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低成本运作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低成本运作研究

杨涛[1]2003年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低成本运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囿于一地、一国之内,而是全球最优秀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竞争的一个后果就是管理的趋同化、同质化,原有的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早已被榨干了最后的潜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需要有新的管理方法支撑。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这一理论指出,通过供应链的重构可以大大降低链上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为企业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利器。 为此,本文围绕着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实现低成本运营,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这一主题展开。本文采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运筹学、数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的方法,分别讨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企业的低成本运营理论,在指出了供应链的业务活动要素和叁大流通的内容后,进一步提出了通过供应链管理,实施企业低成本运营的主要途径。 本文以杨凌亨泰绿色高科有限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其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采用低成本聚焦战略的基本思路,同时设计了包括加盟连锁、供应商管理和第叁方物流子方案在内的杨凌亨泰低成本运营管理方案,力图在生产商-经销商、供应商-生产商、物流叁个环节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最后,论文还为杨凌亨泰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方案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原则,并从组织结构、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供应链伙伴的激励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高卉杰[2]2016年在《需求不确定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整合运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需求逐渐呈现出反应快速化、功能集成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等特点,为有效满足顾客的不确定性需求,物流服务企业开始逐渐对闲散、重复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加强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横纵向合作,逐步建立物流资源节约型和物流服务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首先根据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功能特点,将物流服务提供商分为功能提供商和集成商两大类,以功能提供商和集成商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源基础理论、能力外购理论和契约理论,从物流服务能力数量的角度,深入研究物流服务供应链整体和各成员之间的整合运作机制,以促进物流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运营效率。主要沿着从纵向到横向、从整体(物流服务供应链)到部分(链上成员:下游集成商和上游功能提供商)的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需求不确定性下采取批发价格契约和信用支付时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纵向运作决策。针对由单一功能提供商、单一集成商和顾客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当物流服务能力存在缺货损失和残值盈余时,建立了批发价格契约下功能提供商和集成商的决策模型,并研究了缺货损失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转移效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有信用支付期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决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收益共享、机会主义损失共担的协调机制,有效实现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2)研究了需求依赖价格且考虑时间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纵向运作决策。当集成商在销售周期内物流服务能力的零售价格可以改变时,建立了需求依赖价格且考虑时间的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型,对集成商拥有单次采购机会和两次采购机会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讨论,分别设计了两种采购模式下的四种决策策略。对于功能提供商来说,有补偿和批发价格折扣策略较优,且单阶段采购模式下的收益优于两阶段采购模式下的收益;对于集成商来说,无补偿和批发价格折扣下的策略较优,且两阶段采购模式下的收益优于单阶段采购模式下的收益。(3)考虑能力预留的集成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决策研究。对于下游集成商,在能力共享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依赖价格下考虑能力预留的横向合作模型。结果表明:集成商之间采用能力预留合作模式优于仅采用能力共享模式;在能力预留模式下,主导者集成商往往会降低在功能提供商处的物流服务能力采购数量,以较低的价格在跟随者集成商处预留一定数量的服务能力,而跟随者集成商会增加在功能提供商处的物流服务能力采购数量,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主导者集成商;能力预留合作模式还能够增加功能提供商的销售量和收益,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整体优化。(4)区域间不同运输类型功能提供商的联合运作决策研究。对于上游功能提供商来说,以不同运输类型的功能提供商为研究背景,以一家规模较大的公路物流服务功能提供商、一家规模较小的公路物流服务功能提供商和一家铁路运输为主的物流服务功能提供商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Logit效用函数表示不确定性需求,分别建立了叁者在不同合作情形下的决策模型,并对顾客盈余、社会福利和相关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任意功能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均优于独立决策;从功能提供商的角度来说,大型公路功能提供商与铁路功能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为最优决策;从顾客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型公路功能提供商和小型公路功能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为最优决策。市场规模效应系数、效用系数和市场需求系数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功能提供商、顾客和社会的最优决策行为,合作成员收益、顾客盈余和社会福利是规模效应的凹函数,且叁者不仅随效用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还随市场需求系数的增加而增加。(5)从正式控制的角度,研究物流服务提供商整合运作的关系治理和机会主义。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124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关系治理与正式控制在治理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机会主义行为时各自及其交互作用,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对整合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信任、承诺、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均可以有效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联合行动对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没有显着影响,机会主义行为对整合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过程控制弱化了信任、承诺在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作用,结果控制则强化了信任、承诺、联合行动在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作用。

赵梦华[3]2010年在《第四方物流企业组建与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物流日益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关注的焦点。物流外包理论的发展,促使许多企业开始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叁物流企业,自己则专注于核心领域。但是,随着供应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叁方物流固有的缺陷逐步显露出来,其最大不足是难以对整条供应链实现优化集成,于是以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第四方物流应运而生。目前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性阶段。国内外大多都停留在对其概念界定、特点、出现原因与功能等定性的某一方面的单一研究上,对其定量的研究也仅仅从一般物流活动角度出发,很少能结合第四方物流这种具体的运作模式。同时,以上文献都只是对第四方物流的某些方面进行阐述,缺少对第四方物流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以系统的观点,借助虚拟企业和供应链理论,对于第四方物流这个新生概念及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组建与运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论文首先对第四方物流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组建,首先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成员,得出在我国必须以第叁方物流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IT公司组成的联盟(虚拟企业)来提供第四方物流服务。然后分析盟主角色及核心能力,组建第四方物流企业,并引入合作物流网络,为第四方物流盟主选择潜在合作伙伴提前做好准备,并帮助盟主协调成员关系;然后,对于第四方物流企业的运作,首先阐述其运作机理,然后提出应用层次与运作模式匹配矩阵,帮助处于不同应用层次的第四方物流企业选择运作模式,接着分析其运作流程,并提出基于MAS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协调模型帮助其协调成员。对于第四方物流企业运作中的激励问题进行重点阐述,提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单委托多代理模型,帮助第四方物流企业在不同的风险厌恶程度和努力程度下,降低道德风险,提高运作效益。随后提出了“分级会员制”和“看板评价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最后,针对目前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发展第四方物流提供系统的参考与借鉴。

谢福泉[4]2007年在《供应链成本管理—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供应链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来,供应链成本管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内部制造成本管理方法的日渐完善与成熟,成本优化潜力只能通过管理整个供应链成本来实现。这也意味着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有研究多是散落于各个学科和问题领域,人们难以通过“供应链成本管理”这一窗口,以其为研究主线来探究不断发展、纷繁复杂的供应链世界。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提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可操作性理论框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方法、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为企业及其供应链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进行价值创造提供系统化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试图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逻辑演绎与历史归纳相结合,并借助一些数理计量模型,力求使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组织的成本管理,一方面组织间交易成本的管理凸显;另一方面,对供应链“作业链”上的作业属性成本管理也变得紧迫起来,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面向价值创造的成本管理的重要特征。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新进展,其管理应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本文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分成交易属性成本管理和作业属性成本管理两种“属性别”成本管理。其中,交易属性成本管理主要研究交易成本,而作业属性成本管理则包含作业成本、质量成本和时间成本管理,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分成了“四个类别成本”。供应链成本具有生命周期成本特征,供应链“成本链”包括研发阶段成本链、生产制造阶段成本链和销售及客户管理阶段成本链叁个阶段。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使用供应链作业成本管理和供应链目标成本法两大“过程方法”,这两种“过程方法”可以整合到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由于交易成本目前难以用经济度量的方法、特别是货币价值形式进行计量,本文提出了供应链交易成本管理的四个现实路径:交易成本的契约管理、交易成本的供应管理、交易成本的渠道管理、交易成本的顾客关系管理等。本文针对性地研究了供应链不同成员对象的面向作业的成本管理,并拓展研究了面向质量的成本管理、面向时间的成本管理。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供应链作业属性成本管理的效果评价体系和方法。面向作业的成本管理,研究了制造商的产品设计成本管理和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供应商成本管理、分销商成本管理和客户成本管理;面向质量的成本管理分析了供应链过程质量思想以及其实现的措施,并针对供方质量成本管理提出了供应商质量认证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方法的使用;面向时间的成本管理构造了供应链周期时间组成,提出了五种供应链周期时间合理规划的方法。供应链成本管理还必须考虑其运作基础和保障机制两种建设。运作基础中成本信息系统为技术要素,网链与组织结构建设是组织要素,两者形成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先决变量。而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激励和收益分配机制则提供了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动力。供应链类别成本管理和其运作支持(运作基础和保障机制)构成了完整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框架。

黎继子[5]2006年在《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加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大。特别在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中,“3C”所带来的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变化,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进行组织和制度形式的创新,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作为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管理范式,正成为诸多地方经济实体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非常重视和强调区域经济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但是实际运作起来效果难尽人意。因而,如何搞好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能使得区域内中小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能与外国大企业一起参与全球竞争,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就成为了当今研究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将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分开进行,并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极少将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进行耦合研究分析。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和供应链管理存在耦合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须从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非核心环节向高附加值、战略环节转移,即产业集群沿着产业价值链向着附加值更高环节扩展,形成在同一地域完整或近乎完整的集群价值链:另一方面,在产业集群中,不但有着同一产业中位于同一环节的多个核心企业,更重要的是,也存在着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聚集于同一地域(Porter,1998),为多单链式供应链间的竞合关系提供了天然的、自然而然的构建平台。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和分析。在本文中借鉴了前人关于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运用理论归纳、逻辑演绎分析手段和一些具体的模型,试图从中微观层面,设计一套完整的关于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框架,并以此理论框架去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和集群企业管理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共分10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给出研究方法;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对论文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主要包括:产业集群理论评述;供应链管理实践发展: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群式供应链”这一概念。

崔爱平[6]2008年在《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优化与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面临着不断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供应链管理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主要模式。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促使供应链管理研究已经从产品供应链扩展到服务供应链。本文以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LSSC)为研究对象,对其演化、构成、本质、能力获取、能力协调等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研究重点是以供应链契约为协调机制,通过物流能力优化实现LSSC协调的目标,为物流运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首先在服务供应链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LSSC的演化机制、内涵特征、结构模型、基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性分析,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结论表明:受社会分工与专业化、节约交易费用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驱使,在企业物流与物流产业的双重演变下,LSSC形成了它独特的演化模式。LSSC以契约为主的形式整合链上物流资源,是一条能力供给链和增值服务链。只有通过物流能力与物流计划的调整来协调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的获取与整合成为LSSC协调的关键。另外,LSSC管理通常采用供应链契约、激励机制和关系资产投资等基本方法,LSSC通过成员间基于核心能力的分工与合作来实现关系协调,这种协调需要专用性关系资产投资、知识共享惯例等机制来保障。(2)以报童模型为基础,采用经典供应链契约中的回购契约进行LSSC协调,研究物流分包商的物流能力供给无限制、面临随机的物流服务需求、契约双方均存在能力短缺损失情形下物流集成商与物流分包商之间的能力订购与供给的最优策略问题。根据契约决策权的分配不同导致的不同博弈结构,分别研究物流分包商主导与物流集成商主导的两种Stackelberg非合作博弈结构以及合作博弈结构下的基于能力回购契约的LSSC协调问题。在物流分包商主导的LSSC模式下,在物流分包商向物流集成商提供的传统回购契约机制下可以实现LSSC的完美协调,而在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回购契约机制下只能实现LSSC的帕累托效率改进。然而,基于传统回购契约机制的最优均衡策略是不稳定的,作为主导者的物流分包商更倾向于在选择基于Stackelberg博弈回购契约进行协调,原因在于它可以利用先发优势以及最终决策权获取比传统回购契约协调时更高的收益。在物流集成商主导的LSSC模式下,物流集成商通过宣称潜在市场的物流能力订购量来影响物流分包商的能力转移价格而获得决策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物流集成商以最大物流能力订购量作为决策变量,通过影响物流分包商的最优能力转移价格来实现自身的最优物流能力订购目标。物流集成商的最优初始最大物流能力订购量和最优实际物流能力订购量均随着物流集成商物流能力订购量对能力转移价格的敏感性的增强而增大。当物流集成商物流能力订购量对能力转移价格的敏感性处于较低水平区间时,随着敏感性的增强,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的期望利润均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当物流集成商物流能力订购量对能力转移价格的敏感性进入较高水平区间后,物流分包商的期望利润处于下降态势,而物流集成商的期望利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物流集成商的优势地位随着其物流能力订购量对能力转移价格的敏感性的增强而提升。在讨价还价合作博弈结构下,根据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按照对LSSC联盟的贡献大小进行收益分配的原则,论文采用改进的K-S解法,计算出物流集成商的最优能力订购策略和物流分包商的最优能力转移价格策略,使得两者愿意进行合作并且其合作能够实现LSSC协调。在合理范围内的收益分配取决于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的相对实力和谈判能力。(3)考虑包含一个物流集成商和一个物流分包商的LSSC系统、物流分包商的初始物流能力为零、双方均存在能力缺失损失的情形,论文针对LSSC中的物流能力预订与投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期权契约的协调机制。在信息对称情形下,提出的期权契约能够实现能力的优化,并能同时提高供应链系统和双方各自的期望利润,从而实现LSSC的完美协调。研究结论表明,LSSC实现协调时,期权契约参数——期权价格与期权执行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期权价格是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决策核心,它决定了供应链系统额外利润在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之间的分配,并且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论文考虑物流分包商的能力运作成本为私人信息,物流集成商通过控制最优初始能力订购量和期权能力订购量的决策权,利用信号博弈和Myerson信息揭示原理,激励物流分包商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报告真实的能力运作成本信息,从而使自身利润达到最大。结果表明,在成本信息不对称情形下,集成商通过提供期权契约和利用信息揭示原理可以获取分包商的真实成本信息,供应链期权契约能够有效的改善LSSC的系统效率,从而实现供应链协调。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考虑物流集成商为风险规避者的情形,并采用均值.方差方法描述物流集成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建立激励真实信息揭示和规避风险的双效规划模型,通过优化方法和图解法求得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关于物流能力订购与投资的最优决策。研究表明:所设计的能力期权契约既能揭示物流分包商的真实成本信息,又能使物流集成商达到规避市场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LSSC的帕累托效率改进。进一步发现,期权契约同时达到双效控制的效果取决于物流集成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随着物流集成商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其物流能力订购量越来越接近于运作成本信息不对称时的水平。(4)利用不完全关系契约研究LSSC中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与订购问题,并提出有效激励机制以解决此类问题中的套牢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首先考虑物流分包商单方面进行非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的情况,目的在于降低自身的物流服务成本。很显然,物流分包商的非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并不能为物流集成商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专用性投资套牢问题以及带来的物流集成商机会主义行为。物流分包商与物流集成商进行主从(Leader-follower,LF)博弈的最优能力投资水平是两者合作博弈时最优能力投资水平的一半,即进行非合作博弈时,存在能力投资不足问题,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其次,考虑LSSC中只存在物流分包商的一次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情形。在物流集成商针对物流分包商的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实行固定投资补贴政策时,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水平不能达到系统最优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水平。而在线性激励支付政策下,物流分包商的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水平相比实行固定投资补贴政策时得到提高,但依然不能实现系统最优。原因在于套牢问题导致物流集成商存在道德风险,因此,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避套牢问题的发生,从而使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水平达到系统最优状态。最后,考虑到线性激励支付契约不能有效解决“套牢问题”引发的专用性能力投资不足问题,论文引入一种不完全关系契约,分析了该关系契约的自执行条件,通过求解规划模型,设计的最优关系契约能在贴现因子满足一定范围取值的条件下实现系统最优的专用性物流能力投资水平,从而实现LSSC帕累托最优。(5)研究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在物流服务质量监督协调方面的博弈行为。一方面从物流服务质量投入产出角度,考虑物流分包商和物流集成商的质量投入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质量产出由物流集成商拥有的情形下,为了激励物流分包商的质量投入积极性,从而使得质量均衡状态达到系统最优,论文通过设计一个线性的质量产出共享契约和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并求解最优的产出共享比例,得到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的最优质量投入水平,从而实现供应链质量协调。在Nash博弈结构下,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的最优质量投入水平与物流分包商的质量产出分享比例分别呈负、正相关关系。物流分包商的物流服务质量产出分享比例与它的风险规避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当物流集成商和物流分包商均为风险中性者时,物流服务质量产出的分享取决于成本能力与产出效率。另一方面,论文从物流服务质量缺陷造成质量损失的角度出发,考虑由于物流分包商的质量预防水平缺陷和物流集成商的质量监督检查水平缺陷的不同组合导致LSSC的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通过分析物流分包商和物流集成商在对称信息和不同非对称信息情形下对内外质量损失的不同承担比例来实现系统最优状态时的最优质量预防水平和质量监督检查水平。崔爱平指导老师:刘伟教授

王静[7]2005年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再造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经济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制造环节本身所能提供的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提高物流运作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物流系统的再造,可以降低物流过程中的库存积压、交货延期、运输等不可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在企业外部,依靠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可以迅速沟通供应商、分销商等,分享市场信息,共享市场资源,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潜在效益。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物流管理理论和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理论上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物流管理的耦合关系。结合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再造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物流系统再造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的目标框架。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企业竞争战略的视角,分析了企业竞争战略与企业物流战略的匹配。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再造系统:企业物流采购分系统、企业物流库存分系统和企业物流配送分系统。系统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采购分系统再造,提出将早期供应商管理和准时采购结合的策略;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库存分系统再造,建立了企业单级和多级库存管理模型;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配送分系统再造,提出了现代物流配送策略,并建立了企业配送区域,配送路线的优化模型。构建了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论文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企业成功进行物流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于君涛[8]2016年在《制造业低碳供应链的碳排放数量模型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异常和对人类的灾害日益凸显,面对日渐严重的各种环境问题,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减排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宏观层面我们可以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制定科学规划对社会生产碳排放逐步进行控制改进,同时,我们也可将视角放在制造企业和行业企业间运作这一微观层面来考虑有效控制并减少碳排放,例如通过对如何制定订货量和产量决策进行研究,来找到一定碳排放量条件下实现最小运作成本的生产方式和协调方式。首先,重点对低碳供应链在各种碳排放政策下的运作规律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由单个制造商和单个供应商组成的合作、半合作与独立低碳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模型,证明了这些模型是凸规划,并存在最优解。针对合作低碳供应链在不同碳排放政策(碳排放限额政策、固定碳税率政策、累进碳税率政策、碳补偿政策和碳排放权市场政策)下的运作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低碳供应链在各种碳排放政策下的运作规律以及效果,为制造企业优化生产运作提供了借鉴。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企业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天津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AHP-DEA)模型测量低碳供应链的绩效效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了五种碳排放政策下合作、不合作和独立低碳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模型,并证明了这些模型为凸规划,存在最优解。随后对合作供应链分别在不同碳排放权政策下的数值计算,分析了碳排放政策对低碳供应链生产运作产生的影响及规律,为制造业优化生产运作提供了有益借鉴。(2)按照合作方式将供应链上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分为合作低碳供应链、半合作低碳供应链和独立低碳供应链叁种情况,并对它们的生产成本和碳排放数量作了对比,显示合作低碳供应链因能够协调制造商和供应商的订货量,从而可实现低运作成本,但却因协调充分从而可最大限度利用碳排放限额,最终碳排放量偏高。(3)企业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第一,天津市居民的低碳理念很强,但却与低碳供应链的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第二,天津市的低碳供应链不完善,有些年低碳供应链有效,有些年份无效;第叁,天津市的低碳供应链运营一直处于规模效率递减的状态。综合上述分析,为更好的促进天津市低碳供应链的发展和经济转型有良好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刘雪红[9]2009年在《基于网络中介的汽车行业虚拟供应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全球竞争,21世纪中国汽车业应顺应国际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全球化、集成化、协同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要求。虚拟供应链(Virtual Supply Chain,VSC)'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市场竞争力。基于网络中介的汽车行业虚拟供应链(VSC based on CyberMediary, VSC-CM)是新竞争环境下提出的适应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供应链运作模式,它依托具有行业特色的网络中介,采用一对多的服务方式为行业内各类型企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供应链管理共性技术支持。论文建立了汽车行业VSC-CM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型,并对模型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1.深入分析了国内外汽车供应链管理现状与发展需求和汽车行业供应链运作特点,研究了VSC-CM模式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优势,并确立了网络中介在VSC运作中的管理职责和协同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了面向汽车行业的VSC-CM运作模型及其体系结构,剖析了VSC-CM运作中涉及的关键技术。2.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研究了VSC-CM优化组建方法及特点。通过对汽车行业客户需求特征的统计分析,定义了VSC-CM运作模式下的企业及供应链综合可靠性和磨合度指标,提出了包含交货期、成本、质量、服务、综合可靠性及磨合度的客户需求目标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目标量化方法。建立了客户动态目标下兼顾VSC-CM整体优化与企业个性需求的叁阶段优化组建方案,并对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与Topsis综合评价法的方案实现算法进行了实例研究。3.以工作流技术为基础,分析了VSC-CM运作过程的分布性、动态性和面向对象性等特点,创新地应用变结构面向对象Petri网建立了适应多变环境的VSC-CM动态运作过程模型,提出了支持VSC-CM动态重构和实现过程模型动态修正的变结构算法。构建了与过程模型相适应的面向角色VSC-CM过程管理体系和过程管理系统模型,实现了VSC-CM运作过程的柔性建模和敏捷管理。4.深入研究了以“发展有持续竞争力的汽车供应链和企业群”为目标的VSC-CM管理战略及其实现策略;构建了面向战略目标的汽车行业VSC-CM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提出了该体系下体现Vsc整体绩效和成员绩效关系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和策略;重点研究了基于战略的VSC-CM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交互与协作过程的企业间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例验证了基于叁角模糊数互补矩阵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绩效评价算法的简洁型和实用性。5.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汽车行业实际,构建了基于J2EE架构的汽车行业VSC-CM原型系统。汽车行业VSC-CM运作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符合了当前重点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和提高行业整体供应链合作水平的汽车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论文研究成果对VSC-CM的理论发展和进一步深化应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许金立[10]2012年在《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发展的焦点已经从生产环节转向了流通环节。发展农产品物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农产品物流运行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无法回避农产品供应链极强的内生不稳定性和弱质性这一现实。因此,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解析农产品供应链内生不稳定性的根源并建立基于供应链协同运作的运行机制就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70873006),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运行的先进经验,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农产品物流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利益机制和支撑机制。本文采取了归纳与演绎、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本文基于供应链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战略类型的分析认为供应链是介于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中间组织”,由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织构成,当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供应链则成为最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2)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协同可形成各节点共同认同并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明确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和各节点的定位;优化调整供应链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节点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并打造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合理协调利益分配,塑造各节点广泛认同的供应链文化,从而达到农产品供应链目标统一明确、组织完善有效、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融合提升、利益合理驱动、文化和谐推动的效果,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功能倍增和物流的顺畅、高效运行。(3)通过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利益机制和支撑机制四大方面,其中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和利益机制是物流运行机制的核心,叁大机制可相互推动从而促进节点之间的战略协同。(4)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农户分散经营不适合农产品“大流通”的要求,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运行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消除农产品物流组织障碍的有效途径。通过以蒜苔为例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单独决策与共同决策对比模型,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联合决策的总收益都大于或等于单独决策下的总收益的结论,因此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应通过战略协同推动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联合决策。(5)通过构建供应链节点博弈模型,得出在重复交易中,只要双方都关心彼此的长期利益,就会采取帕累托最优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各主体的合作行为取代了不合作行为。即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相对于非合作行为而言,合作行为在理论上可以使企业通过合作获得比自己独立经营更大的收益,合作仍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6)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信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节点间信任程度的途径,节点间的信任能够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提出基于战略协同的农产品供应链可采取信息集中模式、电子集市模式和综合模式等方式来进行信息共享。(7)价值创造机制是农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合理的分配机制是供应链各节点协同运作的保证,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的支撑。本文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敏捷物流、供应链多方投入、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等价值创造形式,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的利润分配改进方法。在本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还取得了如下几点创新:一是构建了包括战略协同目标、阶段、内容、特征的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并提出了以组织建立、合作形成、利益协同为起点的战略协同模式;二是在四种典型组织界面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战略委员会、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管理中心、农产品供应链周期性例会制等供应链组织沟通机制;叁是针对农产品供应链多节点、易损耗等特点,引入农产品损耗因素对供应链主体博弈模型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四是针对农产品的鲜活特征,结合农产品物流理论与消费理论,将“新鲜度”引入农产品敏捷物流模式,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的多方投入机制和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低成本运作研究[D]. 杨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2]. 需求不确定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整合运作研究[D]. 高卉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16

[3]. 第四方物流企业组建与运作研究[D]. 赵梦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4]. 供应链成本管理—类别成本与运作支持研究[D]. 谢福泉. 同济大学. 2007

[5]. 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D]. 黎继子.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6]. 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优化与协调研究[D]. 崔爱平. 上海海事大学. 2008

[7].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再造研究[D]. 王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8]. 制造业低碳供应链的碳排放数量模型与绩效评价研究[D]. 于君涛.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9]. 基于网络中介的汽车行业虚拟供应链关键技术研究[D]. 刘雪红.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0]. 基于供应链战略协同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研究[D]. 许金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低成本运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