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撞车”何其多——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调查(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税区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何其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15个保税区。这是我国沟通世界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新尝试,是按国际惯例扩大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为中外客商提供了新的投资舞台。始料不及的是,记者最近在调查时却发现,保税区这一原本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的区域,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眼下正备受“政策撞车”现象的困扰,与高新区、开发区相比较,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沙头角保税区内的唯冠科技公司是一家生产电脑显示器的台资企业,年产值高达15亿元。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这家企业希望能从国内进口相当数量的原料件。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根据我国现行政策,这些原料件组装后却享受不到退税优惠。无奈,唯冠科技公司现在照旧是从香港拉进原料件。据估算,仅沙头角保税区内企业每年从境外拉进的可替代原料件就高达20亿元。
保税区内的企业享受不到出口退税,听起来让人费解,但确实是我国保税区内的一个独特现象。由于保税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定性,各职能部门对保税区的认识又不一致,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撞车”现象:海关根据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认定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是“境内关外”。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海关视同出口并办理出口手续。但税务部门却规定,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只有货物实际离境,根据出口退税联才可办理出口退税。问题是,现在保税区海关都不是一线海关,不能给区内企业发放产品出口退税联。这样,使用国产原材料加工出口的产品可以退税的政策对保税区企业就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外经贸部门认定保税区内企业为境外企业,不授予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这也限制了保税区进出口贸易的开展,国内货物经保税区离境出口退税政策无法得到落实。
另外,外汇管理部门规定“区内企业不得开立两个以上的外汇基本帐户,不得在其他保税区开立外汇基本帐户。未经外汇局批准,不得在区外开立外汇帐户。”一些已在区外银行贷款的老企业反映这项规定不合情理,对企业束缚过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又规定:“现阶段暂不允许保税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保税区外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及非经营性办事机构。”外商认为这与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的政策明显是矛盾的。
对于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全国政协常委、福田保税区顺丰工业城老板朱树豪还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现在国内的保税区办成了一个“笼子”,进来不容易,出去更不方便。“笼口”被紧把着,“笼子”里面远没有笼子外自由。原来,顺丰工业城是冲着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从宝安区搬到福田保税区内的。在宝安时,24小时通关自由,进了保税区,区内海关“早八晚六”式的工作制,给企业运作带来很大不便。与区外相比,现在享受的政策也优惠不到哪里去。
说保税区是“笼子”可能夸张了些,但这确实是眼下不少保税区的共同感受。汕头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林加茂认为,保税区一般地处城市边缘地带,开发成本高。区内的地价也相应高一些。现在高新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与保税区差不离,难以吸引外商。如果通关又不方便,由铁丝网圈起来的保税区确实就成了一个“笼子”了。福田保税区管理局局长丘淑明担心,保税区再这样搞下去,肯定会成为“怪胎”。
各地保税区管理部门也认为,自去年《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出台后,海关监管较过去要规范多了,有了较大的改进,但与国际自由贸易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保税区内不少企业认为现在货物报关、转关手续仍比较繁琐,二线通关时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沙头角保税区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反映说,去年初保税区海关对区内企业施行了EDI电脑报关制,参加EDI报关的企业可在深圳市范围内任何口岸出口报关,通关比较方便。但今年初深圳海关又规定沙头角保税区的企业只限在沙头角口岸出口报关,若从其它口岸进出,则须办理转关手续。沙头角保税区内一企业去年每天从盐田港报关出口10个货柜的货物,由于今年需办转关手续,盐田港虽然近在咫尺,却需三天时间才能办完手续,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作。广东一些保税区内的外资企业指出,海关要把保税区管牢,但更要管好,要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前提。若海关真像管“笼子”般把企业管“死”了,保税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广东省特区办的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保税区自设立以来,一直伴随着定位定性问题的争论,这也正是造成一系列“政策撞车”现象的根源所在。到目前为止,保税区在我国的实际出现已有十多年(从沙头角保税区1987年开始运作算起),到了该“取名”、“正身”的时候了。现在要出台《保税区法》可能有实际困难,但国家应尽早出台统一的保税区条例,这一方面有利于保税区的各项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保税区政策的明朗化,使外来投资者心中有数,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