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导向的课堂,警惕教师主体性的衰退_主体性论文

以学生为导向的课堂,警惕教师主体性的衰退_主体性论文

生本课堂,警惕教师主体性的沦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课堂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次教研活动,上的是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但教师支吾半晌,语焉不详。评析时,这位老师说:“我也听出这个孩子的错误,但我又不敢说他不对,怕影响他的积极性,想帮他转换下,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词儿。”她接着说:“大家要是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大伙议论开了,纷纷支招,说如何如何点评比较恰当。

这个并不是个案,在很多公开课中,教师总是笑容可掬,期望学生的回答一击即中,个个精彩。一碰到错误的答案,常常面露愁容,要么不置可否,要么劳心费神地粉饰一番,可就是不愿面对现实,道出真相。原因是,现在都讲生本课堂,学生不好随便开罪呀!

显然,这是对生本课堂理念的严重曲解。生本课堂的提出,打破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本本、师本教育,恢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对过去教师的话语霸权、学生主体性遭钳制现象的反拨,是教学上的一大进步。但在教学中,因为理解上的非此即彼,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了,导致教师成了课堂的附庸、学生的尾巴,教师主体性遭遇沦陷。

一、教师不评:学生走向自我的蒙蔽

这种现象在文本解读时,常常发生。生本课堂,打破过去的本本中心,学生不必唯书是从。我们也鼓励学生发扬其自主意识,提倡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这样一来,倒是解开了学生的思维枷锁,天马行空,众说纷纭。对于学生那些是是非非的解读,有的老师出于对生本的遵从,脸上始终挂满微笑,对一切答案皆唯唯称是,这也好,那也对。实在不靠谱的,也常言不由衷地说:你说的真有意思。教师做老好人,不断是非,不评好坏,不得罪人,弄得上下一团和气,满堂皆大欢喜。看似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实际上,因为教师自己本身的自主性缺席,不敢说,不敢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只限于原来经验上的重复,甚至因为没有很好地倾听文本,深入思考,发言越发随意和盲目,反而影响了其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也因教师对这些众说纷坛的答案未做甄别评判,众多信息纷至沓来,似是而非,良莠不齐,对于学生思考接收,太过凌乱。教师主体不彰,不评不判,对学生思维发展实在是一种遮蔽。

二、教师不导:教学航向失去指南

教学是一种有很强预设性和有限度生成的师生对话行为。课堂走向何处,有一定的预期。有限的时间,达成规定的目标,这本是教学的伦理之道、应有之义。但生本理念之下,有的老师,高挂“顺学而教”旗帜,放弃教师的“控制”行为,力图呈现一种开放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课堂,根据学生出现的思维倾向、质疑的问题相机展开对话。特别是在一些质疑问难的课堂,学生A提出甲问题,老师就调转火力;学生B提出乙问题,老师又紧随其后;学生C提出丙问题,老师又全力以赴。学生指向哪,老师走向哪,课堂充满随意性。宝贵的教学时间,在一些无关宏旨的问题上、在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上大费周章。还有一种情况,当学生的解读出现一些无谓的纷争时,教师不是搁置这些干扰,而是劲头十足地把球踢还给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一来二去,教学行为离课堂目标越行越远了。这些看似尊重了学情,尊重了学生,实际上都是老师对自己主体性的放弃,是自己身不由己的无能与无力。没有主体的自信自觉,对他人就只能是遵从、盲从了。教师丧失主体性,归根到底又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伤害。

三、教师不讲:教师讲解正成为“昨日之声”

教师话语霸权现象已招批评。生本课堂大行其道的当下,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有的老师反应过度,有如惊弓之鸟,提到讲解,就有草木皆兵之虞。老师讲得再好,那都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讲得再不济,也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这叫宁要学生的草,也不要老师的苗。有的学校甚至还限定老师讲授时间,规定不得超过10分钟20分钟云云。碰到难题,老师用尽浑身解数地启发之,学生不懂再启之,再不懂再启之,结果老师越启学生越不发,本来一个只需要老师三五句话告诉学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就是不敢,担心被扣上灌输的帽子,哪怕如此高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也在所不惜了。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要抑制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通过高扬教师的主体性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在一般情况下是沉睡着的,成熟的主体性有一种自觉,但是自发的主体性并不自觉。学生的思维结构都有一定程度的自足性,也就是封闭性,不是随意就能动荡、开放起来的。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以强势的主体性去激励。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一定的强势,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可能轻易开放。越是深层的心灵结构越是带封闭的性质,也就越需要教师的主体强势去启动。”所以“课堂上,教师主体性的强度、深度和开放度,包括启发学生主体兴奋的即兴度,决定了课堂对话的水准”,决定了学生主体性伸展态势。要彰显自身的主体性,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好四个角色:

1.设计者,善于规划课堂

当下倡导师生平等,所谓的平等应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而非学识智力上的平等。在学识上、准备上,教师相对优于学生,这是题中之意。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教师应是课堂的责任人,作为比学生层次更高的主体,教师有责任去预设课堂,去设置对话话题,引导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尤其警惕那种无责任、不作为地顺学而教,以学情千变万化为借口,放弃充分的预设,企图以不变应万变,以临场应变的态度面对课堂。这种盲目自信的做法,实在是对自身的主体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一种无知自大的表现。

具有正确的主体性意识的老师,知道课堂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体现出教师意志,同时规划课堂的基准不是自己想当然的,而是以学情为依据的。是在上课之前,自己先打前站,经历过学生即将经历的艰险,评估出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知道哪里是学生的认知难点,从而预设台阶;知道哪里是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学生定向开放地解读;知道哪里是学生认知的盲点,指引学生达成思维高一层次的深化。

2.引导者,懂得掌舵教学

教师的主体性不仅要求老师要有规划课堂的能力,还要有掌舵课堂的执行力。如果课堂是一艘船,教师就是船长。每个老师心中应有明确的指南,对船开向何处要有很清醒的认识。当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思维的表层,一直是表面的滑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挑战自己本初的认知图式,向思维更深一层次迈进。

比如学习《彩色的翅膀》,“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从这一段中学生很容易感悟到战士们的自豪和喜悦。如果仅停留于此,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增值,老师的作用也得不到任何体现,因为这是学生一读便知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是,发学生未发之覆,从而引导他们潜心涵泳,得其三味。

“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这一处,连续用了三个叠词,去掉后,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些叠词?

一读一品再稍加引导,学生认识到句子的节奏变慢了,仿佛时间之流停滞了,这种生命的奇迹,这一令人自豪的时刻,他们想永久地定格住。在战士们心中,这个西瓜不仅仅是代表一个西瓜,而是孕育出的信心与希望——这个不适合生命成长的地方,必将成为生命盎然之处,这是建设者的信心与决心。

这样教学,既是彰显了教师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深处;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使自己封闭的知识结构发生动荡和调节,从而提升了思维层次。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引导者,当学生在解读时出现歪曲时,教师则要及时将其从旁门引到正途;当出现一些无谓的纷争时,则要懂得“见风使舵”,绕道前行,节省时间,驶向目标。

3.评判者,明确评判尺度

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回答难免有所不同。作为老师,学生说得好则要表扬,说得不对不好,则要提出改过,不能因为说尊重学生就不敢评判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心存仁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对学生进行鼓励,但绝不因此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好或不对,充耳不闻或粉饰太平,而是“是其是,非其非,好其好,坏其坏”,给学习中的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评判尺度,便于孩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比如在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一生朗读,读得快慢适度、节奏有致、落落大方,贾老师很真诚地说:“你读得太好啦,300个里面才出一个,大家学着他这样,自己读一读。”因为有了这样的参照和老师评判的尺度,后面朗读的学生,在节奏和声调上把握得就比较到位。另一处课文朗读时,一个女生一张嘴就有点拖音,贾老师立刻止住说:“不要这样读,拖腔拿调的,要这样读——”说着,示范读了一遍,学生就很快地纠正过来。对于一个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孩子,教师明确的评判尺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形塑作用。

在对一些文本内容价值进行解读过程中,当课堂上众说纷纭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时,教师应及时评判和引导,不能心安理得地充当学生任意性的尾巴,不断是非,不辨好坏,从而导致学生发言的盲目与随意性被放大,甚至紊乱其价值取向。

4.讲解者,要有专业自信

由于学生认知经验的局限,一些知识完全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之外,这时候,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发现这一学情,大胆讲解。贾老师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黑板上写着四个词语——“推荐、融洽、楷模、窗棂”,前面三个,让学生自己揣摩意思,讲到“窗棂”时,老师直接在黑板上画起了窗棂的简笔画,一边画一边说:“这个窗棂,现在不大看得见,农村里面,把窗户用木条隔成图案,这种木条就是窗棂。”这个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贾老师对学情的准确评估:窗棂学生没有见过,多问也无济于事;再者纵是说出个端倪来,学生也无法表达清楚。自己在黑板上画一画,不是一切都一目了然了吗?学生可以理解的词语就放手给学生,学生无法理解的就果断出手,由此可见老师其强烈的专业自觉性。教师的讲授,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清晰地、印象深刻地学到传统常识。讲解,在这里不是灌输,而是符合学情的较佳教学方式。只要充分评估了学情,教师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专业自觉和自信。

生本课堂当下已渐入人心,一节课是否符合生本课堂理念,看的不是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话语的分配权,并非学生多表现、多发言、老师少说话,少作为就是生本课堂了。衡量的标准,应是教师是否在正确评估了学情的基础上,以自身优势的主体性或隐或显地去诱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性,达成学生思维的深层同化和调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主体性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不应该遭抑制而沦陷,而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彰显。

标签:;  ;  ;  

以学生为导向的课堂,警惕教师主体性的衰退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