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省台州市为例_泰州论文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省台州市为例_泰州论文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泰州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州论文,江苏论文,为例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可行性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区域、企业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即使国家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仅限舆论宣传和宏观政策的制定,要完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须依托于区域这个层面,或者说地方政府应有所作为。泰州市地处江苏苏中地区,虽然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沿海地区只能是中等。如果仍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内自然资源特别是矿藏资源的缺乏,直接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将是今后发展经济和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唯一出路。以泰州为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局部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其它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多少起些借鉴作用。

一、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任何区域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泰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不但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且将进一步加剧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必须依靠循环经济模式,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降低资源消耗,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改变高投入、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例如,泰州市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与GDP的比例,1997年是0.45∶1,2004年达到0.51∶1;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却增加了,1997年以来我市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要消耗掉3522度电,而2004 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需消耗的电量要高达到12482度。因此,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解决泰州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的迫切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泰州生态环境总体上正呈现不断改善的趋势,但局部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比较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所属靖江、兴化水质达标率仅为57.5%。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仅泰兴化工开发区2003年烟尘排放总量达93.771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40.082吨。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仅泰兴化工开发区2003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发生量为2681吨,其中有少量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此外,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才能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区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需要

泰州经济发展对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进出口额/GDP)为9.1%,2003年泰州市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 外贸依存度为12.3%,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外贸依存度上升,区域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性也逐渐增大,同时也增加了世界市场波动冲击的风险。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如欧盟就明确要求包装物的95%必须是能够回收利用的物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但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且从长远看能够按照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技术标准生产“清洁产品”,避免绿色贸易壁垒,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多年以来,泰州经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在赶超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县以下,有些乡镇和村集体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开办了不少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小五金等企业,造成了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使得附近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居民癌症发病率上升,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泰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泰州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展开循环经济的调研、规划和试点工作,使循环经济由超前性理念正一步步付诸实践。

1、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规划、宣传、组织等方面的工作。近两年,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建设,《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改委、环保部门、经贸部门等政府各部门积极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环境保护局联合省环境科学院、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泰州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市经贸局也正积极编制《泰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环保部门内部召开了循环经济座谈会,明确工作思路,确定了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并联合经贸部门召开了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交流现场会,大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开展。

2、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优化。针对泰州市工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传统产业据点比重较大,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经贸等部门正着重抓好重大技改项目和重点新产品的开发,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以先进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工业规模企业,培植发展机电、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淘汰限制一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泰兴市化工开发区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上坚持源头控制,严把项目进区关,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达标或部分重复建设项目不批准进入开发区建设。

3、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园区、 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收益。在工业园区层面上,泰兴化工开发区已先行一步,正积极编制《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园区循环经济规划》,在现有企业间主产品产业链的基础上,着力规划企业间副产品、废弃物利用和交换的循环型工业链。在农业园区层面上,泰兴市燕成生态园、姜堰市河横村、靖江市徐周村外贸蔬菜基地等争奇斗艳,河横村已经编排完成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初稿。在企业层面上,泰兴黄桥热电厂、靖江江山制药厂、姜堰化肥厂、高港三泰啤酒厂等企业通过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的排放,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泰”啤酒厂回收再利用废弃物,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让企业每年增加了450万元的效益,粗放处理和循环利益的经济效益相差10倍。

(二)泰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1、泰州总体经济水平相对偏低。根据国外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一般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为3000—6000美元; 第三产业贡献率在60%以上。这几个条件泰州目前尚未具备。虽然泰州建市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至今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GDP总量和人均GDP排名偏后,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5.2亿元,人均仅为14690元(折合美元1790多元),第三产业贡献率仅为34.3%。泰州总体经济水平偏低必然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因为发展循环经济,势必要求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淘汰落后的产业和产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这将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如果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泰州有望在几年后超过镇江、扬州,在经济总量上由长三角第四层次迈进第三层次。相反,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泰州全面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短期内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提高。

2、泰州自然资源比较短缺。泰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禀赋较差,能源严重匮乏。目前,我市人均耕地只有0.97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7%,接近联合国规定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人均林地占有面积为0.01亩,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0.1%。区内各类资源储量并不均衡,不具有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金属矿产资源,石油、煤炭的储量较低,另外,除已探明并开发的二氧化碳储量比较丰富之外,氦气、地热、矿泉水等资源还处于勘察阶段。自然资源短缺使得泰州经济发展对外的依赖度很高,较难形成区域内部完整的大循环。在水资源方面,泰州水资源存在下降趋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水资源危机也将制约泰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3、泰州产业结构层次性不强。泰州市产业门类较多,但偏重于加工工业, 支柱产业不强,产业间关联度小。在农业方面,泰州农副产品加工水平较低,现有农产品工业中,以水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畜牧产品和其它种植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并且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不少企业带来新的污染。在工业方面,泰州以加工工业为主,而同类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在结构上往往趋同,且主要从区外购得,排出的废弃物也大致相似,使得各类产业在本区域内很难形成较长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互换的产业链,最多仅限于某个企业内污水和部分废弃物低水平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在泰兴化工开发区内,虽然围绕氯碱形成了主产品产业链,但各类企业共同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氢气等主要废气和副产品并没有实现回收再利用。在第三产业方面,虽然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第三产业的许多传统服务业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并排出大量废弃物,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总之,泰州市农业仍偏重于传统的种植业,工业偏重于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偏重于传统服务业,三次产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缺乏层次性,很难形成以互换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循环链,极大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的全民意识亟待提高。传统经济的思想意识在全社会根深蒂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上的认识不尽一致,统一思想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就政府层面来讲,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环保部门是比较积极、比较努力,而经济部门则相对比较消极。就企业层面来讲,由于企业内在动力缺失,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由于企业经济实力不强和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就社会层面来讲,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

5、发展循环经济受到价格和成本方面的制约。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物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在价格障碍方面,由于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也不占优势,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从而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在成本障碍方面,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没有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物和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

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支持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各区域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循环经济各个层面发展的基本思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一)泰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1、泰州循环型工业建设

(1)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切实提高企业一次分配中对科研投入的比重。(2)推动支柱行业优化升级,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努力拓展医药、化工、机电制造三大优势行业的成长空间,扩张其规模总量,从而进一步赢得在国际分工的有利地位。(3)推进工业企业和园区层面的试点,为循环型工业建设全面开展积累经验。在企业层面上,借鉴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和国内广西贵糖集团企业小循环模式,在黄桥电厂、三泰州啤酒厂等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在工业园区层面上,以基础较好的泰兴化工开发区作为试点对象,目前泰兴化工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还主要是围绕主产品形成产业链,并没有形成互换副产品的产业链。今后泰兴化工开发区应以建立企业间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

2、泰州循环型农业建设

(1)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进行整治和修复。(2)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生态化。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减少化肥的施用;严格控制残留与高毒性农药的使用,强制推行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大力推广可降解性地膜,降低化学农膜使用量。(3)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使其变成廉价优质饲料;建立有机肥加工厂,综合处理农业废弃物,增加有机肥生产和施用量;大力推广“桑基鱼塘”模式,形成种、养、渔业紧密结合的物质循环的生态模式。(4)搞好农业重点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3、泰州循环型第三产业建设

(1)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为第三产业开拓市场。(2)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利用泰州水、陆、铁便利的交通条件,培育壮大一批上规模的生态物流企业;推进信息服务业,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利用泰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绿色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科技服务业。(3)积极推进第三产业清洁生产。建立符合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教育产业、商贸业和交通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制度体系,以及环境保护标准和绿色认证体系。

4、泰州循环型社会建设

(1)加强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宣传。(2)积极倡导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结合文明城市和文明市民的创建活动,把垃圾减量化和垃圾正确处置的行为纳入文明生活方式的范畴;设置垃圾分类回收和明显标识,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对分类垃圾和不分类垃圾实行不同的清洁费收取标准。(3)推行中水回用试点工程。在新建小区内开发分质供水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已建小区进行改造,建设中水回收系统;推广市政设施中水系统,将城市草地、景观、喷洒、娱乐用水改为中水。

(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

1、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教育宣传和组织领导,推动全社会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通过教育宣传,让全社会懂得什么是循环经济,认清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公众参与外,更需要地区、部门、行业间的协调行动,因而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地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市(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循环经济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纳入各部门、市(县)、乡政府及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责任制,实行年度考核。

2、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成为人们判断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经济成绩的最主要依据,但这种GDP没有扣除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损耗所造成的损失。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统计进绿色账簿,形成的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自然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之和。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革现行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在国家还没有改变现在GDP统计方法的情况下,区域可采取传统GDP和绿色GDP两套核算体系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正确地测度发展的成果,对政策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

我国已经制订了4部环境法规、8部资源环境法规、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有所缓解。区域应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加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与地方政策,逐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再生产资源回收、引导绿色采购、发展绿色食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充分运用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4、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1)建立全新的资源价格体系。 这种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获得,需要政府有规划地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计算出各种资源的生态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以税收形式计入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促使相关产业对自身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调整。(2)实行财政性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从而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3)推行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它适合在循环经济建设的初期,污染物的排放依然严重的情况下实现过渡。(4 )完善现有税收制度。扩大征收范围,增加水资源税、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同时强调资源税的惩罚性。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6、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提高环保投入比例,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建立股票债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各种机遇,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 积极申请有关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标签:;  ;  ;  ;  ;  ;  ;  ;  ;  ;  ;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支持&以江苏省台州市为例_泰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