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在临床急诊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梅春红

(无锡市第六人民医院门急诊科 江苏无锡 214092)

【摘要】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在临床急诊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12例患者实施共情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模式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团队协作、本职工作、职业生涯、执业环境、执业展望等护士工作满意度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7.64%与87.62,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室实施共情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共情护理;急诊;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221-02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担任临床急危患者的抢救工作,相比于其他科室,该科室患者组成复杂、护理工作量大,而患者多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情绪控制力差,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是临床医护患关系最为紧张的临床科室之一。同时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身心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相较其他科室护士也明显较低。如何提高急诊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成为急诊护理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课题。共情护理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至2016年起在急诊患者中实施共情护理,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导如下。

1.资料与临床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12例患者实施共情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急诊科就诊的21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昏迷、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及原患有精神障碍不宜纳入研究的患者。观察组212例患者中,男111人,女101人,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6.4±5.3)岁;对照组210例患者中,男110人,女100人,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5.8±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疾病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包括执行治疗、抢救措施,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共情护理,具体实施如下:(1)对科室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共情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共情护理的重视程度,掌握共情护理沟通技巧,所有共情护理实施人员培训结束后经考核上岗。(2)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患者相关资料,了解患者发病原因、经过、主要症状及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体会患者内心真实感受,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3)换位思考:以患者的角度与立场感受患者的情绪变化、想得到什么样的医疗护理服务,根据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宣泄,心中疑问得到及时解答,合理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4)信息整理与反馈:整理收集到的患者相关信息,进一步深入患者内心,结合临床经验与心理学有关知识对患者进行引导、安慰、鼓励,强调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与有效治疗,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适时通过语音、肢体等表达方式对患者进行沟通,缩短与患者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共情感。(5)结合患者的病情、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如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心理调节,缓解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的陪伴人员进行宣教,使其增加患者的关注度与支持度,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6)介绍治疗、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作为榜样,激发患者的同理心。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模式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护理人员体验与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团队协作、本职工作、职业生涯、执业环境、执业展望5个维度;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与满意计入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模式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团队协作、本职工作、职业生涯、执业环境、执业展望评分分别为93.64±4.69、94.36±6.01、93.64±5.20、95.67±6.39、92.84±5.36与89.34±4.54、88.36±7.05、88.37±6.34、89.37±5.93、87.28±5.42,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212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08人,满意99人,满意度为97.64%,对照组21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91人,满意93人,满意度为87.62,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24h接诊危急重症患者,护理作为急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作量大、风险大、责任重等特点,加之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护士身心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诱发职业倦怠和心理障碍,对患者失去耐心,影响护理质量,严重时导致医疗事故,产生医疗纠纷[1]。谢晓梅[2]、钟仲英[3]等研究显示急诊护士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状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与个人成就感低,对工作满意度表现较低。而急诊患者由于急性发病,病情多较危重,且伴有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及医疗期望值较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极易导致医护患关系紧张,造成医疗、护理满意度降低,如何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成为临床医护人员讨论的热点课题。

共情作为心理学知识,指与他人一起感受、同情、分享他人的内心感受,以他人的角度理解、感受、分析他人情感,并做出情感、认知、行为等形式的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有助于个人走出自我关注,培育爱心、利他、宽容、合作、善解人意的人格品质[4,5]。共情护理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既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护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林飞英[6]对急诊患者实施共情护理,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在操作配合、遵医用药、卧床休息、预防复发等方面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谢晓梅[7]对急诊护士进行共情培养后,护士职业倦怠明显缓解,护患沟通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护士身心健康。在本研究中,在急诊科实施共情护理后,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黄雪娟[8]等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急诊科实施共情护理,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艳.PDCA循环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5):107-109.

[2]谢晓梅,杨大金,孔悦,等.共情培养对改善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及护患关系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50-2551.

[3]钟仲英, 梁凤兰,林小玲.绩效考核对急诊护士工作倦怠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 (12):124-126.

[4]张旭.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10):1-4.

[5]徐彩虹.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 (7):86-88.

[6]林飞英.共情护理对急诊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 (2):50-53.

[7]谢晓梅,杨大金,孔悦,等.急诊科护士共情能力培训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 (10):739-740.

[8]黄雪娟,吕新芝,陈艺玲.共情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6,7(下旬刊):164-166.

论文作者:梅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共情护理在临床急诊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梅春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