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诗文,塑造理想人格论文_王晓林

研读经典诗文,塑造理想人格论文_王晓林

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 湖南 娄底 417100

摘 要:中华经典诗文散发着巨大的人格魅力,被视为中华文学中的巨大财富。作者(士大夫)们在经典诗文里表现的理想人格是与古代“天人”体系密切相关的。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延续,达到灿烂的顶点。

关键词:中华经典诗文 理想人格 “天人”体系

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或忠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或志向高远,自伤怀才不遇;或忧国忧民,有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它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令我们倾倒。对作者(多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塑造,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经典诗文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天降大任于斯人”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杜甫的以乾坤为怀(方勺《泊宅编》卷二:“诗中用‘乾坤’字最多且工唯杜甫。”》)等,历来不仅被视为中华文学中的巨大财富,而且还被视为民族精神延续不绝的支柱,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之在竭力宣扬,以为是民族腾飞的法宝。

世界文化之林里,象中华经典诗文这样始终将极大的智慧,极丰富的情感,直至无数英杰的生命倾注于知识分子人格完善的例子,恐怕没有第二个。这诚然是我们的骄傲。然而在今天,我们却不得不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几千年的社会机制驱使诗文作者必须始终将那样巨大的能量倾注于此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极重视人格完善的思想家,但在他那里,人格的完善绝没有宇宙的价值,但是到了战国,几乎所有思想家、文学家的人格都只有在宇宙的巨大天幕上才能显现出其意义,子思的“唯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孟子的“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离骚》等概莫能外。对于士人人格这种空前发展的原因,《荀子·不苟》中曾经道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其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原来,作者(士大夫)们的人格完善乃是崭新“天人”体系得以建立的支柱。正因为这个体系的庞大、完整和长期延续是世界其它古代文化体系所没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于是,我们看到士大夫人格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达到灿烂的顶点。如李白人格与盛唐文化的交辉,他是唐朝诗人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他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银装素裹,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以及如冰雪一般皎洁无瑕的人格标签。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我行我素,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编织在一起的网,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我们也看到士大夫人格在传统文化的大厦遇到危机时顽强地支撑着它原有的格局,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我们同时还看到,在这个体系内部能量逐渐耗尽时,士大夫本能地以永远自溺于传统的“天人”体系为代价,换得自己的人格,按照千百年来的趋向进一步高度强化,并通过强化后的人格力量把传统体系中残存的每一点能量压榨、释放出来。于是遂有理学的“孔颜乐处”、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努力是在一个日益封闭、衰竭的体系中进行的,所以中唐以后士大夫人格的不断强化所伴随的,必然是越来越严重的人格蜕变。因此,我们看到了“浩气在胸中”、“唯当养浩然”的白居易(《达理二首》连篇累牍地描写自已在小园的“壶天”之中“除却慵与馋,其余尽不知”(《残酌晚餐》的生活;看到曾在《佛骨表》中慷慨陈辞的韩愈,在潮阳之谪后的谢表中夸述圣德,披诉艰辛的乞怜之状;看到欧阳修那样的士人领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自比于太仓中虚耗官粮的大老鼠(见其《归田录序》;看到以天下道义为己任的周敦颐、朱熹、张拭等理学大师怎样竭力称颂“拙”的伟大见周《拙赋》、张《拙斋记》,怎样以遁翁、晦翁、晦庵之类名号标明自己的人格理想……

经典诗文中所有这一切文学现象与战国诸子直到李、杜对人格的弘扬无疑都有着渊源血亲上的联系,因为从那时起确立的“天人”体系决定了这些或前或后的思想家、文学家谁也不能放弃万物皆备于我的人格理想,同是这人格理想,但结局却如此不同,其中的原委及其对近现代中国命运的意义,显然就远远不是以往我们常用的那种精华、糟粕的标准所能衡量和说明的了。

参考文献

蔡子谔 论孟子人格美的服饰美学思想.《河北学刊》,2003,23,(5)。

课题识别号:湖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项目,XYJ2017ZB01。

论文作者:王晓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  ;  ;  ;  ;  ;  ;  ;  

研读经典诗文,塑造理想人格论文_王晓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