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发展与运行机制_股票论文

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发展与运行机制_股票论文

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发展及其运作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企业家论文,运作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经济运行中的组织作用。但是,如何培养和造就企业家,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运作等等,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企业家的形成条件及其发展

企业家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它既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直接的自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传统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然结果。早期的企业家是业主型,企业主即是经营者,它普遍存在于工场手工业式的企业里。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联系的扩大过程中,部分企业主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已愈来愈无法适应专业化协作生产过程中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企业外部市场变化的日趋复杂性。要成功地组织管理企业的生产活动、参与市场交易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然在懂得经营和善于经营的同时,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高的技术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生产工序有一个完全把握和明了的情况下购进原料,组织生产,推销产品,并及时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动。当时,一些企业主纷纷选拔自己企业内部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提任企业的经理,并逐渐开始公开招聘懂技术的经营者。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第一家由技术人员提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以后,在实业界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于是,作为早期的职业经营者,一大批技术职业经理人员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本和财富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了日益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一批以自己对资本和财富的所有权为依托来谋取占有利益的食利阶层,他们自己不去经营其所占有的资产,而是通过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出去的方式让别人去为他经营,或者选聘合适的人代替他经营企业,保证他所占有资产的增殖和稳定地取得收入,扩大资本和财富。在产业界,早期的高利贷资本的形成为职业经营者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即它为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却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创造了条件。当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日趋分离、企业的所有者越来越普遍地将经营权转交给他们所信赖的经营人员时,这种经营权从传统所有权中分离的趋势使得承担实际经营权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的经理人员。

最初的职业经理人员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具备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熟知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过程及产品工艺,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和质量以及如何改进产品的性能使之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这个时期以具有专业技术为特征的技术职业经理人员作为企业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形成了普遍的模式。19世纪中期,美国实业界的许多大企业经营者也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末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市场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面临的组织管理任务日趋复杂和繁重,经理人员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科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的来源和组成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长的一批新兴职业经理人员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渐形成。这些新兴的职业经理人员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主,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工商管理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在日后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出类拔萃的优秀企业家。30年代大危机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征的职业经理成为越来越广泛的企业家模式。

概括地讲,从企业家的典型意义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业主式企业家,由企业主直接经营;第二个阶段是专业技术企业家,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的经理来负责经营;第三个阶段是软技术职业企业家,由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长的职业经理来负责组织管理,经营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他们在公司内形成独特地位,他们的作用和影响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公司经营业务的范围。

二、企业家的类型和来源方式

在目前的发达国家,成千上万名企业家在经营着不同的企业,创造着不同的业绩,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家与公司的财产关系,我们将他们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所有者型企业家,二是职业经理型企业家。

1.所有者型企业家。这一类型的企业家或者拥有企业的全部产权,或者拥有部分产权(拥有足以控制公司的股份)。在经济生活中,他们既是资产所有者,同时又是资产的经营者,具有双重人格。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他们要对自己占有的资产经营风险承担责任,并维护他们所有者对资产占有的权利和取得收入的权利;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使他们作为经营者必须对公司的整体经营承担风险,使公司经营取得成功得到保证。这种类型企业家的特点是:(1)个人财产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高度结合使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从事公司的经营活动;(2)当公司利益与个人财产利益发生不一致甚至是矛盾时,他们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们作为企业家的素质的高低;(3)在一些小企业中,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十分敏感,开拓精神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有者型企业家一般是个人业主企业、合伙人企业的主要模式,这类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企业家,他们并不具有代表性。

所有者型企业家除了普遍存在于个人业主企业和合伙人企业中以外,在目前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制大企业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类企业家在所有者型企业家中之所以更具有代表性,是因为他们虽然作为所有者拥有公司的全部或部分产权,但他们的经营行为则更多地表现为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性格,公司经营的成功与事业的发展是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经营管理能力是他们成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人力资本。

2.职业经理型企业家。职业经理型企业家是完全依靠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来生存的经营者,他们之所以成为公司的经理人员或董事,唯一凭借的是他们的人力资本。他们不象所有者型企业家那样拥有公司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有些经营者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但在公司资产中微不足道。对于所有者型企业家来说,当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丧失时,尚可以通过其拥有的资产所有权生存或图日后东山再起,而对于职业经理型企业家来说,如果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失业。由于职业经理型企业家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丧失风险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亚于财产损失风险,而且,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财产风险。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以及努力使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增殖,是对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强有力的激励。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中,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来源方式也是以发达的人才市场为依托的。具体的聘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开招聘。公开招聘是通过新闻媒介刊登招聘启事面向社会(包括企业内部)。由企业的所有者代表(董事会)成员和专家组成的评聘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最后决定聘任者。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以往的业绩、能力、素质、知识、职业道德等等。(2)通过行业组织推荐、引见作为候选应聘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家联谊会或协会等行业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其成员彼此之间都很清楚地了解对方的能力、业绩、经验、特长、品德以及报酬的高低,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是一个外在化的概念,因此,一般的公司也愿意通过这种行业会组织选择经营者候选人。(3)通过人才咨询公司选择经营者候选人。招聘公司事先提出对候选人的要求,包括能力、经历、素质、特长、品德。然后由评聘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评试,选取最佳经营者。(4)直接从本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提拔。其它还有诸如用高薪和优厚的待遇聘请知名的优秀经营者等方式。无论是哪种形式,最终都要经过评聘委员会的认定和通过。

企业家报酬的确定。发达国家的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一般是通过应聘者与公司的谈判(其基础是市场对应聘者人力资本的评估)并得到双方的认同,最后以契约形式在聘任合同中详细规定。它的形式主要有:(1)完全的工薪制。即经营者除享受较高的工薪外,没有其它货币收入。(2)工薪加奖励制。即在对经营者的薪金报酬有一定的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在奖励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如果公司经营很好,按期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公司则按照规定对经营者予以奖励。在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里,对经营者的奖励标准通常是相当于经营者6-8个月的薪金。(3)工薪加盈余分配制。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外,每年有权参与分享公司盈余。(4)工薪加股权。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的基础上,还获得一定量的公司股份,通过这部分股权参与公司年终的股息和红利的分配。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除了薪金报酬以及各种奖励等等有形收入之外,他们还会获得许多潜在的无形收入。例如,公司的经营者对公司净盈余的支配权、作为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成功的经营业绩对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增殖等等,这些也是企业家的一笔巨大收入,对企业家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一些企业家对无形收入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有形收入的重视。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经营者在企业面临困难时,都会率先降低自己的薪金报酬,以此来带动员工减薪或裁减人员,使企业得以渡过难关。

三、企业家在公司运行中的控制地位及其所依赖的制度条件

在发达国家里,一些比较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公众化的上市公司。虽然这些上市公司在公司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不很大,但它们的资产总额却占绝对大的比重。例如,美国1985年的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占全部公司资产额的75%,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和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在公司实际运作中的地位及其条件就更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从制度上看,如果说最初的职业经营者的产生源于传统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那么,现代企业家的产生和形成则源于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其结果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经营者支配”格局。尽管从形式上看,目前发达国家的公众化上市公司还依然保留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董事会任命总经理的传统程序。但是,实际上从股东大会的召集到大会议题的确定,甚至董事候选人的提名和中选,都是由公司的经营者阶层控制和支配的。美国经济学家曾在1932年和1963年对美国200家最大的公司进行过两次调查,结果是:1932年在200家大公司中,由所有者控制和支配的公司占34%,资产份额占20%,而由经营者控制支配的公司占44%,资产份额占58%;1963年在200家大公司中,由所有者控制和支配的公司占11.5%,资产份额占12%,而由经营者控制和支配的公司占84.5%,资产份额占85%。由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在日本也十分普遍,日本在战后通过解散财阀打破了传统的大家族所有者控制企业的格局,逐渐形成了经营者控制公司态势的“经营者革命”,日本学者将此称之为日本正在“从所有者资本主义转向经营者资本主义”。即使在新加坡和香港,由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当公司的董事会一旦通过了由总经理制定的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后,公司的实际决策权就掌握在总经理等经营者手中,使他们成为公司的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

这些现象和结果的出现表明:在发达国家,对公司的控制权已经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公司的经营者——企业家手中,公司的经营者已经在事实上掌握了公司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产生这种现象和结果的制度条件主要是公司产权的独立化和公司股权的分散化。

1.公司产权的独立化——法人所有权的确立。公司的产权独立化并享有法人所有者地位在法律上表现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拥有直接处置公司资产的各种权力,包括买卖、租赁、抵押和任意使用资产及其收益等等。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虽然可以任意处置他所拥有的作为公司所有权凭证的股票,但却无权处置公司的任何实物资产。他虽然是公司资产损益的实际承担者,但在法律上却失去了运用或支配公司实物资产的各种权力,只有当股东在有足够的能力影响董事会决策的前提下才能间接地影响公司资产的运营。这里,传统意义的所有权已经分解为法人所有权(公司)和初始所有权(投资者)。但是,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行使法人所有权的只能是法人的代表即董事会,因此,谁能够影响或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谁就能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中,董事会(或公司本身)是由股东(所有者)直接控制的。但是,本世纪初以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出现了经营者逐步控制董事会的趋势,由经理人员直接出任公司董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在美国的一些公众化公司中,经理人中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重已占50%左右,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已经成为董事会成员的主要标准,而以所有者身份进入公司董事会的人员比例日趋下降。因此,可以说,公司产权的独立化为企业家控制公司的运行提供了可能的制度条件。

2.公司股权的分散化。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公众化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股票持有者的数量大大增加,公司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迅速提高。1982年,美国直接持有公司股票的股东人数已达3200万,加上间接持股(以股票经纪人的名义登记和持股)的股东则高达13000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60%。在日本,1991年和1992年个人股东数量分别为2600万和2685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的个人股东数量分别为1.24万人和1.27万人。一般地讲,普通股东持有股票的目的或是为了获得较高的股息,或是为了通过所持有股票价格的上涨来实现其资产的积累和增殖。由于集中持有某一家公司的股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因此个人购买股票一般是采取分散的原则,不会集中购买某家公司的股票,每个股东的股权份额在公司总股权中的比重也就微乎其微。特别是在股票市场高度发展起来以后,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由少数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在本世纪初期较为突出,30年代以后便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在目前的发达国家,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现象虽然还存在着,但已经不是普遍现象,而且,作为一种基本格局则正在弱化消失。另一方面,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化也使得少数人很难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有一个得以影响或支配股东大会决议和公司董事会决策的必要份额。

四、约束企业家行为的机制

在企业的经营者阶层逐步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能够约束他们的行为并使他们不致于滥用权力或者对公司资产的经营不负责任呢?在漫长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市场为依托的约束机制。其中,既有直接的约束,也有间接的约束,既有法律规范形成的约束,也有社会公众的监督约束。通过这些多形式的、全方位的约束机制来保证企业家为公司的经营取得成功和维护股东的利益而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1.企业家的自我约束。在发达国家里,社会财产是高度资本化的。不仅实物财产、货币财产可以资本化,人们的知识、才能、社会职业和社会地位等等都可以资本化。而且,不同的资本形式之间还可以相互比较和通约。因此,作为经营者,虽然他不是公司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他却是自己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尽管从逻辑上说他们不会象真正的所有者那样关心公司资产的收益、增殖等,但他们也决不会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去冒风险,使自己丧失人力资本。而且,一般来说,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收益率和增殖率最终取决于公司资产的经营状况,因此,从本质上说,经营者阶层滥用权力或者对公司资产经营不负责任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人才市场,以及通过这个市场对经营者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社会评估,是使经营者阶层的“人力”转化为资本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发达国家里,一个人很难在没有经过市场评估和社会认可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与个别人的关系而成为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员;另一方面公司的经理人员也不可能不清楚他们的经营成败对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发展前途意味着什么和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在市场不断进行的评价和比较中,每一位企业经营者都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人力资本价值的多少、增殖的潜力在哪里等等,从而也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形成人力资本的概念,并由此形成对经营者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企业家的这种自我约束在公司破产时可以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虽然破产公司的财产损失要由股东来承担,但破产公司的经理人员则要失去职业,即使破产公司经过改组,原有的经理人员也要被撤换,原有经理人员的职业声誉就会由此而大大降低,甚至作为公司经营者的职业生涯就有可能从此断送,人力资本也就自然丧失。这种损失对于以自己的经营能力为依托的经营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来自自身人力资本方面的约束是对企业家最硬的行为约束。

2.股东的间接控制。经营者阶层逐渐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但并不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本身已不存在。事实上,股东除了在某种程度上的控制之外,大量的则是间接控制。间接控制是指股东通过买卖股票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决策或决定公司主要经营者的去留(任免)。它的最大特点是股东通过市场来“投票”,而不象直接控制那样是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来投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控制方式称之为“股东用脚投票”机制。这种控制方式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是以发达和完整的市场体系为依托的。其作用形式是: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满而大量抛售公司股票时,立即会在股票市场上引起不良反应,而股票价格的下跌则会使该公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例如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公司信誉降低,同业拆借困难,公司负债比例上升,在市场上被竞争对手挤垮,以致于破产倒闭等等。因此,股东虽然是以间接的即通过市场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意志,但对经营者来说,则意味着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约束,使他们对此不能不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股东间接控制形成对经营者的约束的另一个依托是公司之间的合并或收购。其具体作用形式是:收购公司通过以较优惠于股东的价格大量购进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使被收购公司成为失去独立地位的从属公司。在这一过程中,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一般不会受到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因股票价格的上涨而获利,但是被收购公司的经理人员则要被改组或撤换。因此,公司被收购是构成对经营者的另一大威胁,是对经营者的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因为公司的破产是由于经营人员经营不善或能力低所引起,而公司被收购则常常是由于公司经营者的意志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所引起的。为此,经营者在决策时不能不考虑股东的要求和利益而行事。

3.其它对企业家的约束。在发达国家,企业家除了受到强有力的经济性约束以外,还会受到其它方面的约束。

法律上的约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证,同时法律也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有力的行为规范。发达国家运用法律形式对企业家行为的约束主要表现在:(1)以法的形式规定公司经营者的职责权利;(2)用法律规范约束公司经理人员不得滥用权力和侵害公司资产;(3)设立专职的执行机构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4)对于破产倒闭的公司,法院除了要调查是否有经理人员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发生渎职行为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外,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律中还明确规定,禁止这些原公司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或永远不得再任经理、董事等职务。

除了法律上的约束外,还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监督,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以及同行业协会中对成员的职业操行教育等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

标签:;  ;  ;  ;  ;  ;  ;  ;  ;  

发达国家企业家的形成、发展与运行机制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