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不懈探索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
关键词: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1949-1976年,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文化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事业刚刚起步,各项工作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按照“破”“立”结合、不破不立、破中有立的思路,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封建腐朽主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加强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根本地位,借鉴苏联经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不同领域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时,1964年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正式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促成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景象。1966—1976年,以革命文化为导向,文教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了摆脱资产阶级旧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提高了思想觉悟,但是“左”的指导思想占据了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致使各项事业均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事业遭受重创。
(二)1977-1991年,建设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全面经济建设上来,文化建设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以文化大讨论为契机,保卫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80年代的文化研究取得了突出进展。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精神文明”的命题,1982年在《深入持久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争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中强调“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国家”,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方针,1986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自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理论形成了科学的体系。
(三)1992-2002年,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党70周年大会上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本确定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有四个特征,一是立足市场经济,以“重在建设”为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三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巩固思想文化主阵地,发挥文化建设在思想建设中的科学世界观的功能、思想解放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四是以建设先进文化为目标,内容上、形式上和传播途径上使文化建设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趋势。
(四)2003-2012年,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期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探索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文化建设有四大个特征:
1、以“和谐文化”为核心,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2002年十六大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目标,2006年中央把建设“和谐文化”确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报告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标志着“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增强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十二大报告中关于“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论断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性认识,2004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关于“要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要求表明中央对此问题的认识更进一步,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更加清晰,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十七大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出明确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层面上的全局性和核心地位,十八大再次全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3、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2005年12月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做了详细说明,成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
4、以文化自觉意识为感召,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帮助国人树立并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十八大以来,建设以中国梦为愿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战略思想,并且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性要求,其中就包括从民族复兴的大视野、大格局出发创造性提出“文化自信”的伟大命题,论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净化文化发展软环境。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走好群众路线,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党政、高校、国企巡视全覆盖,党风政风为之一振,书写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厚重篇章。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首次概括了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根本目标和基本路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十八大报告中未能做出回答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揭示和补充,且第一次明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深厚底蕴,十八大开启了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传文化。
4、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领域的作用,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弘扬中国精神,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培育最为富饶的心灵土壤。
5、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文化法制建设起步晚、步伐慢,十八当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立法作为各项立法的重点领域之一,对打破当前文化法制工作困境起到了重要的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文化建设积累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工作经验。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发展的方向
指导思想的确立是文化建设工作首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从建国初期至今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威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始终坚持文化的战略性全局地位,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坚持围绕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今天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都是坚持文化的战略性全局地位的体现。
(三)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思路
在文化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宝贵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今天的文化建设成果。
(四)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文化建设工作中这一观点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七十年文化建设过程中,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保证了我们的文化事业越来越色彩斑斓。
(五)始终坚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采取文化发展的正确方针
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平衡协调好文化建设与其他领域的建设,中国文化建设在不断探索试错过程中,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一种自省、开放和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实现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文化真正释放出其内在的创新力和活力,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六)始终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是长期以来我当领导文化建设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陆卫明,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3]樊锐,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06).
[4]刘仓,论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2).
[5]张晓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0).
论文作者:窦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中国论文; 思想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文化发展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