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以郯城县泉源乡小王庄村村庄规划为例,深入分析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农业发展现状,从总体定位、产业引导、特色塑造、配套服务、近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在国家政策背景及山东省回族村落发展诉求下,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小王庄村;文化内涵;特色风貌;生态环境
1 研究背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的规划要求。保护传统村落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成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核心途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回族村落在山东省的分布,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多年来受汉族文化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大部分回族村落民族特色不显,文化特色缺失,村落风貌凌乱,人口外流,发展动力不足,村庄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保护民族特色村庄,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村庄经济发展,改善民居环境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
2 项目概况
小王庄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西南距离郯城县15公里,东北距泉源乡驻地3公里,村庄人口320人,全部为回族。村域耕地面积300余亩,以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内建有一处清真寺,整个村庄围寺而居,村民全部信封伊斯兰教。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教民们聚集在这里,一起庆祝盛大的节日。
图2.1村内清真寺建筑
3 存在问题
3.1 生态本底良好,开发利用不足
小王庄村毗邻马陵山景区,境内拥有大面积山地丘陵,多处水库及河流,风光秀丽,环境宜人。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环境污染较小。良好的生态本底为村庄发展观光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小王庄村依然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经济落后,发展动力不足。
3.2 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特色彰显不足
回族是一个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底蕴的民族,但从小王庄村村落现状发展来看,除了清真寺中传统寺庙风格的讲堂、水房以及阿拉伯式的祈祷大厅建筑保留着回族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与汉族民居毫无区别,民族特色未能彰显,文化认知有待提升。
3.3 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欠佳
村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供水条件一般,管网老旧,污水处理设施缺乏,道路硬化率不高,道路亮化未能解决等问题。
4 规划构思与内容
4.1 总体定位:基础调研,综合评价,合理确定规划目标
在现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以民族文化、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本底,展现最淳朴的回族文化内涵和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风貌。同时以村域内山水环境为基底,彰显山水画境、村景交融的幽美风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域环境。最终把小王庄村建设成为“民族风情浓厚、生产生活和美、自然山水秀美”的回族美丽乡村。同时进一步明确小王庄村的风貌及形象定位:“回族风情、生态田园”。
4.2 产业引导:农旅融合,特色发展,挖掘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依托小王庄村域山水良好的生态条件,发展山水休闲旅游,规划蹬山健身路线,登高俯瞰村落全貌,植树造林、休闲垂钓、自然写生、拾奇石、摘林果等,打造生态健康观光游览项目。调整现有传统观农业种植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休闲等转变,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4.3 特色塑造: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打造回族风情美丽乡村
(1)确定特色风貌塑造要素
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为本底,发扬文化创新的精神,建设文化底蕴厚重、民族特色凸显的“美丽乡村”。规划确定小王庄村落风貌塑造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及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包括开敞空间、街巷空间、建筑风貌、环境设施。非物质要素包括宗教及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民族表演及体育活动、传统服饰及美食等。
(2)提炼回族民族文化特色符号
为了更好的塑造民族形象和特色风貌,对回族文化进行深入、多方位挖掘,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装饰文化、服饰文化及建筑文化中提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经过简化、抽象等处理,作为景观元素融入到村容村貌改造中,增强村庄的民族文化底蕴。
(3)分类推进,塑造村落特色景观风貌
滨水空间:清理河道垃圾,疏浚淤塞水体;勾连水系,加强水系循环;设水坝与泵站,改善水系调节能力;建设生态驳岸,加强水体生态功能。
入口空间:强化入口标志,村庄西侧和南侧入口处设置拱券式牌坊,采用迎合伊斯兰传统的绿色或蓝色基调,加入“拱、月牙“等回民特色符号;村域东侧入口,结合马陵山山体环境,设置石头形式的入口标志,配以阿文和汉文,打造可识别性强的回族村庄入口景观(如图2.2)。
图2.2村庄入口空间建设引导 图2.3文化广场建设引导
图2.4中心路街道景观改造前后对比 图2.5中心路文化长廊建设效果图
文化广场:设置回族特色的穹顶凉亭、拱券装饰的走廊,增加民族文化特色。设置完善的健身场地与设施,布置回族主题雕塑;植物景观与滨河绿地、街道绿化进行衔接,采用回族人民喜爱的乡土植物,广场上适当多栽种花灌木包括胡枝子、紫薇、丁香月季、海棠、蔷薇等,丰富景观。广场四周建筑山墙设置回民风格装饰墙,美化广场景观的同时增加文化氛围(如图2.3)。
街巷空间:重点提升中心路街道景观风貌,利用道路两侧山墙及院墙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墙,整治中心路南部入口处村委山墙,美化环境,同时增设民族特色的宣传栏,采用伊斯兰特色拱形边框装饰,突出回族特色(如图2.4);通过民族文化墙的打造,街道的绿化美化以及入口牌坊的设置,将中心路打造成小王庄村的文化长廊(如图2.5)。
建筑风格:评定现状阿拉伯式建筑以及传统寺庙建筑的讲堂、水房为建议历史建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保护,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性的修缮。扩建清真寺,满足宗教活动的需求。新建两层阿拉伯式建筑,采用洁白的整体建筑与碧绿或蓝色的穹顶的结合,融以中国地方的特色,延续现状形成的中国传统院落式和中轴线的布局,体现回汉文化的融合。
图2.6民居建筑建设引导 图2.7环境小品建设引导
民居建筑屋顶保持现状红瓦硬山或平屋顶的形式,将穹窿顶缩小化,加以排列,运用在建筑的屋顶造型中。建筑门窗在满足采光、通风等要求下,提高其保温性和气密性,门窗外加具有回族特色的拱券装饰或者蓝色、绿色拱券的图形,采用常用的拱券形式,如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圆形等。门楼可以改造为采用绿色或蓝色的圆顶式,增加浅绿色或浅蓝色檐口(如图2.6)。民居砖墙、门窗等处增设反应回族宗教信仰的木雕、砖雕如牡丹、莲花灯、花卉图案,以及抽象多变的几何形和卷草式的植物纹样和吉祥如意的图案,增强文化内涵。
建筑高度:控制村落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新建的清真寺建筑。保持清真寺在建筑高度、建筑体量上对周围民居建筑的控制作用。
建筑色彩:以白色为主,搭配绿色、蓝色,突出民族特色。
景观小品:公共艺术小品、导游指示牌、路灯照明等融入民族特色的“新月、拱”等元素,与村落整体特色风貌相协调(如图2.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自身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宣传;建立小王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与物质空间保护进行充分结合,形成更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空间;原生态展示回族生活、饮食、和习俗,传承民族特色清真美食,设立家访旅游接待户,作为体验回族美食和感受回族文化的理想去处。
4.4 配套服务:完善设施、改善环境,构建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
规划完善村庄道路交通系统,改造给水管网,设置污水处理设施,优化电力电信设施,提出清洁能源使用措施等。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建设生活丰富、配套完善、富有品质的“美丽乡村”。
4.5 近期建设:强化近期、示范带动,推动规划有序实施
规划建立近期实施的工程项目清单,涉及道路交通工程、公共空间整治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宗教建筑建设工程、民居改造工程、河流水系整治工程、亮化工程、环境卫生工程,以近期建设项目为示范,带动乡村规划的全面实施。
5 结语
推进民族特色村庄的保护和发展,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笔者建议,山东省应尽快开展对回族特色村落的普查工作,制定科学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推动民族特色村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良警宇,李如月,仲兴.民族文化的适度开发策略与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一个撒拉族村落“农家乐”实践经验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1):9-13.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论文作者:战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回族论文; 小王论文; 村落论文; 特色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村庄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