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兼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环境论文,国家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6月12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中心)宣告成立,2000年12月26日,中心网络服务系统正式开通。这是我国科技文献信息服务领域中的一件大事,不仅为科技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便快捷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而且在我国开拓了一种资源共建共享的全新模式,促进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展示了网络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范例。中心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深化改革、突破旧体制,探索和实践符合科技文献资源建设自身发展规律新体制的一种趋势,是对中国科技图书情报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战略意义的尝试与实践。研究和总结中心的成立及其在推进我国科技文献信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1 资源共建共享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必然趋势
在图书情报服务领域,资源共享是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是对信息服务工作的优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现代意义的资源共享有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共建基础之上的资源共享。在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世界各国文献信息服务事业发展的一种潮流。
(1)网络环境下用户提出了更高的信息需求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希望通过网络以十分便捷的方式,获取广泛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本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希望通过网络得到异地或异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就文献需求而言,他们不仅满足于及时获得文献的线索,更希望足不出户获取文献的全文。图书情报机构只有充分研究、认识和适应用户需求的这些变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设施,按照整体化、现代化、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才有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2)资源共享是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最有效的途径
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图书情报机构开展以资源共享为主要方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时代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根本出路。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不仅可以协调采购,避免资源的重复购置,避免馆藏文献电子化或数字化的重复开发,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各馆印刷版和其他载体文献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达到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的目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图书情报机构在业务工作上正在加强协作,由传统的独立的个体操作向社会化的操作转变。各单位的馆藏正在突破部门和地域界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服务对象上,正在突破行业和单位界限,由封闭式服务转向开放式服务。图书情报机构已经不仅是具体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而且在信息生产、加工、获取、提供等各环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资源共享可以大幅度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的基本职能,但是过去以“坐堂服务”为基本模式的服务方式,很难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作用,难以大幅度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在86个月的时间里,该馆有一半的图书从未出借过,流通文献中的20%仅仅来自2%的馆藏,流通的40%来自6%的馆藏,流通的60%来自11.5%的馆藏,流通的80%来自21%的馆藏。该项调查还表明该馆新入藏图书的40%在入藏的前6年中一次都未出借过,另外60%中的大多数仅被用过一两次。另一所大学图书馆针对期刊利用率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该馆76%的期刊中,每种期刊只有一篇文章被索取过,只有3%的期刊有5篇以上的文章被索取。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大多数重要图书情报机构对现有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有限,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平均只有30%左右,有些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甚至只有5%。我国某高校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表明,在1997年2月到1998年6月期间,该校订购的41种原版外文期刊中,一次未被利用的有14种,只被利用1次的有9种,只被利用2次的有8种。这样的利用率无疑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形成这种状况,用户群体过窄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网络将一个馆的实体资源为广泛的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必然会极大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资源共享可以大幅度提高用户的信息保障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型文献的数量迅猛增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收齐世界上所有的出版物。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复杂的文献信息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首先,文献资源的社会平均占有率比较低。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全国人均藏书只有0.25册,而且品种过少,载体形式单一。其次,文献资源布局不合理,覆盖面不全,重复率较高,文献资源建设缺乏宏观调控。一些学科文献重复严重,另一些学科则文献稀少,甚至空白。第三,书刊价格上涨,文献订购经费短缺,文献入藏量下降。据调查,前几年中文期刊的价格曾以每年23%的速度上涨,外文期刊价格的涨幅也十分可观。然而同期文献购置经费平均年递增率却不到10%,有的甚至是零增长。经费短缺导致许多图书馆的文献入藏量急剧下降,很难保证服务对象的最低文献信息需求,资源共建共享无疑是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最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各馆的特色资源与服务,发挥全社会文献资源的整体优势,才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情报需求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保障程度。
(5)资源共享是当代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当今社会,资源共享已成为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早期的以馆际互借为主要标志的资源共享方式,正在由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所取代。OCLC的建立与发展树立了国际图书情报领域资源共享的范例。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OCLC已拥有遍及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25000多个成员馆。OCLC系统中已累积了3700多万条由多种语言构成的书目记录,记载了6亿余条馆藏信息。另外,还提供60多个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服务和大量的文献全文提供服务。RLIN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建立的另一个大型的资源共享系统,目前已拥有57个成员馆,累积了2700万条书目记录。在我国从国家层面上推进的现代意义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正从三个方面积极展开:一个是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CALIS),将形成以中国大专院校的学术图书馆为主体的信息保障体系。二是由文化部组织规划、兴建的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工程,又称“金图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县图书馆连接起来,同时将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数字化信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查询、检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等。三是由科技部等部委组织推进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的项目,旨在促进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国家级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2 中心的成立展示了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新模式
为了适应当代文献信息加工服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国家有限的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国内各主要科技信息机构多年积累的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为国内各级各类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文献信息保障,自1998年开始,科技部联合财政部推出了“科技信息机构改革方案”,进行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试点。1999年又启动实施了一个跨系统的科技文献共建共享项目——中国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原则是,按照统一规范,分布加工,集中建库,集中检索,分布服务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向广大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网络服务系统的参加单位负责将本单位的馆藏加工成二次文献,定期提供给网络服务系统,并负责向有需求的用户提供馆藏文献的全文服务。这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文献服务保障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而促进我国科技信息界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委,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按照理、工、农、医四大支柱组建的,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文献情报单位组成。中心的宗旨是:集中体现国家利益,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收集和开发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面向全国进行文献信息服务,为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中心是一个虚拟的机构,不设文献信息收藏与服务部门,只设一个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推进上述各单位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审定中心的发展方向、战略和规划;审定中心的财务预决算建议方案;审定中心的文献采购方针和原则;审定中心的基本管理制度;监督中心的文献经费使用情况;评估和考核中心的运行绩效;聘任(或解聘)、考核中心主任。中心主任向理事会负责,并受理事会委托主持中心的日常工作。这是一种创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打破我国现行的各系统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各系统文献信息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中心的成立是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促进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和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技体制改革在图书情报领域新的实践,它标志着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工作下,以资源共建共享为前提,以提高国家的科技文献保障水平和用户服务水平为宗旨,一方面大力加强文献资源的采集工作,另一方面狠抓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首先,深化了文献资源采集的协调工作,使中心各成员单位资源共建共享工作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目前,中心成员单位订购的外文科技期刊和会议文献总量已从协调以前的不足4000种增加到16000多种,这一数量是1996年39家中央级科技信息机构订购品种总数的3倍。其次,加强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各成员单位,推进文摘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各单位加工完成的300余万条文献数据已装载到网上提供服务,预计2001年底将达到500万条。第三,开拓了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所有互联网用户均可利用中心网络服务系统免费联机检索科技文献。如有需要,可针对任何一条检索结果通过网络索取文献全文,各成员单位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将全文向用户发送,从而开创了我国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全新的模式。2001年5月1日,系统又开通了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的联机阅览服务,全国的用户都可通过互联网随时免费查阅和下载《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及其相关引文。这些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第四,探索了虚拟式的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中心成立后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网络服务系统提供检索服务的数据库包括:外文科技期刊、外文会议文献、中文科技期刊、中文会议文献、中文学位论文和外文图书等。平均每月有约25万人次访问该系统检索文献,已有数千人次提出并获得了全文提供服务。为了提供更为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心正在对该系统改造升级,将于2002年底完成。届时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功能将进一步完善提高,系统的服务将有实质性的增加。除文献检索和全文提供外,系统的主要功能还将包括:二次文献数据采集、加工、传输,联机编目,计费管理和电子商务,用户管理与信息发布,系统互联与镜像服务,用户定题情报服务,以及针对数据或针对用户的各种统计分析功能等。此外,系统还将提供实时报道国内外科技领域进展情况及各种活动的国内外科技信息实时快讯,网上科技信息专家联机咨询等服务项目。
3 中心共建共享实践的几点启示
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探索和推进虚拟图书馆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1)更新观念坚持创新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
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似乎是不争的结论。但事实上此项工作的推行是要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的。首先是观念问题。我国图书情报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习惯于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在资源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在合作上,强调对等。资源共享,馆际协作的观念意识较差。其次是体制问题。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既使各馆馆藏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又制约了不同系统,不同部门所属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第三是利益均衡问题。图书馆的资源拥有在本质上是不平衡和不对等的,大型图书馆经常是借出方,中小型图书馆则往往是借入方。很难保证参加资源共享活动的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投入相应的利益,从而挫伤了他们参加资源共享和馆际协作的积极性。第四是国家缺乏相应政策的问题,多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和推进信息服务领域的资源共享工作,但始终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机制和管理办法,致使资源共享工作很难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推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在组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中心的各项工作得以合理、有序、有效地推进。
(2)虚拟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图书馆的概念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虚拟图书馆有各式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作这样的描述:虚拟图书馆是一种知识管理实体,它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与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将多个图书馆拥有的实体资源和在广域网上可获得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或链接,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便捷,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从理论上讲,虚拟图书馆的馆藏可以大到互联网上所有能获得的全部信息资源。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虚拟图书馆的服务并非基于一个实体图书馆,而是基于由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许多图书馆中的资源和服务。虚拟图书馆通过远程通讯网络将大量的信息线索、文献全文乃至多媒体图像传送给远程用户,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对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在未来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在文献保障中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所实行的虚拟化的建设与服务方式正好顺应了虚拟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潮流,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以虚拟图书馆模式建设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3)国家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是中心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
为了确保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技部等有关部委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章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会章程》、《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明确规定了中心、中心理事会、中心成员单位、专家委员会、科技部和财政部等分别承担的责任。体现了依靠专家参与管理,加强政府指导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成员单位作用的改革精神。政府对专项经费长期稳定的投入和对专项经费的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推进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提高了其对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以及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是确保中心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4)理顺关系各司其职是中心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中心成立以后,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的运行规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运用中心体制创新的特点,将各成员单位的优势集成,组合为中心的整体优势。以创新的管理方式理顺各种关系,妥善处理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各司其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本着用户为本,服务至上的精神,共同做好中心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水平。
①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体现国家利益,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重大工作方针和政策、中心发展和建设的重大事项,以及重要规章制度的制订等,都及时主动地向科技部等政府主管部门请示沟通,取得指导和支持。
②充分发挥理事会的领导决策作用。健全理事会会议和工作制度,使理事会充分履行理事会章程赋予的职责。理事会闭会期间,中心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召开理事长会议或理事长扩大会议的形式研究决定。
③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中心从事的各项业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许多工作需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建立和健全专家委员会会议和咨询制度,在进行每一项重大业务决策时,都征询各界专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④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支撑作用。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注重调动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妥善处理成员单位自身发展和融于中心共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支撑作用。中心的重要工作及时向成员单位通报,中心的重大决策征求成员单位的意见。不定期召开中心成员单位负责人工作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
⑤建章立制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中心虽是一个虚拟的机构,却担负着组织推进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建设与服务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下,中心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根据理事会章程、中心章程和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工作,在经费管理、文献采集、网络建设与服务管理、专家委员会工作等方面,先后制定了近10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中心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公正、高效、有序地进行。
4 结束语
中心的成员单位均是国家级的科技文献信息机构,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秀的科技信息人才和良好的信息服务设施。中心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和独特的地位,为中心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理事会的正确领导和中心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将发扬优势,将各项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全国看,中心及其成员单位仅是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实现与国内其他信息机构的资源共享是中心追求的更高目标。今后,中心要加强与国家图书馆、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国防与武器装备科技信息系统和地方图书情报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推进我国科技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