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站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光纤在变电站中的使用变得尤其重要,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了智能站成熟化趋势下的必然。光纤槽盒的研制使得智能站光纤得到合理地摆放和安装,降低了光纤损伤的可能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提升了工艺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带来了效益的提升。
关键字:智能站;光纤;槽盒;工艺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变电站开始有逐步取代传统站的趋势。对于传统站而言,智能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在此基础上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自动化、变电站信息共享化、变电站分区统一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智能化电网调度和控制的基础单元。
智能站基建的优势之一在于用光纤代替电缆,能极大简化装置接线,方便扩建和技改项目,更换保护装置不需要考虑CT开路和PT短路等危险,接口时也更为安全方便。但是与之俱来的则是接线更加复杂,内部数据繁琐,给施工、检修、维护带来了很多困扰。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提高智能化变电站光纤槽盒的研制。
由于变电站二次安装光纤时屏柜后环境复杂、施工工艺要求高、现有方式工作量大,现有的方式是将光纤在厂家线槽盒内直接摆放,或是将光纤卷起,该方式虽然较为有效,但操作起来过于复杂,而且光纤暴露在外面又不够美观,同时容易积灰也难以寻找备用芯,但若将光纤放入电缆槽盒内又会使槽盒内过于拥挤也容易伤到光纤,导致内部纤维破裂或加速老化,导致光纤报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专门用于光纤摆放的槽盒,既能使光纤受到可靠的保护,同时也可以让光纤整理的工艺得到较大的提高。本文对以下三点进行了阐述:
1、确定全封闭专用光纤槽盒地具体样式,绘制设计图纸,确保该槽盒装入保护屏后的规范性。
2、确定具体的槽盒通风、进线口密封等细节实现,确定盖板的具体实现方式,确定光纤进线和出线的具体开孔方式。
3、光纤槽盒的现场应用及改进。
本文研制的光纤槽盒具有以下特点:
(1)光缆槽盒上下部分都做了开孔,以适应槽盒在具体安装过程中可能放在保护屏后左侧,也可能放在右侧的需要,方便安装人员工作。
(2)使用磁铁对盖板进行吸合,并在侧面作出半圆形小孔。便于光纤槽盒的开关,同时也不失密封效果。
(3)出线处形状为封闭式的圆孔,以限制光纤在一定范围内处于一个较好的固定状态,同时也不难抽取更换备用芯。
(4)在槽盒内,将整线器安装在一个滑动槽上,方便调整光纤出线位置。
槽盒外壳采用薄钢板进行焊接,是一个长120mm,宽80mm,高600mm的长方体光纤盒。上下底面各开有15个光纤接口,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装在屏左或者屏右,又可以在高大屏柜中进行拼接,满足多种复杂情况的使用效果。
槽盒侧板设有11个φ20mm的圆形光纤出线口,起到固定光纤的作用。多余用不到的出线口用橡胶皮套封口,保证光纤盒的密闭性。槽盒左右侧板的上部个下部各有一个φ6mm的接地孔,保证可靠接地。同时位于槽盒侧板中部的小月牙孔,能够让使用者更加方便的开启槽盒盖板。
槽盒背板上布有14组圆孔和12组长孔,高低不同的圆孔可以在不同的屏柜中对槽盒进行固定,长孔能够对槽盒进行上下微调,从而更好的稳固槽盒。
光纤槽盒设计图
在槽盒背板上固定有一根滑动槽,滑动槽上下各有一个盘线器,可以把备用光纤盘在盘线器上,方便整理备用光纤。盘线器可以在滑动槽上下移动并固定,可以灵活调节。
槽盒盖板的一侧用扇叶与槽盒侧板固定连接,用于开启盖板后的转动,另一侧与小磁石吸合,起到固定密封盖板的功能。
经过实际工程的运用和验证,本文研制的光缆槽盒对工作环境和安装效率都有极大的提升。
经济效益上:按一个常规110kV变电站来计算,可有效缩短安装调试时间,一年可降低调试开支5(安装、调试人员数量)*500(安装、调试人员平均日工资)*18(全年工程数量)=135000元。同时有效减少了光缆可能出现的破损问题,增加了光缆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成本,折合人民币约为100000元。
安装工艺上:采用屏柜内光纤专用整理槽盒后,光纤进行单独敷设整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光纤损坏,而且不容易积灰,降低过程中的光纤弯曲。而且提高了光纤整理的工艺水平,使得屏柜后更加美观整齐。
光纤槽盒的研制与应用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因此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目前该光缆槽盒使用金属材料制作,考虑到重量问题和接地问题,今后可以使用更为轻便的复合材料进行制作,也可以省去接地的工序。
(2)盖板的开关方式和方法对工作过程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性,今后将对盖板的开关方式和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
论文作者:祝刚,邢辉,李恒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光纤论文; 变电站论文; 盖板论文; 智能论文; 光缆论文; 方式论文; 圆孔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