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洪江古商城”的成因与价值_洪江古商城论文

湖南“洪江古商城”的成因和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成因论文,价值论文,商城论文,洪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06-0004-05

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就是摒弃封建的自然经济传统而迈向商品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改革开放。

在这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两支主力队伍,北方的“晋商”和南方的“徽商”。

“晋商”的兴起,得益于朱元璋修筑长城,设置九个边关,驻军几百万,晋商把握了为边关驻军供应军需的契机,由朝廷给他们颁发“盐引”作为报偿,于是以盐营商再筹军需,如此往复,壮大了晋商,以至内蒙、北京、东北等北方区域都成为晋商活跃的范围,甚至于更远的俄罗斯,也成其商业领地。尤其是蒙族地区,牧民盼望晋商运来粮食、茶叶、布匹、百货等,又要依靠晋商将他们出产的羊毛、牛皮等畜产品推销出去,大大促进了蒙汉人民的交流与融合,内蒙之所以能留在中国版图之内,晋商应该是有相当功劳的。

徽州早在元末农民起义时,就是朱元璋队伍的活动区域,明朝定都南京后,徽州人就活跃于江淮、江浙广大区域,形成一支庞大的“徽商”队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江南富庶繁盛的赞美,而这富庶繁盛的实现,与徽商的贡献密不可分。

就在晋商、徽商活跃的年代,在我国西南一隅,湖南西部的洪江,地处五溪区域的中心,因其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优势,又恰适重要的发展契机,明初修建皇宫和郑和下西洋,需要大量的木材和桐油,这些都从云贵及湘西各地汇聚洪江;而徽商、晋商以及江西人、贵州人及全国和湖南各地的人士都不顾路途遥远及旅途艰辛,奔向这沅、巫二水交汇的山地城镇——洪江。历经数代经营,使其成为当时大西南的门户、西南第一镇,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的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被称作“湘西明珠”、“小南京”、“小重庆”、“西南大都会”等。

现今洪江城区较完好地保存了古商城的原貌,一幅直观的明清商业市井图。现今存有380余栋明清时期的古老“窨子屋”,还保留有如苏州会馆、四川会馆、常德会馆、永州会馆、徽州会馆部分等,以及北辰宫、炎黄宫门坊等旧址。2002年10月2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考察洪江古商城后作出评鉴:“洪江古商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380多栋明、清古建筑群(当地俗称窨子屋)多按井字形排列,面积30万平方米,规模之大,气势之雄、建筑之奇、保存之好,为国内罕见。各种门窗图案、石雕,工艺精美。古民居建筑设计精巧,特色鲜明,青瓦灰墙,阁楼飞檐,采光、通风科学合理,可称之为我国江南城镇和民居建筑杰出范例。其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以及建筑形态的特点,内部结构与周边山水园林、地形水系关系都构思巧妙,科学合理,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环境。其建筑精湛和表现出来的“三雕”艺术作品及建筑规模,与皖南江浙地区民居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它还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经历500多年风雨的洪江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的明、清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标本。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完整而丰富的古商城之一,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实际上洪江古商城就是“中国古代的深圳”,是保留我国古代改革开放成果的唯一历史遗存。

一、洪江古商城的形成和起因

洪江这个古老地名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洪江古商城的形成却是得益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直接契机则是明初皇宫修建及郑和下西洋。但就洪江本地而言,其成因可归结为“一条生命线”和“两大法宝”。“一条生命线”指古商城沿沅江而下,进洞庭湖入长江直达镇江、上海以至通江达海,此外自洪江溯清水江而上,达贵州镇江、黄平,再改走马帮连结云贵以至缅甸、印度。“两大法宝”指“民族融合”和“四方汇聚”。一条生命线是古商城形成的外部自然条件,两大法宝则是古商城的内在人文因素。

1、一条生命线

长江、沅水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成就了洪江古商城。湘西一词始于民国年间,现在的湘西自治州加上怀化市、邵阳市西部以及黔东南在历史上称“五溪”(雄溪、樠溪、溪、辰溪、酉溪)地区,也就是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的流域。洪江古商城正位于五溪地区的中心,也是当年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因15吨以上的大船只能通航到洪江为止,此上就得改行体积小的苗船。另一个是沅江在洪江古商城境内拐了三个弯,因此使之成为木材集散和水路运输的良港,这些难得的天然条件,使古商城得以滋润壮大。

据《洪江育婴续识》(光绪34年,张祖培撰)所载“按五溪之地,山岭重复,居人之仰给,惟油木是资。故油旺则交易盛,而市业均旺,油衰则交易减,而市业俱衰。”洪江古商城在这条生命线上近五百年来经历了盛衰的过程。

“庆元丰”是民国年间洪江的最大油号,鼎盛时期曾拥有54间窨屋和116间店面,其首创人刘岐山青年时在江西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投靠洪江高灿顺油号的亲戚,从学徒做起,一直做到总管,后独立开创“庆元丰”。抗战初,因“八大油号”冤案,将“庆元丰”毁于一旦。至今在镇远还存有“黔庆之丰”石木建筑一栋,为当地粮库占用,成为湘黔商贸交流的历史实证。镇远桥头曾有一副对联,反映了这条商道的盛景: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

踏破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洪江出产的“洪油”,都是交由麻阳船运往江苏镇江,麻阳船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书中称之为“沅水上的巨无霸”的大型木帆船,驾驶麻阳船的多为苗胞,当年曾传说,汉口地方的一个码头是麻阳人用拳头打出来的,可见当年在这条生命线上谋生之艰辛。

洪江油船到达镇江后,采用当时国际上先进的交易方式——“竞价销售”。曾有英美客商打算直接来洪江收购“洪油”,因考虑湘西匪患太甚,而不敢贸然行动。而麻阳人本身是苗民,沅水两岸大都是同胞兄弟。沅水、长江不仅是洪江商人的生命线,也是这些苗胞、山民们的生命线,故洪江商人的“洪油”、木材很少有丢失或遭抢劫的事件发生。

这条生命线不仅成就了洪江古商城,同时对于湘西和黔东南的开发也是功不可灭的。因油桐、木材都产自黔东南、湘西及绥宁、城步等地的山上,桐树的栽培、木材的砍伐、桐油的初加工都是当地的苗、侗、瑶、汉各族山民的功劳。徽商、江西商人等利用自身的经营贸易优势,收购桐油、木材转销汉口、江浙,又从汉口、江浙等地贩食盐、布匹、百货等运来洪江,然后用苗船转往五溪流域及云贵各地。这条生命线所带来的繁荣,曾被康熙26年王炯《滇行日记》描绘为“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同时也被沈从文在书中称为“湘西的中心。”

2、民族融合

1994年版《洪江市志》,在历史沿革中标注宋元祐五年(1090年)置洪江砦(寨),元初废。寥寥几个字,令人不得要领。明清以前洪江历史如何,情况不得而知。与周边的会同、黔阳二县的县志相比较,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情况清清楚楚,而洪江则不然。

其实,洪江古称“雄溪”。《水经·沅水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樠溪、酉溪、溪、辰溪也。”明清以前,洪江实乃“五溪蛮”的首蛮之地。为苗侗瑶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处。历史上,相传三国时期,此地曾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之一,附近还留有“诸葛井”的遗迹,传说为蜀军所开凿。因苗族无文字,只能以口传历史为据。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还是起义军的朱元璋之一部,曾溯沅水而上,进攻五溪地区。当年驻扎于洪江青山界的“雄溪蛮”苗王曾率部抵抗,苗民发挥苗船灵巧的优势,昼伏夜袭,节节骚扰,使其不得不暂且退兵。苗王为庆祝此次胜利,遂将青山界苗王寨近旁的街道命名为“庆安里”,以示庆祝胜利、祈福平安。至今庆安里街道依然存在,只是久历沧桑,几成危楼。同时在苗王寨的山后,扩建天王庙,以谢天王护佑。值得一提的是“天王庙”为苗民祭祀天王所专有,正如同各地的万寿宫都是江西会馆,各地天后宫都是福建会馆一样。从当年洪江的天王庙的宏大规模可以推想当年洪江“雄溪蛮”的力量之强盛。天王庙自1956年改办中学,今已为洪江二中校址。至民国时期此庙一直为“沱江会馆”馆址,是苗胞聚会商事之所。待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明朝军师刘伯温亲率大部分由江西人、徽州人组成的军队移师洪江,驻军于古商城的中心位置堡子坳。苗王见势不妙,乃率部众逃遁,余众则归顺大明。大明天下既定,刘伯温的军队也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进行残酷镇压,而是让军队在洪江进行“商屯”,从“堡子坳”街道的构成就可看出,北边是“窨子屋”,南边则是木板房的商铺,这些商铺则是“商屯”的证据。归顺后的“雄溪蛮”苗民大多融入洪江的经商队伍,而逃往外地的苗王及族众不久也弃武从商。往返于洪江至贵州的苗船商队,大的商队多达数十艘船只,自犁头嘴沿巫水西岸泊船直到廖家码头,沿沅水南岸自贵州馆码头泊船一直到一甲巷河边,密密麻麻的船只,占据半个江面,真比“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更为壮观。洪江至镇远、洪江至凯里、洪江至云南等经典商路,大多由苗王及族众经营。万历年间,贵州黔东南以吴勉为首的侗苗各部反叛朝廷,波及湖南,雄溪苗民大多因经商而殷实,有家有业,没有参与其事,叛乱最后被明军邓子龙部所平定。

苗王自从离开青山界以后,曾经规模宏大有如城堡似的苗王寨在数百年间逐渐衰败,至清末民初,由大油商刘歧山收买部分苗民院落,改建为“留园”,就是我们今日所见之貌。

据光绪十三年《洪江育婴小识》的“团防补识”所载:“宋元祐五年置洪江砦,募土民团训练为弓弩手,巡检司领之,隶黔阳县。元初废,至元24年,佥事张经上言,宜依旧于沅靖两州沿边诸寨,设立巡检司从之。前明置洪江驿丞,隶会同县,驿有水夫四名。天顺七年(1464年)命湖广、贵州会师讨洪江叛苗,正统景泰年间讨淇腊婆诸苗,置安江双岩缄竹滩堡。成化以后,铜鼓(今锦屏)五开(今开泰)天柱及清水江诸峒苗,出没飘忽。永历由桂林迁武冈时,有其地。国初顺治四年,定南王孔有德克靖州,县境以其时入版,籍裁驿丞。”由此可见,清顺治四年之后,洪江才真正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双岩城遗址位于距洪江十公里的岩门村的沅水对岸。

在洪江古商城,能反映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和事物比比皆是。例如就地名而言,除“庆安里”、“青山界”、“天王庙”等地名之外,还有“鼓楼脚”,鼓楼曾于1934年毁于火灾,今日鼓楼已焚,地名犹存。又如“歌诗坡”,这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对歌谈爱之所,今日对歌之事已无,歌诗坡地名却保留下来,令人产生无穷遐想。

洪江古商城内的地名,号称“七冲八巷九条街”。“冲”是什么?“冲”本是农村地名中所使用的,农村中,两山之间凹向山里的地方叫做“冲”,如“韶山冲”等。然而在古商城的城镇里为什么会出现“冲”呢?有的文章中说,“修在山边的路叫做‘冲’”,其实不然。城市地名有“街、巷、里、弄”等,唯独洪江古商城里有“冲”。可以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看一看光绪十五年(1889年)《洪江街市全境图》,从图上可以发现:自苗民居住地(如青山界、枫木岭、留园等地)或活动场所(如天王庙、歌诗坡等处)通往河边的道路就是“冲”。也就是苗民从事大型活动或出行的重要通道就是这几条“冲”。“打船冲”、“俞家冲”、“塘冲”、“龙船冲”是苗王寨通往大河边的通道;“木樨冲”(现作木粟冲,“木樨”指桂花)、“季家冲”、“牛绹冲”(现作牛头冲,“牛绹”指牵牛的绳索)、“土桥冲”是从少数民族居住地或活动场所通往小河边的通道。“冲”实际上也是少数民族大型活动所使用的穿越汉人居住区的道路。

在这几条“冲”内,汉人建的“窨子屋”,其大门或门前码头,都不能直接正对路面,而是背向苗王寨的,这种建筑样式,实际上是对苗王权威的认可。当苗王率队前往河边祭祀或出兵乘船作战时,走在“冲”内的路人或准备出门的人都要注意回避,以免犯“冲”。现今洪江人对“冲”的含义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正好反映洪江古商城内民族融合的成功实现。

在洪江古商城内反映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除地名外,还有很多的具体事物。如“洪江血粑鸭”,这是一种以糯米和鸭血经蒸熟而后油炸再与鸭肉一起炒制的特色菜肴,唯独洪江有,周围的会同、黔城、安江均无此种吃法,然而在数百里以外的凤凰、吉首也有血粑鸭的菜肴,这说明久远苗民饮食的传统菜肴已为洪江当地汉人所承袭,只不过他们大多已忘却这种民族传承的关系。再如洪江的斗笠、蜡染、银饰加工等无不反映出洪江古商城内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又如“抓痒子”、“收吓”、“爆灯火”的医术以及很多“土方”、“草药”在洪江民间流传,实则是古老的苗医、苗药。

在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中反映这种印记的东西就更多。例如在洪江地方流行的一种少儿军事游戏“打俘虏”就是如此。“打俘虏”游戏是将参加游戏的人分为两队,直到其中一队所有成员全部“被俘”即为失败,另一队则“获胜”。所谓“被俘”就是头部某个部位被对方摸到。双方队员在约定场所范围内展开“对攻”,充分展示自己的弹跳能力,以使其手够着对方的头部,这种蹦跳不仅是体能的锻炼,而且也是技能的训练,游戏中战略战术,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偷袭”、“杀回马枪”等都可得到充分运用。这是当年苗王寨训练少儿军事才能的游戏方法,在少儿社会化过程中有促进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此外,洪江的乞讨者在乞讨时不像别处乞讨者那样叨念“行行好!”,而是说“修阴功”。“修阴功”就是劝人行善积德以利后世,这是与苗民生活习俗相关的,苗民敬奉鬼神、相信来世报应。这种生活习俗一直留传到当地洪江人。洪江人不会随便发誓赌咒,因为发誓赌咒是会有报应的,因而在某种意义说,提高了当地洪江人的诚实程度。

洪江古商城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不胜枚举,这座城镇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一种民族融合的格局。靠后山一带的制高点如青山界、枫木岭、瀑布桥、大湾塘一带多是苗民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自小河边到大河边有河街、边街、米厂街三条街,全是吊脚楼,多为本省湘乡籍、宝庆籍、辰沅籍人士居住,而古镇中间的窨子屋则是徽州民居式样的房屋,多为江西籍、徽州籍的商人所修建。密密麻麻的窨子屋成为拱卫苗王寨的屏障。八九条冲自后山穿过镇内的窨子屋直抵河边码头,一种民族融合格局展现得清晰可见。

青山界是洪江古商城的制高点,苗民有占山而居的传统习惯,一来是出于安全考虑,二来是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旱土是不纳粮的,只对水田征收皇粮。苗民生活在高山,种植玉米、红薯,相对而言较为自由自在。更何况古商城的商业繁荣,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生计,年长日久,民族融合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民族融合的事例比比皆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诏令鲜卑人改汉姓、易胡服,屡见不鲜。然而像洪江这样留下历史遗存的,在国内却是独此一处。

3、四方汇聚

洪江古商城的形成得益于四方汇聚带来的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得益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及四方汇聚是洪江古商城的两大法宝。

洪江地处山地,没有水田,因而也就无人交纳皇粮。因此在古代明清以前,此地从未立过县城,连较大的市镇也未出现过。明朝的几次大型西南征讨,将徽州人、江西人等组成的部队带进这块土地,部队驻扎于此,因无田地实行“农屯”,只好利用该处的水路交通优势进行“商屯”。以此为发端,将全国各地人士引进了这块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的地方,促进了商业繁荣。据光绪十三年(1887年)雕刻的《洪江育婴小识》所载,“江西会馆(万寿宫)原在洪盛码头,康熙十五年移建大河边桅杆坪。洞庭宫(南昌府公所)在大河边,乾隆三年建。徽州会馆(又曰新安馆)合五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苏州府、湖州府),在司门口正街,康熙二十年建;湖州府馆在荷叶街,乾隆四十年建;苏州府馆在龙船冲,乾隆三十六年建;九华宫(青阳县公所)在老街,嘉庆十九年建;琴溪堂(泾县义园)在小河对岸,道光十八年建;贵州会馆(忠烈宫)在桅杆坪,嘉庆二十二年建;福建会馆(天后宫)在岩码头。黄州会馆(福主宫)在大河边,康熙四年建;衡州会馆(寿佛宫)在塘坨正街,道光二十八年建;宝庆会馆(太平宫亦曰武宝馆)在大河边,雍正年建;辰沅会馆(伏波宫)在一甲巷,屡毁于火,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湘乡会馆(龙城宫)在新街;长郡公所在牛头冲,同治七年建;湘阴公屋在土桥冲,咸丰十年建;七属会馆(关圣宫)在大河边;飞山宫(靖州公所)在鳌龙坪,嘉庆十七年建;大佛寺(十馆公所)在大河边,先为僧雅云建。”除该书所列之外,还有诸如四川会馆、浙江会馆、山陕会馆、常德会馆、永州会馆、沱江会馆。洪江古商城会馆之多,几乎涵盖当时国内绝大部分省份和湖南省内所有地区。大凡外乡人一踏上古商城土地,只要找到同乡会馆,就可以“管吃、管住、管找工作”,所花费用可以等日后工作有收入时再行偿还,如实在不能在洪江再干下去时,会馆还可以打发路费助其返乡。当年会馆不仅起到联络同乡作用,还有协同各会馆共同管理城内有关事务,诸如兴办社会事业、维持当地治安等。

很多研究洪江古商城的文章都说洪江是“因水而兴,因水而衰”,其实质是“因商盛而兴,因商痿而衰”,商业的主打项目是“洪油”,又可以说是“因油而兴,因油而衰”。

“洪油”是在苗民土法榨制桐油的方法上,经江西人、徽州人的技术创新,炼制而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曾是国内主打出口产品,因而也给洪江带来滚滚财源。据1933年李昌隆所著《中国桐油贸易概论》一书所载:“镇江之湖南洪油市场,镇江洪油市场又何如乎?查镇江一埠,现为江苏省垣,地濒长江、运河会流之点,沪宁铁路经其地,以是交通极为便利,湖南所产洪油,即藉长江之便,每年货件,由帆船或轮船分批东运(以前均用帆船,现已多改用轮船),以至镇江集中,故洪油客商,均聚于此,以行交易。据调查,运至该埠之洪油,货色甚多牌,牌名各别,属于正牌之牌名,为济昌和、吉盈丰、杨恒昌、恒昌永、徐复隆、永泰牲等六家;属于副牌之牌名,为吉昌祥、庆元丰、杨恒源、刘庆丰、徐荣昌、徐德隆、万泰和、祥泰丰、集丰盈、华年丰、大昌丰等十一家,又因其为分批运来之故,上列各牌货品,均有头、二、三、四帮之别,每帮到后,在镇江开一公盘,平时行号买卖货件,亦以公盘作价,在每帮货未到以前,客家多至上海兜揽生意,如号家肯垫款者,则将来作价,暗中可以较贱焉。”“集中镇江之湖南洪油,其确实数量,无可稽考,惟罄湖南产之二十万桶,除一小部销于他埠外,大半均来此集中,然后分销其它各地。”据《洪江育婴小识》所载,光绪年间向洪江育婴堂捐银款的油号多达二十余家,其中为官方所确认的大油号为张积昌(江西籍)、严恒丰(徽州籍)、高灿顺(江西籍)、方鼎昌(徽州籍)、王恒聚(江西籍)、恒泰隆(籍属待考)、朱致大(徽州籍)。民国初期,油号有所减少,抗日战争爆发后,洪油资金大都集中在徐荣昌、刘同庆、庆元丰、杨恒源、恒庆德、肖恒庆、新昌、永兴隆“八大油号”手中,这全是江西籍的油商了。抗战期间,洪油作为军用物资成为禁运物,国民党湖南省第四区保安司令敲诈勒索油号不成,罗织了“运油资敌”的罪名,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八大油号案”。最后由江西籍国大代表出面,油号方面花了20万元光洋才了结此事。自此,洪油走上了衰败之路。

在洪油兴盛的产销过程中,油桐的种植和榨制,大都依靠黔东南及湘西一带的山民和苗民,而油船的运输则基本是苗民承担,苗民驾驶的“麻阳船”是运输洪油的主力军。可见民族融合在洪油兴盛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古商城兴盛的过程中,大量的土、石工程以及竹木工艺等都融会了少数民族的汗水、心血和技能。当年在黔东南及湘西各地山民曾形容洪江是“卖不掉的东西卖得掉,买不到的东西买得到”的神奇地方,具有极大的魅力。

历史上有黄帝战蚩尤,蚩尤是苗人的祖先,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苗部落自山东、江苏,退到湖北、湖南,以至贵州、云南、中南半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什么唯独能在洪江这块弹丸之地成功实现民族融合呢?不是天命、更不是机运,而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前面已提及商业活动是民族融合的动因,那为什么不在扬州、不在镇江、不在汉口、不在长沙实现民族融合呢?这些地方都有比洪江大得多的商业活动。所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就是洪江地理位置的因素,在长江、沅水这条生命线上,洪江古商城是物资集散的枢纽之地,开拓云贵商路,不仅需要借助少数民族的运输工具,更需借助他们的人际脉络以及沟通方式和开拓技能,他们当之无愧地实现了枢纽之地的集散功能,并在商业活动中,实现了利润和所得的利益,使他们更有了改善自己生活和地位的信心和勇气。居住在洪江的徽商、江西商人及省内各地商人更是将商贸延伸至江浙、两广各地,从而使得西南商路越来越宽广,下江(指长江下游一带)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古商城越来越繁荣,民族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其中并不存在汉族吞并少数民族,也不存在少数民族归附汉族的问题,而是民族融合、共融共存、相互促进、共谋发展,因而使古商城获得历史上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洪江古商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洪江古商城历经了兴起、繁盛直到衰落的全过程。在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中能够完整地演进整个过程的城市还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专家们称其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它就是一块活化石,展现中国古代改革开放的历史。它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唯一历史遗存,其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无可估量的。特别是它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其衰落之根由,对于当代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警醒意义。

洪江古代地处五溪地区中心,是“五溪蛮”的首蛮之地。在五溪及其周边地区的县级地名中,绝大多数都带有武力镇压、战火血腥的含义,这在国内县名中,如此集中地出现,可谓发人深思。如“安化”、“新化”、“怀化”、“新宁”、“绥宁”、“永顺”、“永绥”、“保靖”、“靖”、“武冈”、“镇筸”、“镇远”、“会同”(会同征剿)、“晃”(刀光剑影)、“铜鼓”(战鼓)等,说明什么呢?说明之一,历史上五溪地区的民族反抗、民族斗争最为激烈;说明之二,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该地区的镇压安抚也最为残酷。然而,如今的现实状况是,该地区的民族融合状况是最为成功的,在国内首屈一指。究其原因,决不能归功于镇压,确真正得益于洪江古商城的经历,以商贸为民族融合动因,民族融合又促进商贸及社会的发展。总结此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研究方面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作为可资比较的对象,当年同是朱元璋派出的由江西人组成的军队,在贵州安顺地区实行了农业屯垦政策,不与当地少数民族交往,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现已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尽管是汉人,却被称为“屯堡人”,至今仍保留着明朝当年江西、江淮一带的古代风貌。“屯堡人”因长期封闭、停滞,因而得不到发展。而朱元璋派到洪江的江西人,因无农田可垦,则利用交通之便开展“商屯”,并不排斥少数民族,而是共同发展实现民族融合,从而带来了当地的繁荣兴旺,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得到启发的。

洪江古商城的旅游价值较之凤凰为甚。在古代凤凰是作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军事重镇而存在的,而洪江是融合少数民族的商贸重镇。沈从文当年也曾说过:“洪江是湘西的中心”。现在凤凰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5处,而洪江古商城则有18处之多。其不仅有历史古迹及文物,而且沅江和巫水及两岸山地的自然景观在江南也堪称是秀美无比的。洪江古商城是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但洪江是座小山城,不可能像张家界那样接待大规模的观光旅游团队,但是对于探索性、考察性、研究性的旅游来说,洪江古商城却是绝佳的首选地点。

洪江古商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如今怀化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如何借鉴洪江古商城兴起和形成的经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湖南现在的经济中心长株潭是以对接珠三角为主的。怀化借鉴洪江古商城的一条生命线,研究如何对接长三角、沟通大西南,发挥洪江古商城在当年的作用和地位,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苗医、苗药的发掘和研究就是相当有价值的。怀化现今的交通优势已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条件,像洪江古商城的兴起那样,如何探索内生自身优势,将是其发展的关键。

洪江古商城有着可资借鉴的最好经验之一是洪江人从不排外,任何外地人,不管是经商者、能工巧匠、谋事谋差者,只要一到洪江没有任何外地人的感觉,有的人到八、九十岁了,还是一口道地的家乡口音。洪江当地曾有口头谚语:“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洪江当老板”。任何人到洪江都有发 迹的机会,因此外地人一来洪江就有归属意识,这对于洪江古商城的兴盛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没有人到洪江后又急着回家乡的,甚至到死都要埋在洪江,《洪江育婴小识》一书中所列的洪江义山、义园名录,可见义山、义园之多,也就是绝大部分来洪的外地人都选择死也要死在洪江的决心。这种归属感奠定了洪江古商城的基础,以至于现今几乎很难发现洪江的原住民了,当地人一问祖籍,不是徽州就是江西,不是江西就是浙江、福建,或是宝庆、湘乡,很难找到祖籍是洪江的人。可见在现在这个改革开放年代如何使打工者对于打工地树立归属意识,对于解决春运难题、城市治安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洪江古商城的民间福利机构相当发达,这是其商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好例证。其民间福利机构最有代表性的是育婴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长70米,宽17米,是当年江南最大的育婴堂,可能也是目前国内尚存的唯一古代的民间育婴堂。洪江因系山地,又非县城,福利机构一直由民间操办,从光绪六年一直经营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所历时间在国内也算最长的,所承担的任务项目也属最多,育婴堂分为恻隐堂、育婴堂和保赤堂。恻隐堂负责掩埋无人认领的死尸,因洪江地处沅巫二水交汇之处,每年春天涨洪水,都有从上游漂下来的死尸,恻隐堂专事此事。保赤堂则负责救济穷人。育婴堂所收孤儿之多、历时之长都是别处无可比拟的。更为人称道的是赞助育婴堂几乎成为当时洪江古商城的城内共识,贵州天柱县秀才欧阳钟倾其一生积攒全部交给育婴堂,其死后留下孤儿寡母只好由育婴堂接济。江西抚州张封翁也是将自己大部分储蓄捐给了育婴堂。育婴堂收到所有捐款,哪怕是几百文,都在书中给刻印出来,所有各项开支,也一一明细列出,可以说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公开透明的程度也可为我们今日慈善事业的借鉴。这种民间救助在洪江古商城已形成传统,故当时光绪年间的会同县告示也称“洪江好善人多”。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溪地区发生大饥荒,自贵州、湘西各县涌入洪江的饥民超过洪江城内人口,商会及各会馆进行紧急施救,各处广设粥棚,后来因饥饿死去的人,在洪江就地进行掩埋,因此在洪江西南角有块地方曾有“万人坑”的称呼。

洪江古商城的市镇布局和房屋建筑独具特色,它和当地的自然山水和谐共存。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依山傍水就势而建。或构筑于高坡,或坐落于深巷,或吊悬于河边,通过曲折迥环的青石板路和高低错落的青石码头相连,崩宇宫殿接楼宇,蔚为可观。其城镇布局在前面已提及,它是民族融合的反映,同时也是四方汇聚和谐相处的体现,吊脚楼、木板房、窨子屋彼此辉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窨子屋,其四壁无窗,天顶采光的徽式民居风格,在洪江古商城已发展为商住两用型,既用于居家又可作商用,在适用方面比徽式民居有两项重大改进,一是修建晒楼,不仅可供晾晒衣物,而且还可作眺望、纳凉、种植花草、晒制干菜、晨读、晨练等用途。另一是天井下面的“四水归堂”的水缸在窨子屋内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太平缸”,平时蓄水,如遇火警可作救火之用。一般人家在缸内饲养金鱼并配置假山盆景以点缀室内景观。此外,大部分窨子屋还构建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暗道和暗门,用以紧急情况下逃生或避险,暗道暗门设计之隐秘,除非点拨指明,旁人绝难知晓。现今仍然保存的380多栋窨子屋,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建筑,专家和旅游者都对其赞叹有加。

洪江不仅作为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商城而荣耀,更是作为国内成功实现民族融合的历史例证而倍感光荣。现今洪江人当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骄傲自豪。

标签:;  ;  ;  ;  ;  ;  ;  

湖南“洪江古商城”的成因与价值_洪江古商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