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当前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一)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历史考察
效率与公平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其具体表现形态和发展样式是迥然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不发达,工具简单,效率低下,这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只能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共同消费的那种原始粗陋的利益平等。因而,原始社会是一个低效率与原始的、低层次的公平相统一的社会。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力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但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之间的利益也逐渐分化。由于等级特权的存在,广大劳动群众成了社会分化的牺牲者。而恪守等级、遵循特权秩序却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公平的。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由于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但伴随着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和社会财富极大地创造,不公平问题更加突出。资本主义所要求的公平只是机会上的均等,机会均等是市场竞争中经济规则上的公平,力图把各人应得的东西归于各人。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所谓的这种公平只可能是形式上的公平,是少数资产阶级内部的公平,从整个社会看则毫无公平可言。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也是逐步深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试图通过计划经济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因此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效率。这种整齐划一的、无差别的公平,弱化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社会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公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些体现了对效率与公平问题全面把握的正确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认识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指出: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即效率始终处在首位。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运动过程,处于比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未来社会,其根本特征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讲,未来社会的出现本身也不过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中,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此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灭。第三,公平实现的程度将受到效率实现程度的制约。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明确的、科学的。
邓小平用共同富裕的思想把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生产力即效率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其次,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丰富了公平的内涵。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公平离不开效率,因为走向共同富裕,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增长,即生产力的发展。相反,社会主的效率也离不开公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运动的最终动力,表现为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效率就是生产力问题,公平本质上是属于生产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所以我们在注重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地位,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公平的重要性,注重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3.效率与公平是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着眼于人类历史的宏观现象,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相序的层次。恩格斯根据这个观点,把广义的生活资料分为三种: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需要结构的研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从历史唯物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识效率与公平,可以认为,效率与公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内容,集中表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需要取向。
二、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公平是人类亘古追求的价值理想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康德到当代的罗尔斯,从古代中国的荀子、孟子,到近现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多少智者苦心求索社会公平的真谛,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追求社会公平而流血牺牲。“社会主义”这个词刚出现时,就与“社会公平”有不解之缘,法国的《拉罗斯字典》认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于1832年法国人皮埃尔·勒鲁的《百科全书》杂志上使用。把它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的公平合理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集体主义,而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倡导维护人数最多且最贫困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了共产主义公平而美好的图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消除了剥削和压迫,劳动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一种需要。个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并有权享用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列宁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的结局部分,是世世代代关于公平、善良、幸福的幻想的最终体现。基于特有的理念和中国的现实状况,毛泽东把社会公平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价值追求,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完整明确地提出了消灭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消除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权利平等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现实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执政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追求。
(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呼唤社会公平
1.新时期人们社会公平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公平是任何社会的理想。而当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平基本理念更是进一步深入人心。我们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人类社会各个重要领域内空前的、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作为现代化一项重要内容的民主化,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公平的理念同现实社会越来越相适应,成为社会机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现代化对公平有着客观的需要,同样,市场经济对于公平也同样有着客观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公平理念生长的天然温床。显然,公平竞争、机会平等、必不可少的社会合作以及公平对待是一个健全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要求。这些,毫无疑问地使公平的基本理念在民众层面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2.中国社会在获得大幅度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特别是围绕社会公平所产生的问题。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约7%的递增速度增长,经济增长问题得以前所未有的解决。然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问题不会因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就相应迎刃而解,相反却会因为对经济增长的过分关注而被不同程度的忽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曾较普遍,或是因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认识,或是某些人为了追求政绩。因而一度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平问题、生态平衡问题重视不够,社会公平问题就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我国的改革对经济、政治体制的重大变更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要对旧体制中形成的不合理的经济利益格局进行重大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空前变化,随之各种利益或价值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激烈,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各阶层的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对各种利益和价值关系的合理调节和对社会公平的要就日益突出。
三、顺应时代的需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把社会公平作为执政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公平的价值理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每时每刻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从这一立场出发,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毛泽东曾从六个方面论述过公平问题,即主张人民应当具有基本的权利;主张一个国家应具有独立、自主、平等的权利;力主性别平等,妇女解放;主张代际之间的公平;注重大众教育;反对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的公平思想,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公平问题,即:共同富裕;反对封建特权,主张人人平等;按劳分配;主张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
(二)促进社会公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
自从社会主义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共产主义者就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投身社会主义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多样情形的出现,时至今日,我们更有必要将社会公平明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价值追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要解决好发展中的新课题和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前者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要求,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造自然、驾驭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后者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协调,是执政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改革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党在这方面的任务尤其突出。协调社会矛盾和利益,一方面要靠政策和法规,要在政策和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考虑到公平、考虑到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
(三)科学发展观——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着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解决。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即效率的根本起点和归宿;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生产力即效率的极大提高。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在生产力发展即效率提高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保持整个社会的公平利益。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科学公平观的实现。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效率的要求,也是实现结构、质量、效益目标统一的重要前提。在这个公平发展的目标中,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将会得到更加有序、快速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效率与公平结合的产物。环境的恶化,不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一国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必将影响到全球,当代人破坏环境的发展必将影响后代人的发展,这对于其他国家和后代人是不公平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就内在地要求在追求效率、追求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平,注重可持续性。
标签: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