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逻辑学的认知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学论文,中国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中后期,弗雷格在逻辑学中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数学”转向。我们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它的冲击力。目前,逻辑学正在经历另一次重要的转向。
19-20世纪之交,面向数学基础问题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为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进入了知识处理和智能模拟领域。构造逻辑系统描述(高级)认知过程的特征,并利用它们进行知识表达与处理、研制新型软件,这已成为逻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数理逻辑,尤其是图林机理论的发展,启发人们用带外部信息源的计算机来理解人类认知信息的加工过程;这为用心理学实验技术研究人的推理提供了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终于有可能用实验手段来判定:人是否根据某些逻辑规则和模式进行推理,这使得人类第一次有能力运用实验的方法研思维(高级认知过程)的形式与规律,一种新型的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已初见端倪。这一切表明,逻辑学正在经历着所谓的认知转向。
认知转向的目标是:给出知识获取,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展和修正的认知模型与方法。新的研究方向要求采用新的方法。这一方向的工作路线是:(1)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分析,发现实现上述过程的认知模型;(2)利用形式化方法构造描述认知模型的逻辑系统。对高级认知过程的模型和逻辑结构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认识逻辑方向,即在对认识论概念分析和对认识过程直观理解的基础上构造起来的逻辑系统。这类逻辑往往具有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但是它们的直观基础来源于哲学分析,它们构成了当代哲学逻辑与人工智能逻辑的主流。二是心理逻辑方向,主要是指在对人类高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系统。这类理论的立足点是心理学实验结果。我们统称这两类逻辑为认知逻辑。目前居领导地位的逻辑学家及其合作者正有意识地运用哲学、认知心理学和相关学科对人类知识性质的研究结果建立新的逻辑系统。与此同时,一系列尚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急需研究的新领域也在不断涌现。人们在上述方向上已取得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为逻辑学家关注的热点。
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上述研究路线涉及到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决策论、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问题。因此,当代逻辑学研究具有文理综合、跨学科的特点。同时,在当代高科技和社会需求的刺激下,逻辑学研究不再仅仅是一种由纯理论兴趣驱动的活动,它同时具有了强烈的工程应用背景。事实上,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传统地以论文和著作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正是基于上述特点,逻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逻辑学的认知转向展现了它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所述,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展开逻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不仅是逻辑学科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合乎我国当前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进行逻辑学研究。研究人员大多具有很强的计算机科学背景,主要成果集中在人工智能的逻辑方向,有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国逻辑学的发展还是处在“跟踪国际主流,力争有所突破”的水平上。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把握由于逻辑学的认知转向带来的学科发展新机遇,将逻辑学的研究与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建立以逻辑学为核心的跨学科群体,促进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2)将逻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前沿相结合,利用逻辑方法解决社会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为逻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方向。(3)正确地评价逻辑学在当代高科技和法制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确地把握当前逻辑学发展的方向,改变陈旧的偏狭的逻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