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谦及其词_满江红论文

试论吴潜及其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其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吴潜是南宋政坛名宦、文坛大家,而对其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现在流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没有介绍,也少专文详论。本文试对吴潜其人其词作较全面的论析,认为,对国事的深忧、对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对田园恬淡生活的经意描述是构成吴词的主要内容;激昂沉雄、凄劲隽永则是其词的总体风格。

词是有宋一代的代表性文学。名家辈出,佳什繁多,为世所公认。其中不少作者,还兼具词人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他们一方面驰骋政坛、风云际会;另一方面又把凝聚于心头的仕途得失、人生感慨,形诸笔端。苏轼、王安石、李纲、辛弃疾、吴潜等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吴潜出身于官宦家庭,曾两次为相,仕宦达四十余年(含屏退)。锐意图治,忠心耿耿,政治上是一位干才。词的创作也成就颇丰,有《履斋诗余》三卷,《全宋词》收其词作250余首,蔚为可观。他勤于著述,“才长于奏对,凡三百余疏。”[①]其著作除《履斋诗余》外,尚有《论语士说》、《鸦涂集》、《许国公奏稿》及《履斋遗集》等,均已散佚。今尚存有四库全书本《履斋遗集》,两宋名贤小集本《四明吟稿》,疆村丛书本《履斋先生诗余》及裔孙吴斗祥等所辑《许国公奏议》。

可是,对这样一位政坛名宦、文坛大家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似少专文详论。现在流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也基本上没有对他的介绍。笔者认为,这不能不算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对吴潜其人其词作一简要论述,权当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人们对之作更深入的研究。

1

吴潜(1195—1262)[②]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③]。其祖父崇伊洛之学。父吴柔胜,谨承家训,“不苟言笑。长游郡泮,人皆惮其方严。”[④]仕终秘阁修撰。这样的官宦之家,加上严父的言传身教,使吴潜兄弟(兄吴渊)方正敦厚,孜孜于学,终致科举成名,双双步入仕途。

嘉定十年(1217),吴潜中进士第一。旋即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改签广德军判官。时年23岁。后又多次升迁,绍定四年(1231),再迁尚右郎官。其间,多次上书进言,切论国事,针砭时弊,显示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卓越才干。深得宁宗、理宗喜爱,因而被诏对直言。

吴潜的谏言大胆峻切,质直深刻。他或奏请皇上励精图治,亲贤远佞:“阉官之窃弄威福者勿亲,女宠之根萌祸患者勿昵。”[⑤]他或劝勉丞相辅政要注重六要: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兴治道[⑥]。他或阐述对战争的精辟见解:“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⑦]不要轻易言战,要作长期准备。国势倾危,他忧心如焚。身为重臣,他愿为国捐躯:“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⑧]“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⑨]言之凿凿,发自肺腑。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潜的仕途坎坷多舛,云诡波谲。淳祐十一年(1251),吴潜因能谋善断被升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君臣相洽,如鱼得水。这是他仕途的黄金时期。就在他准备实施抱负,大展宏图时,却受到了政敌们的夹击。萧泰来等人向皇上参奏他:“如王安石而又过之。”[⑩]第二年,他在劫难逃,于众议讻讻中被罢相了,且一去就是十年。开庆元年(1259),元兵在举渡江南下。南宋统治者闻风胆寒,国势阽危。吴潜此时才又被起用,任左丞相。岂料理宗景定元年(1260),奸臣贾似道挟怨谗毁。令心腹沈炎弹劾吴在对元抗战中“措置无方,致全、衡、永、桂皆破”[(11)],遂被再次罢相。两次罢相,首尾10年。心为国谋,身为人的。于是,人生的况味,强烈的乡思便奔涌心底,难以排遣。他只有将其化为歌吟,录之彩笺。

吴潜罢相后,其老境惨不忍睹。“谪建昌军,寻徙潮州,责受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12)]此时,他曾作《满江红》一词送友人,词中有云:“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13)]自道哀情,读之催人泪下。贾、沈联手陷吴潜于循州后,仍不甘罢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又派武人刘宗申去做循州太守,伺机毒死吴潜。刘宗申绞尽脑汁终于阴谋得逞。吴中毒后十分痛苦,“双足先浮。两髀又肿;渐浸淫于手臂,遂侵犯于心脾。气喘而夜卧惟艰,胃衰而昼餐尽绝。呕哕大作,脏腑不舒。”[(14)]惟求速死。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吴潜在忧愤中卒于贬所,时年68岁。

2

吴潜词章现存256首。在有宋一代词人中,他是词作较多的作家之一。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也较丰富。大凡述志申情,写景咏物,怀古记游,思人念远,无所不施。

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是吴潜词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 让我们先来读他的两首《满江红》《送东方伯上襄州幕府》与《齐山绣春台》。

露驿星程,又还控,西风征辔。原自有、孔璋书檄,元龙豪气。蜀道尚惊鼙鼓后,神州正在干戈里。佐元戎,一柱稳擎天,襄之水。功名事,山林计。人易老,时难值。看新丝一发,甚吾衰矣。转首从游十五载,关心契阔三千里。便秋空,边雁落江南,书来未。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水流,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意如何,无人省。

前者为送别词而非一般的送别。好友陈方伯与己从游已历15载,如今要去几千里外的襄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人亦老迈,后会难期。此时送别,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词一开篇没有世俗的客套,直接入题。先言羁旅行役,风餐露宿之艰辛,但不伤感。马上转入对国事的关注,面对“蜀道尚惊鼙鼓后,神州正在干戈里”的艰难时局,他支持好友此去后,要“佐元戎,一柱擎天”,成为保卫大宋江山的长城之具。后一首系记游,也不是普通的记游词。这次齐山之行是吴潜12年后的旧地重游。齐山位于安徽池州。有九华之秀,可与武夷、雁荡比美,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美称。历来文人名士,多来此登临吟咏。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著名的《九日齐山登高》诗,留下了“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豪迈超脱的诗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曾作《池州翠徽亭》诗一首,留下了“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的爱国诗句。旧地重游的吴潜,此时能不缅怀先辈事迹。勃发爱国热情吗?词作首先回顾了自己12年前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地登上绣春台的往事。马上笔锋一转,直扣当今。到如今风景依旧,人已老迈,江山空冷。下阕前六句承此继续申说:齐山之下,只有江水在无声地流淌,淮河北岸,则是阴云笼罩,一片昏暗,中原的百姓正在受着如狼似虎的敌人的摧残。词中寄寓着作者对沦陷区人民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这是词人对国事的真知灼见。前句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典故,意在说明抗金复国的方针应是要作充分准备,不宜轻举妄动。“非浅近”当是警时之论:任何心存侥幸,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也是吴潜平时策论的诗化表现。后一句则用了五代十六国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的典。以后赵前秦两个短命王朝为喻,暗指金政权亦为短命之属。从而昭示国人,敌人的占领是暂时的,只要发愤图强,恢复定然有望。最后以慨叹朝中无人能省作结,寄意遥深。

对高尚人格的执着追求是吴潜词思想内容的另一重要方面 词人由其家境熏陶,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走的是修齐治平的仕进之路,平生服膺理学,自称“幼闻先臣之训”,“泣而识之不敢忘”[(15)]。这从正面培养和造就了他的正直人格。另一方面,官场的龌龊腌脏,小人的巧言令色,又从反面激发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这一切,词人又是将其落实在行动上,发抒于词曲之中的。《宋史》本传载:吴潜为人坦诚,“忠亮刚直”。宋史《吴潜传》中直接引他的言论有九处,间接转述他的言论有十处。忠言逆耳,酣畅淋漓。端平元年(1234)诏求直言,他“以直论忤时相,罢官”[(16)]。后来的两次罢相以致殒命,也都与直言忤人有关。

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据《宋史》本传载,在沿海制置大使任上,他“条具军民久远之计,告于政府,奏皆行之”。又积钱代民输帛,免民赋税上千万。

这种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见之于日常生活和词章创作便是词人对海棠、白莲、芍药、丹桂和腊梅等名花异卉的雅赏与歌咏。这些花卉虽姿色各异,开不同时,但就吴潜来说,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品格的高尚不俗。词人的全部作品中,更见出对梅的偏爱与激赏。咏梅之作竟达20余首,约占整个词作的1/10。梅以其超尘拔俗的高洁品格成了吴氏心中的偶像。如他的《疏影》和《满江红·戊午八月十二日赋后圃早梅》词。前词不仅写梅的丰姿之美:素月之下,轻枝摇曳,仿佛美人玉步。且以“风敲檐竹”,“前村深雪”的恶劣气候烘托其不畏严寒的品格,并突出其与众不同的“幽奇”特色。后首形神兼备地写梅的风骨神韵。特别强调其“岁寒为托”的孤高品格和“瘦骨皱皮犹老硬”的特质,尤其突出了她担负着报道春天信息的使命。两首咏梅词,看似写梅,实为写人。梅之高洁逸清,不畏险恶,硬骨铮铮的形象,实乃词人人格的写照。

吴潜除了偏爱梅花外,还描荷绘菊,赏芍药,咏海棠,如《念奴娇·咏白莲“宝月韵”三和》中的“月魄冰魂凝结就,犹薄湘妃洛女。”《蝶恋花·和处静木香》中的“淡白轻黄纯雅素。一段风流,敧枕倚窗户。夜半香魂飞欲去。伴他月里霓裳舞”等。从深层心理结构讲,荷花的冰清,木香的雅素等,都是词人追求美好人格高尚情操的显现。

对恬淡惬意,风光迷人的田园生活的经意描述,也是吴潜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象陶渊明的桃花源是陶氏的精神乐园,寄托着他的理想追求一样,吴潜后期身在官场,心系“家山”。大量描写乡居生活的自由适意,也是他宦海浮沉,心理疲惫后的精神他恋与解脱。与仕宦生活相对的是这样一幅幅美妙的生活图景,如《满江红·和吕居仁侍郎东里先生韵》:拟卜三椽,问何处、水回山曲。朝暮景,清风当户,白云藏屋。更得四时瓶贮酒,未输一品腰围玉。待千章,手种木成荫,周遮绿。且休,陶令菊。也休羡、子猷竹。算百年一梦,谁荣谁辱。唤客烹茶闲话了,呼童取枕佳眠足。但晨香、一柱愿天公,时丰熟。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去处!几间小屋座落在“水回山曲”之中。朝朝暮暮有清风白云相伴,有成荫绿树相亲。春夏秋冬,有酒盈瓶;月月日日烹茶话客,取枕佳眠。哪管他世事纷纭,惟愿得时熟年丰。这生活与官场相去何啻霄壤,与桃源却又何等相似。“安得便如彭泽去,不妨且作山翁酩。”[(17)]安居乡间以享天年,成了他宦海浮沉后的最佳选择。

吴潜还有描写爱情生活,宫廷宴乐等方面的词作,亦间有佳篇,兹不赘述。

3

终吴潜一生的主要经历是仕途奔波。这样的经历使他既有高门显宦,又有布衣学人;既有幕僚同好,又有江湖隐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广泛交游所承受的影响便形成了吴词总的艺术风格:激昂沉雄,凄劲隽永。这种总体风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意气昂扬但不质直粗率 《四库总目提要》在评价吴词艺术风格时说:“其诗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近人薛砺若在其《宋词通论》中论吴词亦云:“履斋词学稼轩,颇得其是处”,“他与姜白石曾相从游……故其词亦颇受白石的影响”。均为的评。

辛弃疾为南宋著名豪放派爱国词人。其词“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18)]。引得同时及后世同好的深深追慕,吴潜亦是其中之一。辛氏的豪放雄浑在吴词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试看他的《沁园春·多景楼》: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正天低云冻,山寒木落,萧条楚塞,寂寞吴舟。白鸟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凭栏久,问匈奴未灭,底事菟裘。回头,祖敬何刘。曾把功名谈笑收。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如今惟有废垅荒丘。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词作首先描述多景楼横空出世,雄踞要隘,“压四百州”的磅礴气势。接着记述词人登楼后映入眼帘的景色及引起的感慨:放眼望去,天幕低垂,云层凝结,山色萧条,暮鸦群聚,一派深秋的肃条。心潮起伏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忧思。过片承上而来,追慕古人。他们才力天成,雄姿英发,把功名“谈笑收”。而自己却空怀壮志,任时光老去,欲为不能,欲罢不忍。从而慨叹光阴飞逝,人事悠悠。读着这首词,我们不是很容易联想起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来吗?比较两词,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词中的两位抒情主人公是何其相似乃尔:他们均系登临送目,为国事郁郁于怀之人;他们都有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之叹;他们亦都有誓死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沉郁顿挫,慷慨激昂。

更能见出吴词慕辛追辛风格的是《满江红·禾兴月波楼和友人韵》。其词题材选取,主题提炼,以及意象组合和语言风格都与辛词更为接近,处处有盘旋郁结之姿,时时吐抑郁不平之气。

学辛是很难成功的。前人已道出个中原委:“稼轩一体,后人不易学步。无稼轩才力,无稼轩胸襟,又不处稼轩境地,欲于粗莽中见沉郁,其可得乎?”[(19)]首先是辛词在体式上常借慢词长调来抒发内心雄健悲慷的意绪。这一体式稍有不慎则会失之浅白。气势虽存,词质则变。刘过、刘克庄等人之失即是教训。再就是才力、胸襟和经历的差异。吴氏学辛能入其堂奥,取得成功,做到既意气昂扬又不粗率质直,无疑不仅是得益于他丰厚的学养,也还得益于他那与辛氏相近的胸襟和并不畅达的仕宦经历。

二 境界凄劲但不生涩空疏 给吴词以深刻影响的另一位重要词人是姜夔。姜夔虽存词只有80多首,实乃南宋词坛大家。他与辛氏词风殊异而各领风骚。南宋中叶以后之词人,大抵分别受到他们两家的影响。

关于吴、姜的交往,吴潜曾在其词《贺新郎·暗香》小序里有过记述:“犹记己卯,庚辰之间,初识尧章于维扬。至己丑嘉兴再会,自此契阔。闻尧章死西湖[(20)],尝助诸丈为殡之,今又不知几年矣。”从这一小序中,我们至少可以获知两个信息:一是两人交游时间很长,达10余年;二是两人交谊很深,姜死后,吴曾助殡。姜氏于词的开拓之功在于以江西派诗法运用于词中,创造出一种凄劲拗折,隽淡峭拔的境界。两人长期从游,这种词风自然会融进吴作之中的。先品味一下吴潜这首《武陵春》:惨惨凄凄秋渐紧,风雨更潇潇。强把炉薰寄寂寥。无语立亭臬。客路十年成底事,水国更停桡。苍鸟横飞过野桥。人不似,汝逍遥。词人笔下的潇潇风雨带给人们的是惨惨凄凄的秋意;炉薰袅袅,伊人独立的意象,让人领略到的是孤苦与寂寥;水国停桡,苍鸟野桥,烘托的无不是凄清冷峭之感。词中自有姜夔的影子在。我们试将其与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作一比较: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词作写眼前景色,则借燕雁云逝,黄昏细雨,烘托出心境的凄冷迷蒙。发思古幽情则取暮色苍茫中随风飘舞的参差残柳,何其萧索哀凄。前人赞曰:“‘凭栏怀古’以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2①]是为的评。

吴、姜还有不少写景寄慨的小令,能洗尽铅华,摒弃肥,写得气格劲健,韵味隽永。比如,姜夔的《江梅引》和吴潜的《更漏子》这两首词都清空醇雅,一气旋折,辞句隽淡,笔力遒健。其词风之相近,于此亦可见一斑。

姜氏一生布衣,性情孤高,襟期洒落,“似晋宋人”[(22)],因而生平醉心于梅荷。其咏梅词有《小重山》等达28首之多,咏荷亦为数不少。对于姜氏之钟情于梅荷的吟咏,缪钺先生曾有高论:“白石词中所写的梅与荷,并非常人所见的梅与荷,乃是白石于梅与荷中摄取其特性,而又以自己的个性融透于其中……也可以说就是他人格的体现”[(23)]。联系前述吴氏对梅荷的雅好,姜、吴在词风上的相互影响更是不言自明了。

当然,吴词更多的则是融他人长处,铸一己伟词。即既激昂沉雄,又凄劲隽永。如《满江红·送李御带琪》、《贺新郎》(拍手栏干外)、《水调歌头·焦山》等,均属此类佳作。

三 缘情择体而又灵动有变 以组诗、组词的形式来抒写怀抱,自屈原的《九歌》《九章》起代不乏人。但专注于某一词牌,多角度去歌咏同一事物,且联章多达50余首者,当推吴潜为第一人。究其因,不过是缘情择体罢了。吴潜用过的词牌共有65个,但并非平均用力。使用繁复的是以下几调:《满江红》54首;《贺新郎》34首;《水调歌头》33首;《望江南》14首;《如梦令》10首;《霜天晓角》10首;《谒金门》10首。其余均不足10首,有的只是偶尔用之。词到南宋时期,乐谱已经失传。词牌只起限制平仄、用韵、字数、句式的作用。但词既兴盛于宋代,宋人对用什么词牌最适合表现何种内容,该是很清楚的。杨守斋在《作词五要》中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择腔”即选择词牌。今考前人词发现:《满江红》声情激越,宜抒豪迈情怀与恢张襟抱。《贺新郎》宜于表达豪放雄浑的激情。《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声音雄壮。宋时曾作凯歌,用于军乐。而《望江南》《如梦令》《谒金门》之类的短章小令,则更宜于抒写绵邈婉深之情。吴潜点面结合地使用60多个词牌而又偏爱上述7调,可见其在表现体式的选择上是基于情感所需而又灵动有变的。再看他联章体的运用。《诗经》大量运用重叠复沓的章法来反复书写怀抱。吴潜也用同一词调的重叠复沓的手段来歌咏他所钟情的事物。一组《如梦令》就是10首,极尽赏春、叹春、惜春之能事;一组《望江南》则是14首,尽情讴歌乡居生活的甜美;调寄《满江红》的一组咏梅词便是8首。可谓高情满纸,粒粒排珠,美不胜收。在内容与体式的选择上,吴潜是深明二者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的。

此外,吴潜还有不少词写得意象飞动,字字珠玑,体现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表达技巧。当然,吴词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概而言之,由于长期囿于官衙,词作的题材范围相对狭小;归隐之思的反复渲染,冲淡了词作的积极主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借鉴时所不能不注意的。

作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和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吴潜给我们留下了一笔较丰的词学遗产。他的深刻的政治见解,忧国忧民的思想品德,刚直不阿的人格力量以及词学成就,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

注释:

①《宣城志·吴潜传》(详宛敏灏《吴潜年谱》)。

②《全宋词》定吴潜生于1196年,此据宛敏灏《吴潜年谱》。

③《全宋词》作德清人,此据《宋史·吴潜传》。

④《宋史·吴柔胜传》。

⑤ ⑧ ⑨ (12) (16) 《宋史·吴潜传》。

⑥《履斋遗集·上史相书》。

⑦《同上·上庙堂书》。

⑩《宋史·萧泰来传》。

(11) 《宋史·贾似道传》。

(18) 《满江红·送李御带琪》其系年从《词林纪事》说。

(14) 《履斋遗集·焚生天词》。

(15) 宛敏灏《吴潜年谱》。

(17) 《满江红·九日郊行》。

(18) 《词林纪事》引刘潜夫、鼓羡门语。

(19) 陈廷焯《白雨斋词语》卷一。

(20)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认为吴记有误,此仍从吴说。

(2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22) 陈郁《藏一记腴》。

(23) 《灵溪词说》第457~458页。

标签:;  ;  ;  ;  ;  ;  

论吴谦及其词_满江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