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的边缘》教学案例论文_赵秀萍

《悔的边缘》教学案例论文_赵秀萍

赵秀萍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庙前初中 044404

【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创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3.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4.学会正确的选择,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创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创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导——读——悟——赏。

【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习惯,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浪子回头金不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当一个人站在选择的边缘,是该进、该退,还是放弃、忍让?不知道,只能说做了不该做的事后,悔意会在心里徘徊,会很难受!也曾经想悔改,但事实是残酷的。内心的悔意,即使承认做错多少次也无济于事!毕竟已经无法原谅了。只好默默地沉默吧!边缘左侧是阳光,右侧是黑暗,你们说要向左还是向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心武的一篇小小说《悔的边缘》,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二、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三、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位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引发了一系列碰撞的故事。(温馨提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叙述故事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悬念、对比)

(3)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使故事情节更能吸引人)

2.细读课文,了解人物。

(1)找出能突出小伙子和老人性格的关键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伙子:马上离开,绷紧脸,浓酽的悔意,悔的边缘徘徊。

老人:执拗,十二万分的善意,丝丝的悔意,悔的边缘徘徊。

(2)读第1-4自然段,理清事情发生过程中小伙子和老人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小伙:从侧面撞,问路,又问别人,表情复杂惊讶,婉拒不让带路。

老人:并不在意,回答,慨叹帮助,热情带路,理解 、体谅、叮嘱。

四、悟(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小伙子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悔)

2.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悔)

3.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

小伙子:良知未泯,奉还钱包。

老人:好心帮助,遭人偷窃。

4.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悔:小伙子:继续偷窃,报复社会。

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

5.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

6.总结老人和小伙子的形象。

小伙子:良知未泯,奉还钱包,但根据自己的遭遇要继续报复这个社会。

老人:善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

五、讨论

1.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各抒己见)

2.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态度吗?(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

3.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选择?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和思考是什么呢?(口头展示)

六、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讨论:山西省太原火车站候车室的治安岗亭旁树立着这样一块警示牌——“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说话”,并在高音喇叭里广播,此举引起了不少旅客的强烈不满。你怎么看这一社会现象?并把这种心得记下来互相交流。

七、教师总结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在交流越来越多的今天,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我们该怎样选择,我们该怎样与陌生人相处,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新话题。我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相信任,以真诚感化他人,社会才能真正达到文明和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我们的选择是该左还是该右也就明朗多了。

八、教学反思

本文的小说情节不是完整的,但整篇文章却让人感觉到了它有头有尾、首尾连贯,应该是完整的。这种结构的完整,不是外部可见的动作的完整,而是心理活动的完整,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些困难。文章巧妙地用老人的话回答了年轻人的疑问,而年轻人的那种选择却让人有些为难。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知错就改,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们要用热情为人带路这样的小善,来点滴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论文作者:赵秀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悔的边缘》教学案例论文_赵秀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