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中医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3000
摘要:全麻苏醒期躁动被定义为发生在全麻苏醒期的一种急性的精神障碍,是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的行为。目前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18岁)。380个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百分之17.89,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在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镇痛以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经过多方因素分析,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和术中输液以及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0.05。影响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有很多,临床工作者应该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从而降低麻醉苏醒躁动的发生。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
前言:
苏醒期躁动的患者此时内环境和意识以及肌力都处于恢复的阶段,缺乏保护性反射以及自知的能力,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如自行拔出输液通道和出气管导管等,严重地威胁了患者术后的生命健康问题。目前关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指出,不同的年龄、麻醉的方式以及手术类型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都存在差异[1]。因此本研究将应用Logistic多种因素回归分析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在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6 ~2017年6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3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 > 18 岁;② 性别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患者均为全麻气管插管;③分别行普外科、妇科手术、胸外科、骨科手术等手术;④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同时排除听力障碍、沟通障碍、术前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器质性脑病等患者。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是否发生躁动分为躁动组及非躁动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2]。
1.2方法
1.2.1麻醉躁动评价
在患者麻醉恢复期间(自患者睁眼起至定向力恢复期间),应用Riker镇静-躁动分级表对患者麻醉躁动进行评价,若Riker镇静分级为 1~4级则为安静组,若Riker镇静分级为 5~7 级则为躁动组。
1.2.2资料收集
①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文化程度、AS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是否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②麻醉相关资料:包括麻醉方式、麻醉吸入时间、全麻时间;③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包括普外科、妇科手术、胸外科、骨科手术)、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补液量等;④PACU相关数据:拔管时间、麻醉苏醒的时间(呼之睁眼)、PACU恢复的时间、体温异常等的情况、术后是否疼痛、是否应用其他麻醉拮抗剂、有无导尿管、是否应用肌松拮抗剂[3]。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应用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单因素分析380例患者中共有68例发生麻醉苏醒躁动,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百分之17.89。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ASA分级、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导尿管留置、糖尿病发生率、术中补液量、术后镇痛、术后贫血、手术时间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训一学意义(P < 0.05)。
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术中输液、导尿管留置、术后疼痛等因素是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是麻醉恢复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应用Riker麻醉评分对380例全麻患者进行评分可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89%,结果略高于既往相关报告,这可能有不同病例样本、变量纳入、分析方法等不同有关[5]。
目前关于全麻躁动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不同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同,部分患者意识虽然恢复,但大脑皮层等功能尚未彻底恢复,导致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对影响全麻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ASA 分级、静脉复合麻醉、术中输液、导尿管留置、术后疼痛等因素是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ASA分级越高患者身体状况越差,患者术中越容易发生循环、呼吸及内环境波动,同时ASA分级越高患者对麻醉药物的需求量越大,而大部分麻醉药物会抑制呼吸系统,呼吸抑制又造成麻醉药物相对吸入量不足,导致患者麻醉深度较浅,引起麻醉躁动。周述芝等研究指出,吸入麻醉方式与全身麻醉相比,麻醉躁动发生率明显升高[6]。本研究也证明吸入麻醉是麻醉躁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可能原因为吸入麻醉时药物浓度较大、吸入时间较长,导致大量麻醉药物积聚在大脑中,从而损伤脑神经,引起麻醉躁动。研究认为,补液程度高容易导致患者肺水肿,不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容易导致麻醉躁动发生。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补液量>1000ml的患者麻醉躁动明显升高。导尿管留置会刺激患者尿道神经,导致患者有强烈的解小便欲望,而刺激会进一步影响神经中枢,导致神经中枢兴奋性增加,从而增加躁动的发生。术后疼痛是躁动发生重要因素,疼痛、不舒适等刺激会让患者出现放射性对抗,导致患者麻醉躁动发生。
针对麻醉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可对患者实施如下措施预防麻醉躁动发生:①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常规护理靶向性与针对性不强,仅仅是针对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监护,因此在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上并不理想,患者受并发症所扰,很难对护理服务做出满意评价[7]。这也正是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5%,护理满意度仅为 82.5%的原因。研究组与其相比,不仅并发症发生率低至2.5%,护理满意度更是高达97.5%,远远高于对照组(P < 0.05)。
表1: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结束语:
手术患者易在麻醉复苏期出现呼吸道并发症,临床应为其采取针对性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相关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曹菁.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36)。
[2]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要点探讨[J]. 梅冬雪.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06)。
[3]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120例分析[J]. 杨杰,陈铁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7(02)。
[4]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J].姜丽梅,董丽艳,崔银燕.基层医学论坛. 2015(01)。
[5]230例术后病人麻醉恢复室监测处理的若干问题[J].马红玲,李倩,李寿康.实用护理杂志. 2016(07)。
[6]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120例分析[J]. 杨杰,陈铁军.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7(02)。
[7]PCA的术后病人在麻醉恢复室的监测处理[J]. 米智慧,李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15(06)
论文作者:李文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患者论文; 全麻论文; 术后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手术论文; 导尿管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