能因为资源的稀缺和环境的污染而不去发展。
主持人:樊所长,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企业还很弱小,大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您好像不同意这种观点,是这样吗?
樊纲:我们通常拿印度的企业和国内企业作比较:印度有很多国际知名大企业,如印度的制药、汽车、钢铁行业在国际上都是一流的,印度的软件、IT技术领先于我们,印度的企业家国际比水平很高等。其实不能这样横向比,要跟企业的发展历史纵向比。印度最大的企业Tata集团已经有130年的历史,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多数是1992年以后诞生的,只有15年的历史,两者是不具备可比性的。要看到15年来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印度快,我们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
关于国际营销,印度确实比我们有优势,印度的法律体系是英美体系,所以印度天生对国际市场就比我们了解,而我们第一代企业家不是在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和世界市场化的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当然具有局限性,但我相信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原因是我们许多企业家正在接受MBA、EMBA的培训,企业家的孩子们正从哈佛毕业回国效力。
4 找准发展定位最重要
主持人:刚才是两位“大家”的宏观分析,现在我们换个“口味”,听听企业家的观点。郭总,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您认为在新时期,民营经济应如何发展?
郭广昌:以前民营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商业嗅觉比较好,二是肯吃苦、低成本,浙江的民营企业在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因此成就了浙江经济的高发展。但是这两年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社会现实的变化及党和政府治理国家政策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模式。
民营企业要有精确的发展定位。在浙江,可以把所有的民营企业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只作投资,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投资型的企业,复星集团的定位就是作一个投资型企业;另一类就是将自己企业定位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上,一头扎进去,将这个行业做深、做透。
主持人:怎样才能做深、做透?
郭广昌:一是要注重商业模式的突破。美特斯邦威集团是一家做服装产品的企业,年销售额达50亿元,但是美特斯邦威没有自己的工厂,却在全国有1000多家的零售店,微笑在曲线的两头,中间的制造完全不做。这是以品牌为龙头,以设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我认为这是很好的突破。
二是注重在新经济发展上的突破。分众传媒的商业模式就是代表,它现在已在美国上市,市值40多亿美元。其实分众传媒的产品没有任何高科技成分,就是在各个宾馆、酒店大堂、写字楼里放一个放映机,播放的内容也是每天让人去更换,而不是统一播放。虽然没有任何高科技的成分,但是分众传媒做得非常成功,原因是其在新经济发展上实现了突破。
三是注重技术突破,因为商业模式的突破离不开技术突破。在技术方面,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在应用,是以低端劳动力、低成本来创造利润,现在我们要转向运用高端劳动力、低成本来创造利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我国的研发和设计人员,相对国外来说很便宜。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升技术,使我们的产业链从低端走向高端,这也是我们很多企业成功的经验。
主持人:王总,您也是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并长期从事民营经济的研究。许多人认为,民营企业要求的平等待遇目前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且许多解决方案原本已写进法律,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一纸空文,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王小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出台之后,许多民营企业家欢欣鼓舞,认为我们终于可以跟国有企业平起平坐了。
我认为,如果民营企业家把能参与垄断行业的竞争看成是给了民营企业一个去分享垄断行业利润机会的话,那么民营企业肯定死定了。民营企业作为垄断体制外的企业参与到垄断体制内企业行业的竞争中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市场体制的建设、推动垄断行业市场规则的建设。换句话说,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不是靠官商勾结,占一点便宜,分一点利润,而是作为体制外的一支力量,去冲破过去的体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制造竞争条件。像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都是体制内的企业,无论它们再怎么分类,也不能带来竞争的条件。
只有民营企业作为体制外的企业进入到垄断行业,才能参与这个规则的建设,推动这个领域里规则的建设,这才是我们体会到的“非公经济36条”真正的初衷。
黄孟复:现阶段,的确存在许多对民营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三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国有企业享受利润不上交。这些待遇民营企业都没有享受。当时国营企业利改税时,民营企业也利改税,同样交33%的所得税,但民营企业有利润分红,而国有企业没有利润分红,因此民营企业一直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但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
5 完善法制环境
主持人: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王总,您认为政府和企业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表现如何?
王小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能否顺利实施的重大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说解决得不好。
我认为,过去的一年,许多企业家的感觉应该是有喜有忧,喜的是各地都增加了科技投入,都有钱了,忧的是不知道钱怎么花。现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在建设中阻力非常大,有些人认为企业不行,不能当主体,这个问题要想统一认识,需要在更多层面、更高方面做一些体制上的探索工作,慢慢摸索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吴敬琏:有两个问题现在需要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市场机制建设问题,特别是建设市场金融制度问题。从各地的情况看,金融系统的薄弱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创新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发展还是很慢。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改革不彻底。相比较而言,凡是风险投资进入比较多、工作比较好,私募基金进入比较多、工作比较好的,企业发展就非常快。
二是法制问题。要建设法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包括立法、执法两个方面。立法近几年虽然有些进展,但总体还是太慢。《物权法》是一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竟然有这么多曲折,叫人难以想象。虽然有消息说今年3月有望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但是前几天听有关人士讲,最后的审议稿要把一些重要条款删掉,原因是为了避免争论。执法比立法存在的问题更多,像司法地方化、行政执法任意性等。当然,这些问题不一定非要彻底解决,但我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好的气氛,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主持人:黄主席,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包括挑战和取得的成绩,这里面都能看到政府的影子。现在有一种提法,就是弱势政府和强势政府,您认为强势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是利还是弊?
黄孟复:强势政府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我认为目前是优点,可能以后会成为弱点。强势政府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或者某一发展阶段是必须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支持,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中国民营经济也不会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理解就是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发展市场经济,这种调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完全一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加强党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可能比一般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要强、影响更大。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府对经济干预比西方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多,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表现。如果我国经济发展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完全可以依靠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实现,主要由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来掌控时,我国经济发展就会迎来另一个崭新的阶段。
标签:民营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吴敬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